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不学礼,无以立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规则讲完,就要开始上正菜了,马光祖继续道,“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第一试为‘礼’。”
赵孟启听完有些茫然,这礼怎么考试?难道比谁磕头磕得标准?
不只是他,其他四人也是摸不着头脑,五礼?礼记?礼仪?礼制?
是现场演礼,或默写规制,还是阐述认知?
而百官们也陷入的深思,这题目只有出题人一人知道,所以在场其他人都很好奇。
“礼,大而广之,规正世人一言一行,使上下有序、内外和谐。今日之题,却只能从简从易,以窥一斑而已,对错无定论,请诸子从心而答。”
意思就是说,这一道关于礼的试题,答案没有评定对错的意思,你按照本心回答就行了。
赵孟启细想了一下,难道就是披着‘礼’这个大幌子,其实就是做个行为测试?
“试问,极寒之时,与世隔绝,唯有汝,及一人,一棺,人为陌路,棺中为汝至亲尊长,其时,非劈棺生火不能活人,汝当何为?并简述理由,限时一刻钟。”
问题一点都不复杂,就是抛开其他因素,有个陌生人就要被冻死了,只有把你长辈亲人的棺材劈了当柴烧,才能救活他,这时你该怎么办?
至于你自己,题目中没有明确点出是不是快冻死了,可能也是考试内容之一。首发
原来还真是行为测试,原来宋人也玩得这么花?
赵孟启心中也算松了口气,要是真的考什么礼制内容,他大约只能交白卷了。
小黄门给五名候选送上笔墨纸砚,然后开始计时,计时用的是莲花漏,也就是一个碗状的容器,放入水中,水从容器底部小洞慢慢涌进,到了一刻钟就完全沉入水中,也有计算不同时间的容器,按需求选用。
赵孟启看着眼前雪白的池纸,略微想了想,就写下了自己的答案,也就几个字而已,片刻就完事了。
然后他就开始东张西望,发现其他四人都在凝神思考,很是慎重的样子。
全部的人都关注着,自然看见赵孟启这异状,大多都认为忠王肯定是不知道如何作答,试图抄袭呢。
“忠王殿下,请勿窥视他人,否则判你舞弊。”谢方叔沉声道。
赵孟启耸耸肩,“可是我已经答完了啊,可以提前交卷么?”
他这一说,百官略有躁动,小声嘀咕起来。
“这忠王太过儿戏了吧,难道他不知道今天的考试对他很重要么?”
“或许,忠王根本还和以前一样呢,不会作答,也就不足为奇。”
“即使一时不会答,也没这么自暴自弃的吧,果然是扶不起的……”
谢方叔轻叩桌案,提醒百官肃静,然后询问赵孟启,“殿下,您确定交卷?”
赵孟启将卷纸一折,随手扬了扬,“拿去。”
然后他又肆无忌惮的观察起其他四人来,他们对赵孟启的举动也是惊诧莫名,却各有不同。
赵孟颒微微一愣后马上又沉回思索状,赵孟曦则转着眼珠子露出一丝嘲笑,赵鹤云脸上却是赞赏,似乎有些佩服忠王的洒脱。
而赵孟关却是一脸凝重,他前不久才领教过忠王的手段,可不敢再轻视,不由更加紧张的考虑答案,万万不想再输一次。
谢方叔无心再劝,便示意小黄门上前将卷子收来交到他手上,漫不经心展开一看,神色立刻就起了变化,下意识再次向忠王看去,眼中颇有几分刮目相看的意思。
发现谢方叔异样的其他人,特别是另外几位考官,心中都好奇起来,非常想知道忠王写的是什么,但谢方叔却把卷子折了回去,并且压在手掌下,暂时不想给别人看。
殿中,四人已经开始闷头答题,认真的态度不下于考科举的士子,于是游手好闲的赵孟启显得特别另类了起来。
最后也就赵鹤云比较早地放下了毛笔,另外三个却争分夺秒,在卷纸上写满了蝇头小楷,看那架势,若是时间允许,还能再写几万字。
一刻钟到了,四张卷子一起收了上去,经过几位考官过目之后,便交由几名翰林侍读侍讲当众宣读。
“赵鹤云卷,答曰,向尊长恳切请罪后,借棺木生火救人,理由为,效仿‘嫂溺叔援’,劈棺虽然无礼,但为救人只好行权宜之计,……”
后面巴拉巴拉五百多字,引经据典解释自己做法的合理性,核心就是亚圣孟子都说过允许视实际情况而变通。
文采斐然,经典引用也很恰当,很好的展示了赵鹤云的博学,不少官员都暗暗点头,不过也有些官员认为他做出的选择虽然没有不对,但别忘了,考的是‘礼’,所以显得有些不合适。
另外三名候选则暗笑赵鹤云肤浅,嫂溺叔援之事哪个读书人不知道,若是这么简单,何必要考呢?既然是作为‘礼’的考题,自然重礼了。
三人的答卷都很长,洋洋洒洒近千字,真是难为他们的手速了,但他们的选择都是绝对不可打扰尊长的遗体,不过三人稍微有些区别。
赵孟曦的回答最为义正言辞,意思总结就是,别说冻死一个路人,便是自己也冻死,也坚决不做失礼之事。
赵孟颒则是说,虽然不做失礼之事,但也不能坐视他人冻死,所以要将自己的衣物全部给他,牺牲自己,不失礼还重义。
而赵孟关的意思是,为人当严格守礼,不得有一丝一毫逾越,但自己作为一个君子,若是没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肯定会为此自责终生,事后一定会设法补偿云云。
四个人的答卷读完,赵孟启心中对这些竞争对手做出了评价。
赵鹤云心思较为单纯,他的答案是就事论事,觉得有前例可循照做便是,而另外三人就比较有城府了,性格各有不同,赵孟曦冷血,赵孟颒迂腐,赵孟关则最为虚伪。
翰林侍读拿过最后一张卷子,宣读道,“赵孟启卷,答曰,劈棺,以人为本!”
规则讲完,就要开始上正菜了,马光祖继续道,“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第一试为‘礼’。”
赵孟启听完有些茫然,这礼怎么考试?难道比谁磕头磕得标准?
不只是他,其他四人也是摸不着头脑,五礼?礼记?礼仪?礼制?
是现场演礼,或默写规制,还是阐述认知?
而百官们也陷入的深思,这题目只有出题人一人知道,所以在场其他人都很好奇。
“礼,大而广之,规正世人一言一行,使上下有序、内外和谐。今日之题,却只能从简从易,以窥一斑而已,对错无定论,请诸子从心而答。”
意思就是说,这一道关于礼的试题,答案没有评定对错的意思,你按照本心回答就行了。
赵孟启细想了一下,难道就是披着‘礼’这个大幌子,其实就是做个行为测试?
“试问,极寒之时,与世隔绝,唯有汝,及一人,一棺,人为陌路,棺中为汝至亲尊长,其时,非劈棺生火不能活人,汝当何为?并简述理由,限时一刻钟。”
问题一点都不复杂,就是抛开其他因素,有个陌生人就要被冻死了,只有把你长辈亲人的棺材劈了当柴烧,才能救活他,这时你该怎么办?
至于你自己,题目中没有明确点出是不是快冻死了,可能也是考试内容之一。首发
原来还真是行为测试,原来宋人也玩得这么花?
赵孟启心中也算松了口气,要是真的考什么礼制内容,他大约只能交白卷了。
小黄门给五名候选送上笔墨纸砚,然后开始计时,计时用的是莲花漏,也就是一个碗状的容器,放入水中,水从容器底部小洞慢慢涌进,到了一刻钟就完全沉入水中,也有计算不同时间的容器,按需求选用。
赵孟启看着眼前雪白的池纸,略微想了想,就写下了自己的答案,也就几个字而已,片刻就完事了。
然后他就开始东张西望,发现其他四人都在凝神思考,很是慎重的样子。
全部的人都关注着,自然看见赵孟启这异状,大多都认为忠王肯定是不知道如何作答,试图抄袭呢。
“忠王殿下,请勿窥视他人,否则判你舞弊。”谢方叔沉声道。
赵孟启耸耸肩,“可是我已经答完了啊,可以提前交卷么?”
他这一说,百官略有躁动,小声嘀咕起来。
“这忠王太过儿戏了吧,难道他不知道今天的考试对他很重要么?”
“或许,忠王根本还和以前一样呢,不会作答,也就不足为奇。”
“即使一时不会答,也没这么自暴自弃的吧,果然是扶不起的……”
谢方叔轻叩桌案,提醒百官肃静,然后询问赵孟启,“殿下,您确定交卷?”
赵孟启将卷纸一折,随手扬了扬,“拿去。”
然后他又肆无忌惮的观察起其他四人来,他们对赵孟启的举动也是惊诧莫名,却各有不同。
赵孟颒微微一愣后马上又沉回思索状,赵孟曦则转着眼珠子露出一丝嘲笑,赵鹤云脸上却是赞赏,似乎有些佩服忠王的洒脱。
而赵孟关却是一脸凝重,他前不久才领教过忠王的手段,可不敢再轻视,不由更加紧张的考虑答案,万万不想再输一次。
谢方叔无心再劝,便示意小黄门上前将卷子收来交到他手上,漫不经心展开一看,神色立刻就起了变化,下意识再次向忠王看去,眼中颇有几分刮目相看的意思。
发现谢方叔异样的其他人,特别是另外几位考官,心中都好奇起来,非常想知道忠王写的是什么,但谢方叔却把卷子折了回去,并且压在手掌下,暂时不想给别人看。
殿中,四人已经开始闷头答题,认真的态度不下于考科举的士子,于是游手好闲的赵孟启显得特别另类了起来。
最后也就赵鹤云比较早地放下了毛笔,另外三个却争分夺秒,在卷纸上写满了蝇头小楷,看那架势,若是时间允许,还能再写几万字。
一刻钟到了,四张卷子一起收了上去,经过几位考官过目之后,便交由几名翰林侍读侍讲当众宣读。
“赵鹤云卷,答曰,向尊长恳切请罪后,借棺木生火救人,理由为,效仿‘嫂溺叔援’,劈棺虽然无礼,但为救人只好行权宜之计,……”
后面巴拉巴拉五百多字,引经据典解释自己做法的合理性,核心就是亚圣孟子都说过允许视实际情况而变通。
文采斐然,经典引用也很恰当,很好的展示了赵鹤云的博学,不少官员都暗暗点头,不过也有些官员认为他做出的选择虽然没有不对,但别忘了,考的是‘礼’,所以显得有些不合适。
另外三名候选则暗笑赵鹤云肤浅,嫂溺叔援之事哪个读书人不知道,若是这么简单,何必要考呢?既然是作为‘礼’的考题,自然重礼了。
三人的答卷都很长,洋洋洒洒近千字,真是难为他们的手速了,但他们的选择都是绝对不可打扰尊长的遗体,不过三人稍微有些区别。
赵孟曦的回答最为义正言辞,意思总结就是,别说冻死一个路人,便是自己也冻死,也坚决不做失礼之事。
赵孟颒则是说,虽然不做失礼之事,但也不能坐视他人冻死,所以要将自己的衣物全部给他,牺牲自己,不失礼还重义。
而赵孟关的意思是,为人当严格守礼,不得有一丝一毫逾越,但自己作为一个君子,若是没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肯定会为此自责终生,事后一定会设法补偿云云。
四个人的答卷读完,赵孟启心中对这些竞争对手做出了评价。
赵鹤云心思较为单纯,他的答案是就事论事,觉得有前例可循照做便是,而另外三人就比较有城府了,性格各有不同,赵孟曦冷血,赵孟颒迂腐,赵孟关则最为虚伪。
翰林侍读拿过最后一张卷子,宣读道,“赵孟启卷,答曰,劈棺,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