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杨业归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赵匡胤死时,他的长子(实际是次子,赵匡胤的长子已死)赵德昭已经26岁,如果能继承大统,也不算“幼主”。但赵光义谋害哥哥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既然做了皇帝,为了堵住众人的嘴,他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赵匡胤在位时,他的儿子并没有被封王,赵光义继位,立即封赵德昭武功郡王,位置在宰相之上。第二,赵光义下诏 ,把赵匡胤的几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列,一律称为“皇子”和“皇女”,但实际上没过多久,这个称呼就被取消了。
3年后,赵光义自恃兵强马壮,蠢蠢欲动,想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事业:北伐契丹,也就是征讨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在高粱河 ,宋军和辽军展开了激烈的冷兵器之战,赵光义御驾亲征,结果宋军大败,赵光义身中一箭,仓皇奔逃,场面极其狼狈。这一战让北宋元气大伤,更为滑稽的是,赵光义只顾逃命,竟然和大军主力失去联系,整个宋朝群龙无首。此时有大臣认为赵光义可能去世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赵德昭是太祖的长子,如今又官居高位,由赵德昭继承大统,再合适不过。
可偏偏赵光义又回来了,听闻有人想推举侄子继位,巴不得自己去世,心中十分窝火。这时又发生一件事情,因为这次战败,赵光义不打算对将士们论功行赏,但赵德昭仁厚,觉得虽然兵败,但将士也有战功,应该封赏。赵光义认为赵德昭拉拢人心,再加上之前的窝火,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说了9个字:“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这句话其实是在讥讽赵德昭想当皇帝)。
谋逆可是大罪,赵德昭听完叔叔的话,如五雷轰顶,回家惶恐不安,最终祭拜父亲之后,手提长剑在房内自刎。赵光义听闻侄子自杀,跑到赵德昭府上大哭:“痴儿何至此邪”。据野史记载,赵光义只是干哭,并没有为侄子留下一滴眼泪。
公元979年,赵光义又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援汉辽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但是杨业这个硬骨头死战不降,杀敌甚多,一度让宋军胆寒。
本来顺顺利利就可以扫平六合,偏偏遇到了杨业,宋太宗也很尴尬,实在没办法了,干脆叫北汉主刘继元劝降。
杨业一看皇帝都来了,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坚持呢?于是君臣抱头大哭,归顺大宋。后人有诗赞太宗曰:
圣主龙飞重俊良,
英雄云集岂寻常。
干戈直指风声肃,
管取河东献域疆。
山西太原,自古以来便有“龙城”之称。除了它做过多个朝代古都的原因外,还与它出过多位皇帝有关。除了世人熟知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外,赵国开国君主赵襄子、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唐庄宗李存勖等人,都先后做了皇帝。但令人纳闷的是,为何从北宋之后,山西就再也没有皇帝出现呢?其实这也与宋太宗赵光义有关。
却说北汉主刘继元出降,赵光义正打算受降接受城池,太原军民居然还在抵抗。在费尽艰辛打开城门后,太原百姓又利用地理优势与北宋军队展开
巷战,宋军死伤惨重。赵光义大怒,命令部下火烧太原城,将城中富户迁到洛阳,普通百姓被烧死和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宋太宗深感晋阳自古为帝王龙兴之地或割据政权反抗中央政权所在,传为“龙脉”,而晋阳城地形险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百姓习于戎马,人性劲悍,难以掌控,宋太宗惧怕此地再出割据政权危害北宋政权,同时愤恨于晋阳城军民的长期顽强抵抗,称此地“盛则后服,衰则先叛”,于是又征调万人削平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山头,谓之“拔龙角”。之后他又让人引来汾水和晋水,水淹太原城废墟,禁止百姓在此地居住,要彻底将其摧毁。
在毁掉太原城后三年后,赵光义又让人在原唐明镇的基础上重修太原城。所以咱们现在看到的太原城,并不是北宋之前的太原。新太原城修好后,赵光义还是不放心,便让人找来了道士,向他们询问解决之策。道士说:“只要钉死龙脉,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在道士的建议下,赵光义让人将太原新城的路口全都设计成“丁字路”。
当然这是迷信说法,笔者认为,山西再也没有出过皇帝,这是经济、政治中心转移造成的。在北宋之前,山西一直算是中原地带,不管是在经济、政策还是军事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原作为山西的重点城市,自然容易出现皇帝。而在两宋之际,经济中心南移,太原在经济水平上就与发达城市落了一大截。在明朝之后,政治中心又移到了北京,太原就更难与大城市争锋了。
随着影视剧《忠烈杨家将》的热播,杨业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最重,杨业根本靠不上边,所以都未在记录之列。
归宋三个月后,因为要被派往边防前线,才有了对他的所谓厚赐。宋朝的用人之计是密赏,跟今天企业的密薪制相似,赏了些什么,赏了多少,别人无从知晓。
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 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杨业不受重用,事出有因。这既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也与宋朝军事体制的结构有关。
首先,杨业的家世背景让他难获信任。杨业的父亲杨信原为麟州刺史,当时各种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杨家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但势 力相对较弱,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
杨业20岁就被派给刘崇,这可能是一种家族谋略。杨业年少英雄,很有才干,所以很快被刘崇赏识。但是,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已经
归降后周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现象,杨业在北汉听差,他的父兄却在后周为臣,父子三人效力于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
由此可见,哪怕亲如父子兄弟,在乱世的纷争年代也都是以自保为主,各自为政。当然啦,杨业的父兄与自己敌对,也能从侧面看出来杨业并不受杨氏一族的重视及疼爱。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当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杨业父亲的预先设计。在那个时代,脚踩两只船,谁先到岸就靠谁的现象并不鲜见。按今天的话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更为安全。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
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 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 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投降北宋之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放心,而他自己也会虚上几分。后来当监军责问他是否有异志时,他显得格外敏感。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
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武将决定朝廷的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
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他精心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北宋降将杨业不受重用的原因。尽管如此,杨业依然是北宋的一代战神,他在为北宋效力的几年时间里几次重创辽军,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杨家将故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却说赵匡胤死时,他的长子(实际是次子,赵匡胤的长子已死)赵德昭已经26岁,如果能继承大统,也不算“幼主”。但赵光义谋害哥哥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既然做了皇帝,为了堵住众人的嘴,他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赵匡胤在位时,他的儿子并没有被封王,赵光义继位,立即封赵德昭武功郡王,位置在宰相之上。第二,赵光义下诏 ,把赵匡胤的几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列,一律称为“皇子”和“皇女”,但实际上没过多久,这个称呼就被取消了。
3年后,赵光义自恃兵强马壮,蠢蠢欲动,想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事业:北伐契丹,也就是征讨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在高粱河 ,宋军和辽军展开了激烈的冷兵器之战,赵光义御驾亲征,结果宋军大败,赵光义身中一箭,仓皇奔逃,场面极其狼狈。这一战让北宋元气大伤,更为滑稽的是,赵光义只顾逃命,竟然和大军主力失去联系,整个宋朝群龙无首。此时有大臣认为赵光义可能去世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赵德昭是太祖的长子,如今又官居高位,由赵德昭继承大统,再合适不过。
可偏偏赵光义又回来了,听闻有人想推举侄子继位,巴不得自己去世,心中十分窝火。这时又发生一件事情,因为这次战败,赵光义不打算对将士们论功行赏,但赵德昭仁厚,觉得虽然兵败,但将士也有战功,应该封赏。赵光义认为赵德昭拉拢人心,再加上之前的窝火,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说了9个字:“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这句话其实是在讥讽赵德昭想当皇帝)。
谋逆可是大罪,赵德昭听完叔叔的话,如五雷轰顶,回家惶恐不安,最终祭拜父亲之后,手提长剑在房内自刎。赵光义听闻侄子自杀,跑到赵德昭府上大哭:“痴儿何至此邪”。据野史记载,赵光义只是干哭,并没有为侄子留下一滴眼泪。
公元979年,赵光义又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援汉辽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但是杨业这个硬骨头死战不降,杀敌甚多,一度让宋军胆寒。
本来顺顺利利就可以扫平六合,偏偏遇到了杨业,宋太宗也很尴尬,实在没办法了,干脆叫北汉主刘继元劝降。
杨业一看皇帝都来了,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坚持呢?于是君臣抱头大哭,归顺大宋。后人有诗赞太宗曰:
圣主龙飞重俊良,
英雄云集岂寻常。
干戈直指风声肃,
管取河东献域疆。
山西太原,自古以来便有“龙城”之称。除了它做过多个朝代古都的原因外,还与它出过多位皇帝有关。除了世人熟知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外,赵国开国君主赵襄子、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唐庄宗李存勖等人,都先后做了皇帝。但令人纳闷的是,为何从北宋之后,山西就再也没有皇帝出现呢?其实这也与宋太宗赵光义有关。
却说北汉主刘继元出降,赵光义正打算受降接受城池,太原军民居然还在抵抗。在费尽艰辛打开城门后,太原百姓又利用地理优势与北宋军队展开
巷战,宋军死伤惨重。赵光义大怒,命令部下火烧太原城,将城中富户迁到洛阳,普通百姓被烧死和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宋太宗深感晋阳自古为帝王龙兴之地或割据政权反抗中央政权所在,传为“龙脉”,而晋阳城地形险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百姓习于戎马,人性劲悍,难以掌控,宋太宗惧怕此地再出割据政权危害北宋政权,同时愤恨于晋阳城军民的长期顽强抵抗,称此地“盛则后服,衰则先叛”,于是又征调万人削平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山头,谓之“拔龙角”。之后他又让人引来汾水和晋水,水淹太原城废墟,禁止百姓在此地居住,要彻底将其摧毁。
在毁掉太原城后三年后,赵光义又让人在原唐明镇的基础上重修太原城。所以咱们现在看到的太原城,并不是北宋之前的太原。新太原城修好后,赵光义还是不放心,便让人找来了道士,向他们询问解决之策。道士说:“只要钉死龙脉,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在道士的建议下,赵光义让人将太原新城的路口全都设计成“丁字路”。
当然这是迷信说法,笔者认为,山西再也没有出过皇帝,这是经济、政治中心转移造成的。在北宋之前,山西一直算是中原地带,不管是在经济、政策还是军事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原作为山西的重点城市,自然容易出现皇帝。而在两宋之际,经济中心南移,太原在经济水平上就与发达城市落了一大截。在明朝之后,政治中心又移到了北京,太原就更难与大城市争锋了。
随着影视剧《忠烈杨家将》的热播,杨业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最重,杨业根本靠不上边,所以都未在记录之列。
归宋三个月后,因为要被派往边防前线,才有了对他的所谓厚赐。宋朝的用人之计是密赏,跟今天企业的密薪制相似,赏了些什么,赏了多少,别人无从知晓。
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 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杨业不受重用,事出有因。这既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也与宋朝军事体制的结构有关。
首先,杨业的家世背景让他难获信任。杨业的父亲杨信原为麟州刺史,当时各种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杨家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但势 力相对较弱,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
杨业20岁就被派给刘崇,这可能是一种家族谋略。杨业年少英雄,很有才干,所以很快被刘崇赏识。但是,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已经
归降后周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现象,杨业在北汉听差,他的父兄却在后周为臣,父子三人效力于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
由此可见,哪怕亲如父子兄弟,在乱世的纷争年代也都是以自保为主,各自为政。当然啦,杨业的父兄与自己敌对,也能从侧面看出来杨业并不受杨氏一族的重视及疼爱。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当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杨业父亲的预先设计。在那个时代,脚踩两只船,谁先到岸就靠谁的现象并不鲜见。按今天的话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更为安全。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
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 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 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投降北宋之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放心,而他自己也会虚上几分。后来当监军责问他是否有异志时,他显得格外敏感。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
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武将决定朝廷的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
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他精心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北宋降将杨业不受重用的原因。尽管如此,杨业依然是北宋的一代战神,他在为北宋效力的几年时间里几次重创辽军,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杨家将故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