第015章 政治迷云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敬宣只说了那么几句话便被父亲如此严厉地训斥,虽然他不明就里,但也不敢再开口说话了,只是低头唯唯诺诺。
我忙向这三人打手势,示意声音小一些。帐外的亲兵虽然都是百里挑一的可靠之人,但如此这般指名道姓地谈论司马元显,毕竟是大不敬。
刘牢之重新坐下去。刘敬宣索性站到我跟何无忌身后,离他父亲远远的,不再出声。
我们又谈论了许久。见刘牢之不可说服,我只好让何无忌、刘敬宣暂回自己的帐中休息。我也劝刘牢之早些休息,改日再商议。
出帐料理了一些军中的事务之后,我去了何无忌的帐中。
何无忌见我进帐,拉着我是非曲直说了许多。甚至还说,若非刘牢之是他舅舅,他早就依大义揭发或率众举事了。
我忙说:“千万不能说这样的话。桓玄虽然有不臣之谋,但眼下他只是将矛头对着司马元显而已。况且,此事本就是司马元显自己惹的祸。司马元显以为平定了拥众十数万的孙恩,便天下无敌了。可他也不想想,这桓玄的兵数不及孙恩,但战斗力却远高于孙恩,不可同日而语。
本来道坚将军可以安坐东方,任由元显去对付桓玄。哪知元显那么早就挑得桓玄挥军南下,而道坚将军又经不住元显的软硬兼施。既然已经到了这个骑虎难下的地步,道坚将军打算降桓玄,也确实有其苦衷。毕竟,降了桓玄,也只是反元显,并未反大晋。
只是我担心,桓玄得势,北府堪忧,道坚将军的地位堪忧。假若桓玄真有不臣之心,恐怕大晋国也堪忧。”
“确实。对道坚将军而言,岂止地位堪忧,连性命也堪忧。”
“哦?无忌也有这样的预感?”我有些惊异。桓玄其人我了解不深,只是从我个人的推测进行的臆断而已,没想到何无忌也有这种想法。
“难道德舆将军也有此感?”何无忌听到我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之后,低头静默。
我们对坐长吁短叹一番。作为属将,除了继续向刘牢之陈情外,无计可施。
刘牢之将要如何做决定,我难以把握,不过我知道在其中政治的平衡是极需要考虑的。
当初为什么桓玄愿意讨贼而朝廷不许,反而下诏令不愿意讨贼的孙无终带兵南下呢?为什么刘牢之一人足以与孙恩抗衡,从而能削弱北府的实力,又为什么又要派谢琰带领建康兵力参战呢?其实,个中其实含着权力斗争的玄机。
刘牢之本是一员偏将,在司马元显与王恭之争中倒向司马元显,从而获得了王恭的地位,成为坐镇一方的军阀。因为资历不深,所以信服他的人并不多。
刘牢之希冀经营北府以收民望与军望,从而熬资历而成一方诸侯。碰到孙恩作乱的事情,不得不依司马元显的命令,硬着头皮上阵。当然,刘牢之对于灭孙恩是满有把握的。他所担心的是自己在前线,司马元显会染指京口的事务。
刘牢之对司马元显有所猜忌,司马元显也并不放心刘牢之。刘牢之协助司马元显击败了王恭。元显并没有食言,的确是让刘牢之取代了王恭,然而却有一项最重要的权力并没有赋予刘牢之,那便是开府。
开府,是一个官员能否自行选任地方官的权力,事关重大。刘牢之没有开府权力,所以他能支使的,只有他军中的战将,却不能指挥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的政务所能施加的影响有限,对于朝政则更是无参与的权力。这也正是他虽然都督吴、会稽等郡县军事,却频频受地方官员制肘的原因。
作为京口的另一员大将,孙无终却不想搅入是非,他更不想搅入战争。虽然孙无终驻军的京口和刘牢之驻军的广陵近在咫尺,但孙无终除了与刘牢之有相互交往之外,其驻军一向与刘牢之的驻军不相往来。这也是我入军时间虽久,但也未曾见过刘牢之的原因。
孙无终采用这样的方式既使自己中立,也使自己脱身于军争。在司马元显及刘牢之的压力下,孙无终极力推荐我代替他入刘牢之的幕府当参军。
而谢琰之所以也率军进剿,他既不是像刘牢之一样为了争军功,也不是像孙无终一样不得已而为之。他是为了谢氏一门的声誉。谢玄去世后,晋国旧族在朝野的地位大不如当初。谢琰号为军中柱石,荣誉远高于实权。其实早已被排挤出京口北府的实际控制圈以外。久居建康,实则为建康卫戍将军而已。
司马元显将建康的精锐分了一部分给谢琰剿贼,也许还有让谢琰牵制刘牢之意。剿贼成功,则是司马元显、主将谢琰之成功,而不是刘牢之之成功;剿贼失败,则是谢琰、刘牢之之失败,而不是司马元显之败。
这确实是一个高招。但我以为谢琰率军南下恐怕并不仅是牵制那么简单。用“防范”这个词恐怕更好。
刘牢之率大军南征,所带的都是精锐。孙恩虽然在南方夺了郡县,但是朝廷未必认为孙恩真是桀骜难治。孙恩乃是土寇,不是强敌。刘牢之有必要带北府精锐么?既然他将精兵尽数南调,则不得不令朝廷心疑。
所以从吴郡到浙江,谢琰大军一直在刘牢之大军以西,以备不虞。
击败孙恩之后,本欲令刘牢之守会稽、谢琰守吴郡,然而刘牢之到底棋高一招,始终令军队停留在浙江以北,而谢琰早已越过浙江去追击孙恩余部。这样就形成了刘牢之在北肃清吴、沪渎残寇,谢琰在南进攻会稽的局面。在这个情况下,也只能依现状而令谢琰镇守会稽周边郡县。
刘牢之在这场角逐中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收复吴郡对刘牢之而言,不仅官位提升,而且还扩大了领地,将权力延伸到整个太湖以东。而对司马元显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有南方的谢琰牵制刘牢之,但是大江下游的刘牢之的势力已经直逼大江上游的桓玄。建康夹在这两个军阀中间,实在是危险。
会稽毕竟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分封国。食邑怎能不守?不过京师更为重要。所以让谢琰留守会稽之后,又命令他把大军遣返建康,在会稽只留了守军几千人。谢琰兵败会稽,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设守备,另外的原因也在于会稽守兵不足,精锐已遣离了城池。
司马元显的布局被刘牢之巧妙化解,而谢琰的意外身亡对司马元显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尽管派刘牢之南征会稽是不得已之举,但在我看来,司马元显还是希望借助刘牢之与孙恩互相消耗实力。两败俱伤之际,他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置身于司马元显骰中的,并不仅只是刘牢之和他的女媚高雅之,而且还有北府其他有才望的将军孙无终和桓不才。
刘敬宣只说了那么几句话便被父亲如此严厉地训斥,虽然他不明就里,但也不敢再开口说话了,只是低头唯唯诺诺。
我忙向这三人打手势,示意声音小一些。帐外的亲兵虽然都是百里挑一的可靠之人,但如此这般指名道姓地谈论司马元显,毕竟是大不敬。
刘牢之重新坐下去。刘敬宣索性站到我跟何无忌身后,离他父亲远远的,不再出声。
我们又谈论了许久。见刘牢之不可说服,我只好让何无忌、刘敬宣暂回自己的帐中休息。我也劝刘牢之早些休息,改日再商议。
出帐料理了一些军中的事务之后,我去了何无忌的帐中。
何无忌见我进帐,拉着我是非曲直说了许多。甚至还说,若非刘牢之是他舅舅,他早就依大义揭发或率众举事了。
我忙说:“千万不能说这样的话。桓玄虽然有不臣之谋,但眼下他只是将矛头对着司马元显而已。况且,此事本就是司马元显自己惹的祸。司马元显以为平定了拥众十数万的孙恩,便天下无敌了。可他也不想想,这桓玄的兵数不及孙恩,但战斗力却远高于孙恩,不可同日而语。
本来道坚将军可以安坐东方,任由元显去对付桓玄。哪知元显那么早就挑得桓玄挥军南下,而道坚将军又经不住元显的软硬兼施。既然已经到了这个骑虎难下的地步,道坚将军打算降桓玄,也确实有其苦衷。毕竟,降了桓玄,也只是反元显,并未反大晋。
只是我担心,桓玄得势,北府堪忧,道坚将军的地位堪忧。假若桓玄真有不臣之心,恐怕大晋国也堪忧。”
“确实。对道坚将军而言,岂止地位堪忧,连性命也堪忧。”
“哦?无忌也有这样的预感?”我有些惊异。桓玄其人我了解不深,只是从我个人的推测进行的臆断而已,没想到何无忌也有这种想法。
“难道德舆将军也有此感?”何无忌听到我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之后,低头静默。
我们对坐长吁短叹一番。作为属将,除了继续向刘牢之陈情外,无计可施。
刘牢之将要如何做决定,我难以把握,不过我知道在其中政治的平衡是极需要考虑的。
当初为什么桓玄愿意讨贼而朝廷不许,反而下诏令不愿意讨贼的孙无终带兵南下呢?为什么刘牢之一人足以与孙恩抗衡,从而能削弱北府的实力,又为什么又要派谢琰带领建康兵力参战呢?其实,个中其实含着权力斗争的玄机。
刘牢之本是一员偏将,在司马元显与王恭之争中倒向司马元显,从而获得了王恭的地位,成为坐镇一方的军阀。因为资历不深,所以信服他的人并不多。
刘牢之希冀经营北府以收民望与军望,从而熬资历而成一方诸侯。碰到孙恩作乱的事情,不得不依司马元显的命令,硬着头皮上阵。当然,刘牢之对于灭孙恩是满有把握的。他所担心的是自己在前线,司马元显会染指京口的事务。
刘牢之对司马元显有所猜忌,司马元显也并不放心刘牢之。刘牢之协助司马元显击败了王恭。元显并没有食言,的确是让刘牢之取代了王恭,然而却有一项最重要的权力并没有赋予刘牢之,那便是开府。
开府,是一个官员能否自行选任地方官的权力,事关重大。刘牢之没有开府权力,所以他能支使的,只有他军中的战将,却不能指挥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的政务所能施加的影响有限,对于朝政则更是无参与的权力。这也正是他虽然都督吴、会稽等郡县军事,却频频受地方官员制肘的原因。
作为京口的另一员大将,孙无终却不想搅入是非,他更不想搅入战争。虽然孙无终驻军的京口和刘牢之驻军的广陵近在咫尺,但孙无终除了与刘牢之有相互交往之外,其驻军一向与刘牢之的驻军不相往来。这也是我入军时间虽久,但也未曾见过刘牢之的原因。
孙无终采用这样的方式既使自己中立,也使自己脱身于军争。在司马元显及刘牢之的压力下,孙无终极力推荐我代替他入刘牢之的幕府当参军。
而谢琰之所以也率军进剿,他既不是像刘牢之一样为了争军功,也不是像孙无终一样不得已而为之。他是为了谢氏一门的声誉。谢玄去世后,晋国旧族在朝野的地位大不如当初。谢琰号为军中柱石,荣誉远高于实权。其实早已被排挤出京口北府的实际控制圈以外。久居建康,实则为建康卫戍将军而已。
司马元显将建康的精锐分了一部分给谢琰剿贼,也许还有让谢琰牵制刘牢之意。剿贼成功,则是司马元显、主将谢琰之成功,而不是刘牢之之成功;剿贼失败,则是谢琰、刘牢之之失败,而不是司马元显之败。
这确实是一个高招。但我以为谢琰率军南下恐怕并不仅是牵制那么简单。用“防范”这个词恐怕更好。
刘牢之率大军南征,所带的都是精锐。孙恩虽然在南方夺了郡县,但是朝廷未必认为孙恩真是桀骜难治。孙恩乃是土寇,不是强敌。刘牢之有必要带北府精锐么?既然他将精兵尽数南调,则不得不令朝廷心疑。
所以从吴郡到浙江,谢琰大军一直在刘牢之大军以西,以备不虞。
击败孙恩之后,本欲令刘牢之守会稽、谢琰守吴郡,然而刘牢之到底棋高一招,始终令军队停留在浙江以北,而谢琰早已越过浙江去追击孙恩余部。这样就形成了刘牢之在北肃清吴、沪渎残寇,谢琰在南进攻会稽的局面。在这个情况下,也只能依现状而令谢琰镇守会稽周边郡县。
刘牢之在这场角逐中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收复吴郡对刘牢之而言,不仅官位提升,而且还扩大了领地,将权力延伸到整个太湖以东。而对司马元显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有南方的谢琰牵制刘牢之,但是大江下游的刘牢之的势力已经直逼大江上游的桓玄。建康夹在这两个军阀中间,实在是危险。
会稽毕竟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分封国。食邑怎能不守?不过京师更为重要。所以让谢琰留守会稽之后,又命令他把大军遣返建康,在会稽只留了守军几千人。谢琰兵败会稽,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设守备,另外的原因也在于会稽守兵不足,精锐已遣离了城池。
司马元显的布局被刘牢之巧妙化解,而谢琰的意外身亡对司马元显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尽管派刘牢之南征会稽是不得已之举,但在我看来,司马元显还是希望借助刘牢之与孙恩互相消耗实力。两败俱伤之际,他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置身于司马元显骰中的,并不仅只是刘牢之和他的女媚高雅之,而且还有北府其他有才望的将军孙无终和桓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