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说客(一)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打陆经略入主江南,并且对坊市大行安抚之策后,建邺城东的东山市、郭城外两大集,都相继恢复,整个城东已经重新热闹了十几天。
今日上集进市的人们一同往常,将这个江南最大都市的一角,拥挤得人声沸腾。
可是还没等挑担的贩夫落下扁担、沽酒的铺面支开酒招子,那些还在街面上寻摸摊位的人们,却忽然感觉地皮微微震动起来。
这一点上离得远一些的东山市还不怎么明显,郭城外的两大集却是察觉得清清楚楚。
人们一面感受着脚底下传来的震颤,一面带着惊疑的声音举头四顾,各有茫然之色。
不一会,几百步外的宣成门昂昂几声轴转,忽然间门洞大开。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便瞧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影从宣成门中渲涌而出,就连在市集上维持秩序的肆丁,都捏着铁尺愕然惊望,不知出了何事。
最叫他们不解的是,这一支大兵,又是甚么时候练出来的?
城里现在有黄发卷毛的突骑军,还有仪征、六合征调来的巡防营、治安军,还有一批不知晓数目、挺神秘的女军,这些他们是知道的。
但是瞧那宣成门中出来的兵马,一个个灰褐色紧身袍、水亮牛皮甲、横刀弩箭,精神头儿、威风劲儿都比仪征兵、六合兵都强过十倍,更别说那股腾腾而上的煞气,简直要将天光都压过了!
“老谢,这是哪里来的大兵?总有五六百……千把人?”
一个相熟的小贩凑到谢肆丁面前,啧啧地问道。
“唔……”谢肆丁随口支吾一声,没正经搭他的腔。实际上他也闹不清建邺城内的局势情形——别说他这么个芝麻大点儿的小吏了,就是如今建邺现职曹司、老六部班子的人,都猜不透上头要吹怎样的风向!
谢肆丁望着城防军出兵的方向,心里蓦的一跳,张大了嘴巴怪叫一声,转头就跑。留下那个错愕惊奇的小贩,一双眼睛左看右瞧,不知该看城防军的热闹,还是追瞧谢肆丁的背影……
……
……
城防军并没有在全城闹出多大的阵仗,事实上,这次六千城防军只出动了两千,而且是尽量悄没声息地,从平日不怎么开的宣成门出了城。
陆鸿没有亲自带兵,去的是陈三流和王正。
这一次之所以派出陈三流,而不是更加稳重的胡小五,那是因为,陆鸿根本就没打算稳重——他甚至给陈三流下了一道密令:此去谢家庄,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的表面意思是:随机应变,自行决定合适的处置方法。
但是陈三流并不读书,他的理解很粗暴也很简单:想干嘛干嘛。
给城防营下了命令之后,陆鸿就再度出城,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是驻扎在钟山脚下的突骑军大营。
那些突厥后裔天生是在草原上奔跑的命,想让他们长久窝在城里,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韩清早早将部署都安排到了钟山脚下,趁着春意融融、大地回暖,他们天天闲时放马玩闹,操练也有趣,不是对冲就是打马球,反而惬意。
陆鸿这回亲自到钟山脚下走一趟,就是
要调突骑军到岳州洞庭湖一带驻扎,防备山南东道与黔中道两地乱兵。
如今江南两道还算稳定,虽然有类似与谢家庄这等小摩擦,但是既然拉拢了吴郡张氏、顾氏,也将陆氏安抚了下来,别家也做不出多大的乱子,以他手上城防军加上巡防营、治安军的近万人,足可应对。
所以江南道外围的安定,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一些。
韩清约莫也从军报上的只言片语,知道了当前的局势,因此没有多作废话,陆鸿的要求一提,就十分干脆地答应了。
陆鸿见事情办成,便建议他将手头的兵马分批撤回去,再从单于都护府换兵过来——这种“换番”的方法,还是从卫军手中现学现卖,解决番上府兵、番边戍卫常年背井离乡,士气消沉的问题。
韩清答应了,并且留陆鸿吃饭,被婉拒了。
陆鸿去过突骑军大营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建邺城,刚刚到达经略署衙门,便有手下来通报:张仲宽求见。
经略署大院本身其实是民居别业的充用,虽然勉强布置了一个前衙后寝的格局,但是并不如何周正。张仲宽就坐在衙门前院最后一间的待客厅中,等待着陆经略的返程。
这小厅之中虽然面对面安置着两排坐椅,却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人。非但此处无人,就连整个经略署衙门,都颇为冷清。
实际上,这里虽说属于前院,但是一开窗,就能瞧见后院的池水、、凉亭、回廊,并且能够看到三三两两仆妇往来忙碌的身影。所以说这个院子本身的格局,其实并不适合用来充作官署。
好在陆经略并无家眷在侧,唯一的一位李将军,也要去红袖军军营中当值。
不过张仲宽深知“非礼勿视”的道理,因此虽然坐在这小室当中,却依旧目不斜视,没有向后窗外多瞧一眼。
怎奈何那窗本身就是开着的,后院的人声时时传了进来,有时仆妇成双经过,恰好走在窗台边上,即便是刻意压低了的说话声,也清清楚楚地传进了张仲宽的耳朵中。
但是他又不好起身去把窗棂掩上,这样又显得太过刻意,好像他做贼心虚一般……
就在张仲宽甚觉尴尬,浑身不大自在的时候,却听有人“咯咯咯”地敲了三下窗台,跟着便听见那人叫道:“仲宽兄,请到后院来说话。”
张仲宽下意识地抬眼望去,只见陆经略穿着一身家常薄袄,三月天踏着一双软底木屐,正站在窗外不远处向他招手。
敲窗的是陆经略身边的金校尉。
张仲宽连忙站起身来,隔着窗户遥遥向陆鸿行了个礼,双眼四下逡巡着,却不知该从何处去往后院。
他看了那低矮的窗台一眼,心中嘀咕:难道要从这窗台上翻出去,这可不是有失体统么……
正在他胡思乱想之间,待客厅的大门外响起了脚步声,转头望去,一名门房模样的中年人已站在了外面。
“张君,请随我来。”
那中年人粗布衣裳、薄底布鞋,神色却是恭恭敬敬,执礼也很周到,伸了一只手往外一引,便请张仲宽出门。
张仲宽心道:原来如此,陆经略早有安排…
…
他便放宽了心,再向窗外拱了拱手,那是请陆鸿“稍等”的意思,见对方点点头,便转身快步出了待客厅。
那中年门房也不拖泥带水,看到他动身,便麻利地沿着门廊向西走去。
陆鸿回到经略署之后,听见手下的禀报,便知道怎么一回事。
他在出城去钟山的路上,顾综一路跟着一路向他劝告,反反复复只是说“大人有大量”、“不必为乡野之民动怒”之类的话。
所以张仲宽突然造访,不用说,也是为了这件事情来求情的。
——谢家庄就是陈郡谢氏,江南四门之一。
不论是顾综,还是张仲宽,来为谢氏求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些氏族虽然窝里斗时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一旦遇到外部力量的威胁,则感同身受、兔死狐悲,因而多多少少要互相帮衬一把。
这也是名门望族固有的生存法则之一。
谁也不能保证自家永远得意,一时圣眷正隆,鸡犬升天不在话下,但是多数时候,还是得努力支撑、尽心维持。
这个时候就需要旁人出手帮衬一把,渡过难关。
大家都懂的这个道理,因此氏族之间明里相斗,暗里默契,特别是生死存亡时最能团结,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陆鸿没有急着接见张仲宽,而是回到后院换了身家常便服,才慢吞吞地请了他进来。
而且见面的地点定在后院,并非衙门,也是让对方明白:今日不谈公事,如果实在有事要说,那也只从私人交情谈起……
至于陆鸿与张家的私人交情,说有的话,也就是那顿接风宴和几杯酒的情谊;要说没有的话,他们两家之间甚至连正式的字号名帖,都不曾交换过,也完全可以说没有。
那么如果今日张仲宽在不能讲公理的情况下,一定要摆一摆这个情,那么就要看他的“诚意”了——诚意有时候,要模糊地看作是“情意”,也未尝不可。
张仲宽显然很明白这其中的意思,所以他一路走,一路都在思量着如何开口。
开口说话这种事,平常看着轻松,在重要的关口可也是门了不得的学问。盖因人一开口就得说话,一说话就有意思,而且能够决定后面谈话的方向。
一旦方向失了准头,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十分危险的!
当然了,也尽有言辞便给之人,能用三寸不烂之舌,于自身词不达意、即将措施良机之间,观察入微、因势利导,得以巧妙转折,再回到正题之上。这种人往往口若悬河,甚或能改一时之格局、天下之大势。
著名的如苏秦、张仪,便是此类翘楚。
当然了,张仲宽自问没有这个本事,所以他很是费神思量着,并且暗暗藏起了那封,父亲命他交给陆经略的信。
此刻他一边走着,一边却有些得意地想:父亲这次又料错了,陆经略正是吃软不吃硬的人,凭你一封大摆道理、家国为重的信,就能放过谢家了?
哼,最后还是得听我的,晓之以理走不通,只能动之以情!
他想着这些,脚步却不由得轻快起来。
自打陆经略入主江南,并且对坊市大行安抚之策后,建邺城东的东山市、郭城外两大集,都相继恢复,整个城东已经重新热闹了十几天。
今日上集进市的人们一同往常,将这个江南最大都市的一角,拥挤得人声沸腾。
可是还没等挑担的贩夫落下扁担、沽酒的铺面支开酒招子,那些还在街面上寻摸摊位的人们,却忽然感觉地皮微微震动起来。
这一点上离得远一些的东山市还不怎么明显,郭城外的两大集却是察觉得清清楚楚。
人们一面感受着脚底下传来的震颤,一面带着惊疑的声音举头四顾,各有茫然之色。
不一会,几百步外的宣成门昂昂几声轴转,忽然间门洞大开。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便瞧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影从宣成门中渲涌而出,就连在市集上维持秩序的肆丁,都捏着铁尺愕然惊望,不知出了何事。
最叫他们不解的是,这一支大兵,又是甚么时候练出来的?
城里现在有黄发卷毛的突骑军,还有仪征、六合征调来的巡防营、治安军,还有一批不知晓数目、挺神秘的女军,这些他们是知道的。
但是瞧那宣成门中出来的兵马,一个个灰褐色紧身袍、水亮牛皮甲、横刀弩箭,精神头儿、威风劲儿都比仪征兵、六合兵都强过十倍,更别说那股腾腾而上的煞气,简直要将天光都压过了!
“老谢,这是哪里来的大兵?总有五六百……千把人?”
一个相熟的小贩凑到谢肆丁面前,啧啧地问道。
“唔……”谢肆丁随口支吾一声,没正经搭他的腔。实际上他也闹不清建邺城内的局势情形——别说他这么个芝麻大点儿的小吏了,就是如今建邺现职曹司、老六部班子的人,都猜不透上头要吹怎样的风向!
谢肆丁望着城防军出兵的方向,心里蓦的一跳,张大了嘴巴怪叫一声,转头就跑。留下那个错愕惊奇的小贩,一双眼睛左看右瞧,不知该看城防军的热闹,还是追瞧谢肆丁的背影……
……
……
城防军并没有在全城闹出多大的阵仗,事实上,这次六千城防军只出动了两千,而且是尽量悄没声息地,从平日不怎么开的宣成门出了城。
陆鸿没有亲自带兵,去的是陈三流和王正。
这一次之所以派出陈三流,而不是更加稳重的胡小五,那是因为,陆鸿根本就没打算稳重——他甚至给陈三流下了一道密令:此去谢家庄,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的表面意思是:随机应变,自行决定合适的处置方法。
但是陈三流并不读书,他的理解很粗暴也很简单:想干嘛干嘛。
给城防营下了命令之后,陆鸿就再度出城,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是驻扎在钟山脚下的突骑军大营。
那些突厥后裔天生是在草原上奔跑的命,想让他们长久窝在城里,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韩清早早将部署都安排到了钟山脚下,趁着春意融融、大地回暖,他们天天闲时放马玩闹,操练也有趣,不是对冲就是打马球,反而惬意。
陆鸿这回亲自到钟山脚下走一趟,就是
要调突骑军到岳州洞庭湖一带驻扎,防备山南东道与黔中道两地乱兵。
如今江南两道还算稳定,虽然有类似与谢家庄这等小摩擦,但是既然拉拢了吴郡张氏、顾氏,也将陆氏安抚了下来,别家也做不出多大的乱子,以他手上城防军加上巡防营、治安军的近万人,足可应对。
所以江南道外围的安定,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一些。
韩清约莫也从军报上的只言片语,知道了当前的局势,因此没有多作废话,陆鸿的要求一提,就十分干脆地答应了。
陆鸿见事情办成,便建议他将手头的兵马分批撤回去,再从单于都护府换兵过来——这种“换番”的方法,还是从卫军手中现学现卖,解决番上府兵、番边戍卫常年背井离乡,士气消沉的问题。
韩清答应了,并且留陆鸿吃饭,被婉拒了。
陆鸿去过突骑军大营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建邺城,刚刚到达经略署衙门,便有手下来通报:张仲宽求见。
经略署大院本身其实是民居别业的充用,虽然勉强布置了一个前衙后寝的格局,但是并不如何周正。张仲宽就坐在衙门前院最后一间的待客厅中,等待着陆经略的返程。
这小厅之中虽然面对面安置着两排坐椅,却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人。非但此处无人,就连整个经略署衙门,都颇为冷清。
实际上,这里虽说属于前院,但是一开窗,就能瞧见后院的池水、、凉亭、回廊,并且能够看到三三两两仆妇往来忙碌的身影。所以说这个院子本身的格局,其实并不适合用来充作官署。
好在陆经略并无家眷在侧,唯一的一位李将军,也要去红袖军军营中当值。
不过张仲宽深知“非礼勿视”的道理,因此虽然坐在这小室当中,却依旧目不斜视,没有向后窗外多瞧一眼。
怎奈何那窗本身就是开着的,后院的人声时时传了进来,有时仆妇成双经过,恰好走在窗台边上,即便是刻意压低了的说话声,也清清楚楚地传进了张仲宽的耳朵中。
但是他又不好起身去把窗棂掩上,这样又显得太过刻意,好像他做贼心虚一般……
就在张仲宽甚觉尴尬,浑身不大自在的时候,却听有人“咯咯咯”地敲了三下窗台,跟着便听见那人叫道:“仲宽兄,请到后院来说话。”
张仲宽下意识地抬眼望去,只见陆经略穿着一身家常薄袄,三月天踏着一双软底木屐,正站在窗外不远处向他招手。
敲窗的是陆经略身边的金校尉。
张仲宽连忙站起身来,隔着窗户遥遥向陆鸿行了个礼,双眼四下逡巡着,却不知该从何处去往后院。
他看了那低矮的窗台一眼,心中嘀咕:难道要从这窗台上翻出去,这可不是有失体统么……
正在他胡思乱想之间,待客厅的大门外响起了脚步声,转头望去,一名门房模样的中年人已站在了外面。
“张君,请随我来。”
那中年人粗布衣裳、薄底布鞋,神色却是恭恭敬敬,执礼也很周到,伸了一只手往外一引,便请张仲宽出门。
张仲宽心道:原来如此,陆经略早有安排…
…
他便放宽了心,再向窗外拱了拱手,那是请陆鸿“稍等”的意思,见对方点点头,便转身快步出了待客厅。
那中年门房也不拖泥带水,看到他动身,便麻利地沿着门廊向西走去。
陆鸿回到经略署之后,听见手下的禀报,便知道怎么一回事。
他在出城去钟山的路上,顾综一路跟着一路向他劝告,反反复复只是说“大人有大量”、“不必为乡野之民动怒”之类的话。
所以张仲宽突然造访,不用说,也是为了这件事情来求情的。
——谢家庄就是陈郡谢氏,江南四门之一。
不论是顾综,还是张仲宽,来为谢氏求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些氏族虽然窝里斗时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一旦遇到外部力量的威胁,则感同身受、兔死狐悲,因而多多少少要互相帮衬一把。
这也是名门望族固有的生存法则之一。
谁也不能保证自家永远得意,一时圣眷正隆,鸡犬升天不在话下,但是多数时候,还是得努力支撑、尽心维持。
这个时候就需要旁人出手帮衬一把,渡过难关。
大家都懂的这个道理,因此氏族之间明里相斗,暗里默契,特别是生死存亡时最能团结,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陆鸿没有急着接见张仲宽,而是回到后院换了身家常便服,才慢吞吞地请了他进来。
而且见面的地点定在后院,并非衙门,也是让对方明白:今日不谈公事,如果实在有事要说,那也只从私人交情谈起……
至于陆鸿与张家的私人交情,说有的话,也就是那顿接风宴和几杯酒的情谊;要说没有的话,他们两家之间甚至连正式的字号名帖,都不曾交换过,也完全可以说没有。
那么如果今日张仲宽在不能讲公理的情况下,一定要摆一摆这个情,那么就要看他的“诚意”了——诚意有时候,要模糊地看作是“情意”,也未尝不可。
张仲宽显然很明白这其中的意思,所以他一路走,一路都在思量着如何开口。
开口说话这种事,平常看着轻松,在重要的关口可也是门了不得的学问。盖因人一开口就得说话,一说话就有意思,而且能够决定后面谈话的方向。
一旦方向失了准头,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十分危险的!
当然了,也尽有言辞便给之人,能用三寸不烂之舌,于自身词不达意、即将措施良机之间,观察入微、因势利导,得以巧妙转折,再回到正题之上。这种人往往口若悬河,甚或能改一时之格局、天下之大势。
著名的如苏秦、张仪,便是此类翘楚。
当然了,张仲宽自问没有这个本事,所以他很是费神思量着,并且暗暗藏起了那封,父亲命他交给陆经略的信。
此刻他一边走着,一边却有些得意地想:父亲这次又料错了,陆经略正是吃软不吃硬的人,凭你一封大摆道理、家国为重的信,就能放过谢家了?
哼,最后还是得听我的,晓之以理走不通,只能动之以情!
他想着这些,脚步却不由得轻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