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小说网 > 不宋 > 327.天下日报

327.天下日报

作者:妖精吃俺一棒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孟启一通忽悠,让李曾伯重燃斗志。

    随后,朝廷也难得大方起来,给李曾伯加官进爵,封华亭县开国伯,进观文殿学士,加太子少保,签书枢密院事,出任广南制置大使兼湖南安抚大使,知静江府。

    于是李曾伯在临安待了不到半月,就屁颠屁颠地上任去了。

    到七月初一,筹备已久的天下日报就要正式发售了。

    报纸这东西,在此时并不算什么新鲜玩意。

    朝廷的官方邸报,由进奏院负责编刊,定期向全国官吏发送,被称为‘进奏院状报’。

    而民间其实也有不少各种小报,南渡之前就已经存在,此时更是十分寻常了。

    临安城中就有专门的报摊,每日凌晨就开始售卖‘朝报’,不是手抄,而是印刷的,甚至每日一刊,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

    当然,这只是民间假托‘朝报’之名,私下编刊的,也被当时人称为‘新闻’。

    朝廷虽然设立了管制机构,却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士大夫们都是追求‘言论自由’的。

    因此不受约束小报为了博眼球争销量,在内容上费尽心思。

    他们甚至有专门采访消息的人,还有衙门中役卒小吏暗中帮他们收集官方内幕信息,被称为‘内探’、‘省探’、‘衙探’。

    朝廷还没有公布的政事,比如官员陈奏却还没施行的,中枢还在研讨商议的,以及某些内幕、宫闱秘事等等,八字没一撇就早早传播了出去。

    甚至有撰造命令,无中生有,夸大实情,妄传事端,胆大妄为的程度可能超乎后世人的想象。

    就如大观四年时,有份小报刊登了一份道君皇帝斥责蔡京的诏书,但这诏书却完全是小报杜撰出来的,属于伪诏,放在别的朝代,无疑是诛九族的大罪,但在当时,这起“辄伪撰诏”事件最后却不了了之……

    南渡之初,又有小报伪造、散布赵九妹的诏书,令赵构非常尴尬,不得不出面澄清。

    而朝廷也一再发布法令,企图严行约束小报,但总是屡禁不止。

    有时候,这种小报就会沦为某些人打击政敌的武器,通常还十分有效,朱熹就深受此害。

    朱熹一直都是经界政策的支持者,六十岁时,出知漳州,负责在泉、漳、汀三州的推行经界。

    这次经界的宗旨,是不改变原有赋税总额,而是根据实际田土所有来平均赋税,富者多纳税,贫者少纳不纳,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要损害豪强地主的利益。

    福建这个地方呢,在宋代一直都是科考兴盛之处,在朝中做官的人多,于是形成了许多官僚地主,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朱熹想要动他们的奶酪,自然遭到了这些人的强烈反对,于是动用各种手段,什么批判他的学术啊,打击他的名望啊,抹黑他的人品啊……

    当时,小报就曝出他与儿媳偷情的消息,不久又说他争风呷醋,差点杀了著名营妓严蕊等等。

    事情写得有鼻子有眼,绯闻艳事又向来受吃瓜人士欢迎,于是让朱熹荣登十大娱乐风云人物榜。

    至于丑闻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发生过,根本无法考证,朱熹本人有十张嘴也解释不清楚,于是受此打击,被逼辞官。

    福建路经界的事也就这么流产了,一直到宋朝灭亡也没再施行过。

    对于这些不受控制的小报,赵孟启早就看不惯了,却也清楚很难通过强制手段去治理,首先那帮大头巾们就绝对不同意,闹起来恐怕事情没办成,反倒要惹一身骚。

    因此赵孟启就干脆自己办一个报纸,通过商业手段,抢占传播市场,挤压无良小报的生存空间。

    为了见证天下日报的面世,赵孟启在这一天亲自来到了文宣司印报坊,王应麟等官员已经早早等着了。

    连夜印制好的报纸,散发了浓浓的墨香,赵孟启随手拿起一份查看起来。

    纸张比较粗糙但厚实,大小与后世相仿,虽然只有一页,却两面都有印刷。

    由于采用的是铅活字和油墨,因此字体只有蝇头大,因此纸张利用率很高。

    这么一来,成本得以压缩,这是民间小报难以企及的绝大优势。

    “殿下,真就只定价五文钱么?如此可就没有盈利,甚至还要亏损。”王应麟神情有些忐忑。

    大宋印刷业十分发达,一册常规的书籍,在宋徽宗时大约一百文钱,此时通常要四百文左右。

    并不是真的贵了,而是通货膨胀的原因,那时候一石米五百文左右,这时候在两贯钱左右浮动。

    民间小报一般都是二十文的样子,约莫一份能赚三五文,所以就算赵孟启把天下日报定价十文钱,也还是有很大价格优势,这样即便没什么盈利,保本却没问题。

    赵孟启翻看着报纸,笑着说,“若是为了赚钱,我随便一个法子也比这报纸多千万倍啊。”

    这倒不假,谁不知道您是‘财王’呢。

    王应麟暗自失笑,嘴上继续劝说道,“殿下,臣知道这报纸主要是为了舆论宣传,这样一来,岂不是卖得越多,亏得就越多么,短时间还好,日积月累下来,这开支可就很恐怖了,一旦失去资金来源,那就难以为继,不管做什么,这亏本的买卖总是难以持久……”

    赵孟启点点头,“你说得没错,一项事物想要持续发展,肯定要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我之所以定低价,是为了独占报业市场。”

    王应麟似乎想到了什么,“殿下的意思是,咱们先砸钱,尽快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报驱离市场,让临安只有一份报纸,到时候没有竞争对手后,咱们再提价?……这法子好像有些不厚道,而且,咱们到时候提价,百姓未必能接受啊。”

    这手段在后世很寻常,大家都在用,此时也不是没人用,但往往会被人称为奸商,何况天下日报具有官方身份,要是取得垄断地位后再去割韭菜,吃相实在太难看,有损朝廷体面。

    “在商言商,没什么厚道不厚道的,那些小报为了赚钱,也没见有什么底线。”

    赵孟启不以为然,撇着嘴继续说,“放心,这报纸不会提价的,即便后面增加页数也不提,就五文一份,别怕,不会亏钱的,就算白送,其实也不会亏的。”

    “这怎么可能?就算油墨纸张是殿下的工坊所出,免费供应给文宣司,可工匠、编辑、校订、记者、报童等人总得给工钱吧……”

    见王应麟眉头紧锁,赵孟启又笑了,“都说了在商言商,纸张油墨怎么能免费供应呢?……算了,那我就提前和你说该怎么赚钱吧。”

    “主要来源呢,就是商业广告……二来呢,是民众可以花钱刊登启示,寻人寻物啊,讣告声明啊,个人诗词作品啊……”

    王应麟一愣,“诗词?那不是该咱们付润笔么?”

    “咱们的报纸,要争取覆盖尽量多的人群,所以我要求你们多发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朝廷的政令呢,刊登了原文后,也要进行详细解析,务必让百姓理解透彻……诗词不过是文人的游戏,大多数受众其实没兴趣,而文人在报纸上发表诗词,其实是报纸帮他扬名,自然是谁受益谁付钱了……”

    对于赵孟启这番理论,王应麟听懂了,但总觉得别扭。

    说着话的工夫,工人就将一捆一捆的报纸装上用来分发转运的马车。

    随后马车奔赴临安城各个厢坊,送到各个站点和报亭,报亭是固定发售点,而每个厢坊还有数量不等的报童负责流动叫卖。

    这些报童都是十岁到十二三岁,大多数是城中贫苦人家的孩子,还有些是慈幼局的孤儿。

    并不是赵孟启要压榨童工劳动力,也不是让这些半大孩子以此谋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慈幼局经过整顿后,孤儿们得到了真正的救助和照顾,不再缺乏衣食,而且赵孟启还给他们设立了蒙学。

    让他们卖报,既可以锻炼他们自食其力的观念和能力,又能让他们融入社会,顺便赚点私房钱。

    另外,赵孟启还在城中穷人较多的地方设立了蒙学,不但免学费,还提供两顿餐食,条件就是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卖报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一样有工钱拿。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人们往往不珍惜无偿得来的东西,而且会养成惰性。

    这并不是赵孟启的臆断,而是实际发生着的事,此时社会救助机构被人诟病的一项弊端就是‘养懒汉’。

    这些孩子在辰时卖上一个时辰报纸,然后就要回到学堂中去。

    因此他们身上穿着统一的蓝色衣服,既是制服也是校服,在站点取到报纸后,放入特制的挎包中,然后麻利的跑到各自分配的街巷。

    几乎在同一时间,临安全城各处都响起清脆而响亮的童音。

    “卖报卖报,五文钱一份,有燕王殿下最新词作啦!”

    “天下日报,日报天下啰!蒙古鞑子进犯扬州,夏贵将军率军救援,巧设埋伏,痛击蒙军,解除扬州危机!”

    “好消息好消息,临安到建康的定期航船正式开通了,全程客运船票只要一贯钱啦!还可以托运大小货物,保证准时安全到达啦!”

    “招工讯息,盛兴织造公司招聘大量织工绣工啦,工钱优厚,多劳多得!”

    “新闻新闻,普宁坊王家娘子产下四胞胎,朝廷嘉奖三十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