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神州飘摇第五十二章定大局两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五十二章定大局两宫同治
肃顺败了,在他自以为身在权利最颠峰,最得意,最不可能失败的时候却稀里糊涂地败了。
可他败的也不冤枉,从他受咸丰遗命,出任顾命大臣,想借此机会一举铲除全部对手,总揽朝政的念头起始,就注定了他这此失败的结局。
这是一场残酷的权利斗争,更代表着帝后势力与部分朝臣力量在和肃顺的斗争中获得了全面胜利。尤其是焦祐瀛的临阵反水,让肃顺的对手们在暗中从容布置,一步步把他引向死亡之路。当肃顺等人护着咸丰灵柩而行,就快要到京城的时候,和珅安排的人在焦祐瀛的掩护下突然难,早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就把他们全给抓了起来。
八个顾命大臣,除焦祐瀛反水,景寿、杜翰在京城被擒外,其余五人一个都没逃脱,连夜打入囚车,一起押解回京。
当第二日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一切大局都已定亦。
如何处置这些人,和珅早就有安排。皇后、兰贵妃等恨肃顺入骨,郑亲王瑞华、怡亲王载垣作为恶也不能姑息。这三人无论如何是逃不过一死的,现在就等着下面的人大肆为他们收罗罪名,再明文下诏诛杀,以正典刑了。
其余五人中,焦祐瀛立有大功,当然不在其中,至于另外四人分别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景寿。其中杜翰作为杜受田之子,和珅为了免除后患。趁此机会当然不会忘记落井下石,也把他定为死罪,穆荫是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作为肃顺的死党按理当斩,但考虑到其人颇有功劳,为恶不多,改判为解职流放。
景寿是额驸。咸丰地妹夫,瞧在他老婆的面上也饶过了他一命。不过。削职为民是在所难免的,他的下场如何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剩下最后一人就是匡源了,匡源作为顾命大臣之一,在咸丰死走一直与肃顺走的很近,按理说,这次也是在劫难逃,就算不死也会与景寿、穆荫落个差不多的下场。不过。和珅心里却清楚,这匡源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为官清廉,素有贤名,而且两人之间也有些交情,要不是当时焦祐瀛策反地机会比较大的话,和珅选之人就是他。虽然匡源与肃顺一起被拿下大狱,但和珅非但不想杀他。反而向两宫建议尽力保全此人。
也许是考虑到恶已除,或者是和珅主动提议两宫垂帘,兰贵妃看在这份上特意卖个面子,爽快地就答应了和珅地请求,对匡源网开一面,只革去了他军机大臣和顾命大臣之职。降级改为翰林院编修。
咸丰驾崩,新皇即位,顾命之乱这一件件事都在同时生,考虑到内忧未平,避免夜长梦多,三日后,就把肃顺、瑞华、载垣和杜翰以一十三项罪名在菜市口开刀问斩,并明文与天下。
肃顺一党转瞬灰飞烟灭,动荡的朝局也就此平息了下来。等咸丰灵柩入陵后,接下来就是新皇即位的大事。
在承德时。肃顺等人已为小皇帝起了个“祺祥”的年号。但肃顺一党灭后,这年号当然要重新议过。经过王公大臣商议。两宫许可后,年号最终定为“同治”这年号有两层意思,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从这字面上来看,正与兰贵妃前几日单独召见和珅所说的那些话相同。
兰贵妃作为皇帝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皇后钮祜禄氏尊为母后皇太后,尊号为慈安太后。两宫并立,在同治未亲政前垂帘听政,与王公大臣共商国事。
铲除肃顺一党之人各有封赏。恭亲王奕訢加赏为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授议政王之衔。僧格林沁领侍卫内大臣,赏双亲王俸,赐大东珠一十二颗。醇郡王奕譞晋升醇亲王,领侍卫内大臣。左宗棠实授直隶总督,加右都御史衔。
至于和珅,他本就为总理大臣、太子太傅,另外还被加赏为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殿阁大学士各衔,被咸丰削去的两部尚书职位也同时还。由于咸丰临终遗命,又授议政大臣一职,三等忠勇伯也升为一等爵位,宠信一时无人能及。
不过和珅却没露出半点欣喜的表情,现在虽然朝中局势已稳,但整个国家依旧在风雨中飘摇。眼下内忧未除,太平天国仍旧没灭,国家又刚经历与英国一场大战,虽然侥幸得胜也是元气大伤,在这种时候,他先想地是如何重建新军,尽快平定叛乱,然后对国家进行变革。
在肃顺问斩的第二天,辜鸿铭和留在廊坊的各位大臣顺利完成谈判的最后工作,回到了京中。
“君实兄,如果不是出了先皇与肃顺这事,这条款本来还应该能更合理些,如今哎!可惜可惜了。”辜鸿铭指着面前的两国和约,忍不住摇头叹道。
不仅是他,就连其余几人也是如此表情,神情轻松之间又带着一丝惋惜。
和珅也忍不住暗叹了一声,从整个条款内容来看,这次和约的签订是中国对外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但是因为咸丰在承德死的太突然,为了对抗肃顺,不得不提前完成与英国地谈判。
正因为这样,本想拿回来的香港没有达到和珅的目的,最后只能把香港的地位改成两国勉强接受的租界形式,由两国共同派人管理。另外,在俘虏赎金地谈判问题上,也有些差强人意,最后敲定的金额在政治上的意思也远远多余经济上的补偿。不过,幸好在其它方面都已经谈妥。而且整个结束时间把握也恰到好处,直到辜鸿铭动身回京地时候,西方各国才刚刚得到中国皇帝突然去世,朝中权臣生内乱的消息。
“不错!”和珅虽然心中暗叹,却笑容可掬地向各人赞道:“能够顺利谈成,诸位就是立了一功!虽然内容有所遗憾,可胜利就是胜利。能在这种情况下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顿了顿,和珅问道:“那些英国人在听说先皇与肃顺的事后是什么样的反应?”
听和珅这么一问。辜鸿铭忍俊笑道:“两个字——精彩!”
“精彩?”和珅一愣,见辜鸿铭眨眼望着他,会意的哈哈大笑起来。
和珅一笑,旁人也同时笑出了声,文祥抚须笑道:“中堂你是没瞧见那些洋人的样子,既有惊愕,又有诧异。而且还后悔莫及。如果不是当着我们地面,恐怕他们就要在那里捶胸蹲足,痛心疾了。”
“那是当然!”倭仁也是乐呵呵地,点头道:“如果他们早知道如此,定不会这么轻易答应条款之约。刚开始这些洋鬼子们还以为我们怕了他们,这才有意退让三分,大喜过望之下急急就同意了签约。可他们怎么都没想到事情居然会是如此,原来真正吃亏地是他们自己。恍然大悟之下,怎能不痛心疾呢?”
“呵呵,倭大人说的在理。另外景和离开廊坊后,倭大人坐镇其中劳苦功高,景和在此替天下百姓谢过倭大人了。”
和珅与倭仁经此事后,双方关系缓和了许多。而且加上现在肃顺倒台,和珅隐约已成了朝中第一人,倭仁在他面前也不敢擅自托大,如今却见他对自己依旧还是恭敬有礼,心中更是忍不住高兴,连忙称愧不敢当。
“于中堂,和约虽定,但老夫却依有一虑在心,不吐不快啊!”“倭大人有何虑?”
倭仁正色道:“洋鬼子向来狡猾多变,虽然有和约在手。但恐怕心犹不甘。何况此次他们是吃了大亏。在签约之时又暗暗给我们算计了一把,万一将来。”
“倭大人是怕他们将来反悔?”辜鸿铭在一旁插问道。
“正是!”不等和珅开口。辜鸿铭就笑道:“倭大人尽管放心,这洋人虽然有千般不是,但绝对不会反悔!”
见倭仁有些不信,辜鸿铭这才把西洋各国地政治情况简单说了说,同时指出此次和谈并不是两国的秘密谈判,不仅有各国监督,还有许多记者与作者参与。虽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正式外交交涉下所签定的和约是绝对不会轻易毁约的。如果这样的话,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将一落千丈,而在台地执政党也会由此垮台,这是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都不会做出的决定。
当辜鸿铭把话说完后,不仅是倭仁,就连其余几个心有也有疑虑,但未说出口的大臣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时候,和珅说道:“汤生的话不错,如今和约初定,英国人绝对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违而撕毁条约。不过,我们也不能寄托在这小小的和约之上,西洋人有句话说的好,外交依靠地是国家的实力,只有实力才是真正值得倚仗的东西。”
和珅这话一出口,大家都默默点头。自道光年间到现在,国家积弱已久,除了此次战争侥幸胜利外,那次不是被人打得连手都还不了的?何况如今太平天国未灭,西方国家依旧对中国虎视眈眈,要是不能尽快提高国家实力的话,保不全将来有一天再来个什么其它国家像英国人一般被利益趋势,跑来和中国打一仗。
“诸位还记得当日在廊坊所议之事么?”
“中堂说的可是新式6军与海军?”桂良抢先问道。
“不错!”和珅点头道:“朝中如今逆党已除,英人暂时也不会扰乱我国政局。如此局面正是重整山河,奋起直追地大好良机,只要上下一心,剿灭乱贼,学习洋务,建起6军与海军,再现我朝盛世,这样洋人才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犯我疆土!”
“中堂说的好!”众人连声赞道:“正是如此!想我大清有如此多的子民,又拥有富有四海的疆土,只要再有洋人的那些东西,我们以后还何惧谁也?”
和珅笑道:“的确是这样,洋务一事我已请奏两宫太后,幸得太后英明,已准了此折。等皇上登基之后,就可着手操办,还请助威同心协力啊!”和珅这席话让大家都感到异常兴奋,上下一心,使国家强盛起来都是这些臣子多年的愿望。现在肃顺已除,朝中又有两宫撑腰,办起事来更是少了许多钳制。
为了如何进行变革,和珅私下与恭亲王奕訢仔细商谈后,最终决定以总理衙门为基础,全面进行向西方国家引进洋务。这不仅是在军事上,还有工业、商业、农业与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和珅借着这机会,顺理成章的把早些时候就暗中进行的留学西洋提了出来,当场就取得了大家地同意。
留学一事和珅交给了辜鸿铭去办,在全国各处征召适龄少年,以国家地名义外派各国学习不同知识,以待将来大用。至于6军方面,左宗棠的新军已有现代6军地稚形,当然就以新军为基础大力展6军,并配合湘军、淮军等武装对太平天国继续围剿,打算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结束内战,平定全国。
至于海军,这倒有些麻烦。中国根本就没任何海军基础,要说水师也只有曾国藩的长江水师拿得出手。和珅一方面着手准备向各国购买新式军舰,另一方面去函向曾国藩表明他准备建立海军的决心,请他以湘军长江水师为基础进行整军,然后全面脱离湘军,形成海军的初步力量。
而在上海的制造局,更是两军建立的基础。和珅如今的地位不同以往,加上又有两宫支持,恭亲王奕訢的协助,和珅正式决定再次扩大制造局的规模,争取在十年之内把整个制造局形成能与西方国家的大型兵工厂相媲美的规模,同时再以制造局为基础,建立起一系列的重工企业,完善国家的工业化步骤。
(请大家多给点推荐票,谢谢!)
第四卷神州飘摇第五十二章定大局两宫同治
肃顺败了,在他自以为身在权利最颠峰,最得意,最不可能失败的时候却稀里糊涂地败了。
可他败的也不冤枉,从他受咸丰遗命,出任顾命大臣,想借此机会一举铲除全部对手,总揽朝政的念头起始,就注定了他这此失败的结局。
这是一场残酷的权利斗争,更代表着帝后势力与部分朝臣力量在和肃顺的斗争中获得了全面胜利。尤其是焦祐瀛的临阵反水,让肃顺的对手们在暗中从容布置,一步步把他引向死亡之路。当肃顺等人护着咸丰灵柩而行,就快要到京城的时候,和珅安排的人在焦祐瀛的掩护下突然难,早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就把他们全给抓了起来。
八个顾命大臣,除焦祐瀛反水,景寿、杜翰在京城被擒外,其余五人一个都没逃脱,连夜打入囚车,一起押解回京。
当第二日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一切大局都已定亦。
如何处置这些人,和珅早就有安排。皇后、兰贵妃等恨肃顺入骨,郑亲王瑞华、怡亲王载垣作为恶也不能姑息。这三人无论如何是逃不过一死的,现在就等着下面的人大肆为他们收罗罪名,再明文下诏诛杀,以正典刑了。
其余五人中,焦祐瀛立有大功,当然不在其中,至于另外四人分别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景寿。其中杜翰作为杜受田之子,和珅为了免除后患。趁此机会当然不会忘记落井下石,也把他定为死罪,穆荫是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作为肃顺的死党按理当斩,但考虑到其人颇有功劳,为恶不多,改判为解职流放。
景寿是额驸。咸丰地妹夫,瞧在他老婆的面上也饶过了他一命。不过。削职为民是在所难免的,他的下场如何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剩下最后一人就是匡源了,匡源作为顾命大臣之一,在咸丰死走一直与肃顺走的很近,按理说,这次也是在劫难逃,就算不死也会与景寿、穆荫落个差不多的下场。不过。和珅心里却清楚,这匡源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为官清廉,素有贤名,而且两人之间也有些交情,要不是当时焦祐瀛策反地机会比较大的话,和珅选之人就是他。虽然匡源与肃顺一起被拿下大狱,但和珅非但不想杀他。反而向两宫建议尽力保全此人。
也许是考虑到恶已除,或者是和珅主动提议两宫垂帘,兰贵妃看在这份上特意卖个面子,爽快地就答应了和珅地请求,对匡源网开一面,只革去了他军机大臣和顾命大臣之职。降级改为翰林院编修。
咸丰驾崩,新皇即位,顾命之乱这一件件事都在同时生,考虑到内忧未平,避免夜长梦多,三日后,就把肃顺、瑞华、载垣和杜翰以一十三项罪名在菜市口开刀问斩,并明文与天下。
肃顺一党转瞬灰飞烟灭,动荡的朝局也就此平息了下来。等咸丰灵柩入陵后,接下来就是新皇即位的大事。
在承德时。肃顺等人已为小皇帝起了个“祺祥”的年号。但肃顺一党灭后,这年号当然要重新议过。经过王公大臣商议。两宫许可后,年号最终定为“同治”这年号有两层意思,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从这字面上来看,正与兰贵妃前几日单独召见和珅所说的那些话相同。
兰贵妃作为皇帝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皇后钮祜禄氏尊为母后皇太后,尊号为慈安太后。两宫并立,在同治未亲政前垂帘听政,与王公大臣共商国事。
铲除肃顺一党之人各有封赏。恭亲王奕訢加赏为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授议政王之衔。僧格林沁领侍卫内大臣,赏双亲王俸,赐大东珠一十二颗。醇郡王奕譞晋升醇亲王,领侍卫内大臣。左宗棠实授直隶总督,加右都御史衔。
至于和珅,他本就为总理大臣、太子太傅,另外还被加赏为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殿阁大学士各衔,被咸丰削去的两部尚书职位也同时还。由于咸丰临终遗命,又授议政大臣一职,三等忠勇伯也升为一等爵位,宠信一时无人能及。
不过和珅却没露出半点欣喜的表情,现在虽然朝中局势已稳,但整个国家依旧在风雨中飘摇。眼下内忧未除,太平天国仍旧没灭,国家又刚经历与英国一场大战,虽然侥幸得胜也是元气大伤,在这种时候,他先想地是如何重建新军,尽快平定叛乱,然后对国家进行变革。
在肃顺问斩的第二天,辜鸿铭和留在廊坊的各位大臣顺利完成谈判的最后工作,回到了京中。
“君实兄,如果不是出了先皇与肃顺这事,这条款本来还应该能更合理些,如今哎!可惜可惜了。”辜鸿铭指着面前的两国和约,忍不住摇头叹道。
不仅是他,就连其余几人也是如此表情,神情轻松之间又带着一丝惋惜。
和珅也忍不住暗叹了一声,从整个条款内容来看,这次和约的签订是中国对外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但是因为咸丰在承德死的太突然,为了对抗肃顺,不得不提前完成与英国地谈判。
正因为这样,本想拿回来的香港没有达到和珅的目的,最后只能把香港的地位改成两国勉强接受的租界形式,由两国共同派人管理。另外,在俘虏赎金地谈判问题上,也有些差强人意,最后敲定的金额在政治上的意思也远远多余经济上的补偿。不过,幸好在其它方面都已经谈妥。而且整个结束时间把握也恰到好处,直到辜鸿铭动身回京地时候,西方各国才刚刚得到中国皇帝突然去世,朝中权臣生内乱的消息。
“不错!”和珅虽然心中暗叹,却笑容可掬地向各人赞道:“能够顺利谈成,诸位就是立了一功!虽然内容有所遗憾,可胜利就是胜利。能在这种情况下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顿了顿,和珅问道:“那些英国人在听说先皇与肃顺的事后是什么样的反应?”
听和珅这么一问。辜鸿铭忍俊笑道:“两个字——精彩!”
“精彩?”和珅一愣,见辜鸿铭眨眼望着他,会意的哈哈大笑起来。
和珅一笑,旁人也同时笑出了声,文祥抚须笑道:“中堂你是没瞧见那些洋人的样子,既有惊愕,又有诧异。而且还后悔莫及。如果不是当着我们地面,恐怕他们就要在那里捶胸蹲足,痛心疾了。”
“那是当然!”倭仁也是乐呵呵地,点头道:“如果他们早知道如此,定不会这么轻易答应条款之约。刚开始这些洋鬼子们还以为我们怕了他们,这才有意退让三分,大喜过望之下急急就同意了签约。可他们怎么都没想到事情居然会是如此,原来真正吃亏地是他们自己。恍然大悟之下,怎能不痛心疾呢?”
“呵呵,倭大人说的在理。另外景和离开廊坊后,倭大人坐镇其中劳苦功高,景和在此替天下百姓谢过倭大人了。”
和珅与倭仁经此事后,双方关系缓和了许多。而且加上现在肃顺倒台,和珅隐约已成了朝中第一人,倭仁在他面前也不敢擅自托大,如今却见他对自己依旧还是恭敬有礼,心中更是忍不住高兴,连忙称愧不敢当。
“于中堂,和约虽定,但老夫却依有一虑在心,不吐不快啊!”“倭大人有何虑?”
倭仁正色道:“洋鬼子向来狡猾多变,虽然有和约在手。但恐怕心犹不甘。何况此次他们是吃了大亏。在签约之时又暗暗给我们算计了一把,万一将来。”
“倭大人是怕他们将来反悔?”辜鸿铭在一旁插问道。
“正是!”不等和珅开口。辜鸿铭就笑道:“倭大人尽管放心,这洋人虽然有千般不是,但绝对不会反悔!”
见倭仁有些不信,辜鸿铭这才把西洋各国地政治情况简单说了说,同时指出此次和谈并不是两国的秘密谈判,不仅有各国监督,还有许多记者与作者参与。虽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正式外交交涉下所签定的和约是绝对不会轻易毁约的。如果这样的话,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将一落千丈,而在台地执政党也会由此垮台,这是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都不会做出的决定。
当辜鸿铭把话说完后,不仅是倭仁,就连其余几个心有也有疑虑,但未说出口的大臣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时候,和珅说道:“汤生的话不错,如今和约初定,英国人绝对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违而撕毁条约。不过,我们也不能寄托在这小小的和约之上,西洋人有句话说的好,外交依靠地是国家的实力,只有实力才是真正值得倚仗的东西。”
和珅这话一出口,大家都默默点头。自道光年间到现在,国家积弱已久,除了此次战争侥幸胜利外,那次不是被人打得连手都还不了的?何况如今太平天国未灭,西方国家依旧对中国虎视眈眈,要是不能尽快提高国家实力的话,保不全将来有一天再来个什么其它国家像英国人一般被利益趋势,跑来和中国打一仗。
“诸位还记得当日在廊坊所议之事么?”
“中堂说的可是新式6军与海军?”桂良抢先问道。
“不错!”和珅点头道:“朝中如今逆党已除,英人暂时也不会扰乱我国政局。如此局面正是重整山河,奋起直追地大好良机,只要上下一心,剿灭乱贼,学习洋务,建起6军与海军,再现我朝盛世,这样洋人才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犯我疆土!”
“中堂说的好!”众人连声赞道:“正是如此!想我大清有如此多的子民,又拥有富有四海的疆土,只要再有洋人的那些东西,我们以后还何惧谁也?”
和珅笑道:“的确是这样,洋务一事我已请奏两宫太后,幸得太后英明,已准了此折。等皇上登基之后,就可着手操办,还请助威同心协力啊!”和珅这席话让大家都感到异常兴奋,上下一心,使国家强盛起来都是这些臣子多年的愿望。现在肃顺已除,朝中又有两宫撑腰,办起事来更是少了许多钳制。
为了如何进行变革,和珅私下与恭亲王奕訢仔细商谈后,最终决定以总理衙门为基础,全面进行向西方国家引进洋务。这不仅是在军事上,还有工业、商业、农业与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和珅借着这机会,顺理成章的把早些时候就暗中进行的留学西洋提了出来,当场就取得了大家地同意。
留学一事和珅交给了辜鸿铭去办,在全国各处征召适龄少年,以国家地名义外派各国学习不同知识,以待将来大用。至于6军方面,左宗棠的新军已有现代6军地稚形,当然就以新军为基础大力展6军,并配合湘军、淮军等武装对太平天国继续围剿,打算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结束内战,平定全国。
至于海军,这倒有些麻烦。中国根本就没任何海军基础,要说水师也只有曾国藩的长江水师拿得出手。和珅一方面着手准备向各国购买新式军舰,另一方面去函向曾国藩表明他准备建立海军的决心,请他以湘军长江水师为基础进行整军,然后全面脱离湘军,形成海军的初步力量。
而在上海的制造局,更是两军建立的基础。和珅如今的地位不同以往,加上又有两宫支持,恭亲王奕訢的协助,和珅正式决定再次扩大制造局的规模,争取在十年之内把整个制造局形成能与西方国家的大型兵工厂相媲美的规模,同时再以制造局为基础,建立起一系列的重工企业,完善国家的工业化步骤。
(请大家多给点推荐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