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孙恩之死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迁入将军府虽然让家人的生活更加舒适,但是所带来的唯一不足就是自此家人就与外人断了往来。这个府第并非加官进爵带来的唯一好处,另一个好处就是俸禄有了极大的提升。不仅维持家用没有问题,我还将一部分俸禄分派给了军曹录事官等在吴郡、句章、海盐等地牺牲的将士的家人。
这些事最初让刘道规去办。但后来道规觉得这些事繁琐,有些不胜其烦,于是我委托给了虞丘进。
虽然已是初春,可是京口依然刮着寒风。军营外除了巡逻的士兵外,并无旁人。虽然走得有些热了,但是风灌进衣内还是觉得寒气袭人,我用手紧了紧领口。刚跨入军营,迎头碰到参军徐羡之。
同我一样,徐羡之也是北府旧将。我任孙无终司马的时候跟他并不太熟。调到刘牢之军中之后,我和他都担任参军,渐渐的也熟悉起来。他和我一样,平时话不多。不过,和我不一样的是常常在众人无语时,他却是语出惊人。
徐羡之见到我,寒暄之后告诉我:“德舆将军,今日有喜。”
“哦?今日何喜之有?”
“孙恩已亡!”他说。
“什么?孙恩已亡?他何时死的?战死的?”这个消息对我而言的确是个大好消息,但是又确实有一些意外。
这两年来,晋国的重患并不是北方的胡虏,而正是这个源自晋国内部的贼人。原本以为桓玄秉政之后,因为要全力对付内部反对势力而无暇顾及海中的贼人,恰恰能给孙恩以可乘之机。没料想孙恩却在这个时候死掉了,帝国的隐患便这样轻易的消除了。
虽然作为孙恩的宿敌,我心里觉得非常畅快。不过,也隐隐有一丝忧虑。这丝隐忧在于:还有何人能够制衡桓玄呢?
“将军且去中军听抚军大将军的战报吧。”徐羡之说了这话,脸上才露出一些喜色来。
我和徐羡之一起到达中军府时,府中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看起来神色都很好。显然是都听到了孙恩死亡的消息。
“德舆、宗文,来得正好。快坐。”桓修等侍卫给我们俩人泡上茶之后接着说,“方才我已将战报念予众人听了,德舆,你先看看战报。”说完他把战报递到我手上。
桓修在我看战报的时候,向我解释道:“据朝中消息,孙恩被击溃之后逃入海中。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便投海自尽。”
“这是何时的消息?”
“孙恩自尽应是数月前之事。此前朝中也曾听过些许传闻,但未得以确证。几天前方证实此事。贼人先前曾封锁消息,但最终贼人还是将消息公布了出来。与此同时,贼人头目卢循还上表给皇上。卢循你曾见过?”
“嗯。在战场上见过数次。乃孙恩手下大将,亦是孙恩之妹夫。”我回答。
“确实。孙恩之余部目前便由卢循统管。卢循所上的表文上说,原本就曾有归顺之心,只是碍于孙恩之残暴,不得已而从之。如今上表请降,只请恩准一个条件,即是:须得自己管理治下,请朝廷无需干涉。”
“缓兵之计而已。”我脱口而出。
这话一说我又有些后悔。这段时间本就在韬光养晦,希望给桓玄、桓修留下一个只知道打仗邀战功、只知道拿着俸禄享受天伦之乐的普通将领的形象。机敏只宜表现在战事上,不宜表现在政事上。
“德舆果然见解犀利。对卢循而言,自然是缓兵之计;对我等而言,莫非不为缓兵之计。丞相亦知卢循乃是借一地以养精蓄锐而已。朝廷已决定答应其请求,任其为永嘉太守。一则希望用官职奉禄感化贼首;另则国家不幸中道没落,实在不愿再生战事。丞相本乃好德之人,能不兴战事则尽量避免之。丞相确实用心良苦。”
桓修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本来是权衡利弊所做的无奈之举,经他一说,倒为桓玄平空赢得了好德的美名。难怪在桓玄的众多亲戚中,桓修能得以重用。
“承祖将军言之有理。我等自愧弗如。”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奉承话。
“哪里哪里,我只是复述一下朝廷之旨意罢了。”他喝了一口茶说:“不过,德舆你可知孙恩临死前说了些什么?”
“哦?他说什么?”
“既生恩,何生裕。”桓修笑眯眯地望着我说。
“此为何意?”虽然我非常清楚这个意思,但是还是故意问了一句。
“既生了孙恩,老天为何又生了裕?这个‘裕’非指旁人,说的乃是刘裕刘德舆。哈哈。”桓修朗声而笑。
“实在令我羞愧难当。破孙恩只是谢琰将军、刘牢之之功,我刘裕彼时乃小将一员,位列帐下都督、校尉以供驱驰而已。孙恩此说,只是笑言辞罢了。”我虽然这样说,但是觉得很不自在。
虽然能被一个临终的人这样评价是一件颇为自得之事,但是倘若桓玄、桓修因此而对我心存戒心或猜忌之心,岂非坏事?
“阁下可谓善于韬光养晦。”桓修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说了这么一句。
我听桓修说破了我目前的想法,顿时大惊,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
桓修呵呵笑着说:“丞相而今亦在韬光养晦。晋国以北始终乃丞相眼中之大患。他曾数次上表以求北伐,而又常为朝廷所抑。毕竟皇上英明,知道我朝兵虽精而将不良。如今能如德舆这般将才者,寥寥而已。丹徒一役,以数百敌贼数万,倘若德舆不忠,皇上必受蒙尘之难。
战时,乃一勇猛虎将;平时,乃一温和将军。懂韬晦者,方为大臣、大将啊!”
听桓修是这样解释“韬光养晦”的,我忙接口说:“实乃折煞我。丞相治理荆、广、江三州,不数年而三州大治。麾下谋臣、战将云集。一战而殷、杨覆没,再战而元显、牢之自溃。所谓文武双全、功高盖世,此非谓丞相乎?我刘裕承丞相、承祖将军、孙无终将军等庇护,区区之功,如何能与晋国其他将领相比?”
“哈哈。德舆无需过谦。”看起来桓修的心情的确很好,而不是做给我看的,“此事暂且不提,议事吧。”
迁入将军府虽然让家人的生活更加舒适,但是所带来的唯一不足就是自此家人就与外人断了往来。这个府第并非加官进爵带来的唯一好处,另一个好处就是俸禄有了极大的提升。不仅维持家用没有问题,我还将一部分俸禄分派给了军曹录事官等在吴郡、句章、海盐等地牺牲的将士的家人。
这些事最初让刘道规去办。但后来道规觉得这些事繁琐,有些不胜其烦,于是我委托给了虞丘进。
虽然已是初春,可是京口依然刮着寒风。军营外除了巡逻的士兵外,并无旁人。虽然走得有些热了,但是风灌进衣内还是觉得寒气袭人,我用手紧了紧领口。刚跨入军营,迎头碰到参军徐羡之。
同我一样,徐羡之也是北府旧将。我任孙无终司马的时候跟他并不太熟。调到刘牢之军中之后,我和他都担任参军,渐渐的也熟悉起来。他和我一样,平时话不多。不过,和我不一样的是常常在众人无语时,他却是语出惊人。
徐羡之见到我,寒暄之后告诉我:“德舆将军,今日有喜。”
“哦?今日何喜之有?”
“孙恩已亡!”他说。
“什么?孙恩已亡?他何时死的?战死的?”这个消息对我而言的确是个大好消息,但是又确实有一些意外。
这两年来,晋国的重患并不是北方的胡虏,而正是这个源自晋国内部的贼人。原本以为桓玄秉政之后,因为要全力对付内部反对势力而无暇顾及海中的贼人,恰恰能给孙恩以可乘之机。没料想孙恩却在这个时候死掉了,帝国的隐患便这样轻易的消除了。
虽然作为孙恩的宿敌,我心里觉得非常畅快。不过,也隐隐有一丝忧虑。这丝隐忧在于:还有何人能够制衡桓玄呢?
“将军且去中军听抚军大将军的战报吧。”徐羡之说了这话,脸上才露出一些喜色来。
我和徐羡之一起到达中军府时,府中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看起来神色都很好。显然是都听到了孙恩死亡的消息。
“德舆、宗文,来得正好。快坐。”桓修等侍卫给我们俩人泡上茶之后接着说,“方才我已将战报念予众人听了,德舆,你先看看战报。”说完他把战报递到我手上。
桓修在我看战报的时候,向我解释道:“据朝中消息,孙恩被击溃之后逃入海中。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便投海自尽。”
“这是何时的消息?”
“孙恩自尽应是数月前之事。此前朝中也曾听过些许传闻,但未得以确证。几天前方证实此事。贼人先前曾封锁消息,但最终贼人还是将消息公布了出来。与此同时,贼人头目卢循还上表给皇上。卢循你曾见过?”
“嗯。在战场上见过数次。乃孙恩手下大将,亦是孙恩之妹夫。”我回答。
“确实。孙恩之余部目前便由卢循统管。卢循所上的表文上说,原本就曾有归顺之心,只是碍于孙恩之残暴,不得已而从之。如今上表请降,只请恩准一个条件,即是:须得自己管理治下,请朝廷无需干涉。”
“缓兵之计而已。”我脱口而出。
这话一说我又有些后悔。这段时间本就在韬光养晦,希望给桓玄、桓修留下一个只知道打仗邀战功、只知道拿着俸禄享受天伦之乐的普通将领的形象。机敏只宜表现在战事上,不宜表现在政事上。
“德舆果然见解犀利。对卢循而言,自然是缓兵之计;对我等而言,莫非不为缓兵之计。丞相亦知卢循乃是借一地以养精蓄锐而已。朝廷已决定答应其请求,任其为永嘉太守。一则希望用官职奉禄感化贼首;另则国家不幸中道没落,实在不愿再生战事。丞相本乃好德之人,能不兴战事则尽量避免之。丞相确实用心良苦。”
桓修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本来是权衡利弊所做的无奈之举,经他一说,倒为桓玄平空赢得了好德的美名。难怪在桓玄的众多亲戚中,桓修能得以重用。
“承祖将军言之有理。我等自愧弗如。”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奉承话。
“哪里哪里,我只是复述一下朝廷之旨意罢了。”他喝了一口茶说:“不过,德舆你可知孙恩临死前说了些什么?”
“哦?他说什么?”
“既生恩,何生裕。”桓修笑眯眯地望着我说。
“此为何意?”虽然我非常清楚这个意思,但是还是故意问了一句。
“既生了孙恩,老天为何又生了裕?这个‘裕’非指旁人,说的乃是刘裕刘德舆。哈哈。”桓修朗声而笑。
“实在令我羞愧难当。破孙恩只是谢琰将军、刘牢之之功,我刘裕彼时乃小将一员,位列帐下都督、校尉以供驱驰而已。孙恩此说,只是笑言辞罢了。”我虽然这样说,但是觉得很不自在。
虽然能被一个临终的人这样评价是一件颇为自得之事,但是倘若桓玄、桓修因此而对我心存戒心或猜忌之心,岂非坏事?
“阁下可谓善于韬光养晦。”桓修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说了这么一句。
我听桓修说破了我目前的想法,顿时大惊,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
桓修呵呵笑着说:“丞相而今亦在韬光养晦。晋国以北始终乃丞相眼中之大患。他曾数次上表以求北伐,而又常为朝廷所抑。毕竟皇上英明,知道我朝兵虽精而将不良。如今能如德舆这般将才者,寥寥而已。丹徒一役,以数百敌贼数万,倘若德舆不忠,皇上必受蒙尘之难。
战时,乃一勇猛虎将;平时,乃一温和将军。懂韬晦者,方为大臣、大将啊!”
听桓修是这样解释“韬光养晦”的,我忙接口说:“实乃折煞我。丞相治理荆、广、江三州,不数年而三州大治。麾下谋臣、战将云集。一战而殷、杨覆没,再战而元显、牢之自溃。所谓文武双全、功高盖世,此非谓丞相乎?我刘裕承丞相、承祖将军、孙无终将军等庇护,区区之功,如何能与晋国其他将领相比?”
“哈哈。德舆无需过谦。”看起来桓修的心情的确很好,而不是做给我看的,“此事暂且不提,议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