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唐末的王仙芝、黄巢起义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唐乾符元年,即公元874年,冬天。私盐贩子王仙芝因为贩卖私盐折了本,再加上当地遭了灾,头脑一热干脆拉着他那盐帮里的兄弟聚集上千人,在长垣县(今河南高官垣县东北)揭竿而起。
此后有一个私盐贩子外加不第秀才黄巢散尽家财,聚集人马,在曹州冤句也起义了,至此奏响了唐末农民起义灭亡大唐的序章。
这里有两个人一个是濮州的王仙芝,一个是曹州的黄巢,这两个人可是把大唐搞了一个底朝天,甚至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和这两个人也有分不开的关系,下面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这两位牛人。
王仙芝,职业是私盐贩子,家庭成分也是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不过在介绍王仙芝之前,在这里我们要先说一下唐朝的盐业垄断制度。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曾经富饶辽阔的大唐江山此时已经是支离破碎,战后重建和机构重组都需要经费。但是战后藩镇林立,很少继续向中央输送物资税款。所以唐朝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为了敛财,政府决定实施“榷盐法”也就是盐业专卖。而在此之前实施的是公私兼营的办法,私人贩卖食盐的话,交税就可以了。
榷盐法的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原本生产食盐的民户确定为产盐专业户,此后生产食盐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收购,然后免除盐户的各种徭役和赋税。当时的模式就是“盐户生产——政府统购——官运官销”。而在当时为了保障政府的垄断利益,规定除了政府之外其他人不能贩卖食用盐,胆敢违犯那都是要掉脑袋祸及家族的。
但是唐王朝不仅仅是进行了垄断,垄断不是目的,攫取巨额的垄断利润才是唐朝统治者们关心的东西。所以垄断的目的在于高价出售,在于攫取巨额的差价。而根据记载,唐朝的食用盐在实施了专卖之后,价格上涨了十倍左右。说白了,所谓的榷盐法本质上又是一个统治者搜刮盘剥老百姓、与民争利的招数。
这个制度我们了解了。那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个制度为大唐带来的影响。
第一点就是大唐统治者预定的目标实现了,确实增加了财政税收,缓解或者说在某些时期解决了财政困难。在实施了专卖之后,盐业收入基本上占据了国库收入的半壁江山,并且越来越重要,到了最后成了大唐王朝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大唐王朝的灭亡和盐业专卖也有一些关系。
第二点就是大唐子民都改了口味了。食用盐的价格涨了十倍,一般人家那里有这么多钱买盐吃,只能换口味,改吃淡饭。这是逼着戒掉重口味啊!
第三点是为大唐百姓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并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和群体,在大唐的行政机构内部,也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比如盐价涨了十倍,那么较为廉价的私盐就有了广泛的市场需求,贩卖私盐就成了一个发家致富的方法,并且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团体组织。而政府为了管理盐户和打击私盐也成立了盐监和盐巡。
而这些贩卖私盐的组织和团伙,在和大唐盐巡和盐监的侦查与反侦查、围堵与反围堵的斗争中渐渐的成长了起来,具备较强的战斗能力和一定的筹划和谋略力量,甚至还有比较正式的武装队伍。而王仙芝干的就是这个行当,不过规模稍微有点小而已。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贩卖私盐利润高,但是风险也大,而王仙芝一次倒卖私盐的时候,就被盯上了。干脆一咬牙,把倒腾的食盐藏了一个地方,人跑了,想着以后再来,但是最终食盐还是被官府找到然后没收了。
这一下可是让王仙芝不淡定了,那些盐就是他的一切,现在没了盐,岂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再加上当地闹了灾,但是政府不思救灾抚民,却继续加派徭役等,搞的民怨四起。
王仙芝除了那点盐,其他什么都没了,又赶上荒年,活不下去了。而他的盐帮还是有点战斗力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当地扯旗准备吃大户(类似于打土豪分粮食),然后提出了在封建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平均(我们现在从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上说他第一次提出了平均的口号,但是实质上,就是很单纯的吃大户,这也是一种小民思想的外在表现。)自封为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然后就开始打砸抢,扯大旗闹事了。当然这里打砸是手段,抢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王仙芝虽然是874年聚集人马的,但是公开造反是在875年正月初三,传檄天下,做做宣传广告,向大唐子民宣布:“我王仙芝造反了,但是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中之中,天底下活不下去的,或者和我有共同理想的人快点来啊!咱们一起搞起!”
广告效果是很明显的,很短的时间内,王仙芝的军队就达到了上万人,开始从长垣县出发,一路向东。
唐朝末年的情况是军队已经十分的腐朽,根本不堪重用,军队长官大多是庸庸碌碌之辈,真正合格的士兵和长官很少,所以初和王仙芝的义军交锋,便被打的屁滚尿流,在中原一带。唯一能够和王仙芝过上几招的只有天平军节度使薛崇。
但是这个薛崇毕竟是人少力薄,875年六月,被王仙芝带着他的一干大将如:尚君长、毕师铎、刘汉宏、李重霸、尚让等人攻下了濮州、曹州,最后打败了薛崇,义军人数达到了数万人。
而王仙芝的义军到了曹州之后,和黄巢的军队合二为一,至此开始在中原驰驰骋往来。
下面再说说黄巢。
黄巢是一个盐商世家。说白了就是世代贩私盐的,但是家族势力和贩卖私盐的生意却比王仙芝要大的多。个人能力来说,也比王仙芝要强。
史书上记载他武艺高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但是还有一个评价就是“稍通书记”这很明显就是在说黄巢文才一般般考不上进士很正常,这让一向自诩有才的黄四爷看了估计要气活过来。
他家里贩卖私盐,而且规模比较大,所以有独立的武装,而且他也比较喜欢和一些武林豪杰交往,手底下聚拢了不少打手,要是在现在那就是黑白通吃的阔少爷。
此人虽然家中排行老四,但是却是最受重视的一个。他们家族世代贩私盐,而且搞一些黑社会性质的活动,这并不光彩。所以为了漂白家底,便支持黄巢进京赶考,只要黄巢中了进士,那么他们家就能实现资本和权力的结合,成为名门望族指日可待。
他一生钟爱菊花,最有名的就是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写的很霸气,但是就是考不上功名。有史书上还评价他稍通笔墨,反正就是距离进士的水平那还差的远呢。
黄巢这个人为人仗义豪爽,在乡间以及周边地区都是十分的有名望,而就在875年,他利用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博得了大量的名望。然后曹州以及周边的地区开始传诵一首民谣:“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这个我们可以断定就是黄巢让人搞的。
其实这也不能算是一个新鲜的把戏了,曾经封建王朝第一次人民起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曾经用过这个伎俩。吃鱼从鱼肚子里吃出来一块布,布上面写着“大楚兴陈胜王”,结果成功的聚拢了人心。可能我们现在看着很荒谬,但是在当时还是真的很有号召力的。
能好好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冒死造反,所以黄巢最终决定起义,还是有原因的。
当时他家族的“生意”遭到了官府的重点关照,他一不小心被抓了个现行。后来家族花了不少钱,这才把他捞了出来,但是此后家族一蹶不振。他屡试不第的愤恨和家族日益衰弱的现状让他对于大唐王朝十分不满,财路断了,官路断了。那你说说这个黄四爷到底应该往哪走!
而此时王仙芝带着义军打到了这边,黄巢找他的几个好哥们一商量干脆反了算了,于是散尽家财,扯大旗造了唐王朝的反。
再说黄巢和王仙芝合军之后,王仙芝为大统领,黄巢为二统领,尚君长是军师,余下的众人各自任大将。
按理说,现在义军有数万人,也算是规模那也算是相当大了,就算是几万的流民政府都应该知道了,但是唐僖宗一直到了现在,还根本不知道天底下有这么大规模的起义。
有人说唐僖宗昏庸,但是这件事并不能全部怪唐僖宗,奸臣当道,他也有无奈。
当时有个大宦官叫做田令孜,独掌大权。他就是隐瞒不报,就算是唐僖宗问起来了,还是不说。他不说,那唐僖宗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并不是皇帝主观的想法。
《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的康熙有一句台词说的好:“这些朝臣就是朕的手,就是朕的眼,朕的耳朵,他们说什么我只能听什么,他们给我什么,我才能看什么。”基本上当时的唐僖宗也就是这个情况。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窥探一二:公元975年七月,爆发蝗灾,蝗虫自东向西而来。遮天蔽日,直逼京师,所过的地方全部变成了一面荒芜,名副其实的一扫光。草木五谷全部一个不留。按理说这绝对算是比较大的灾难了,但是大家猜京兆尹怎么说的。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然后京城的大官都来向皇帝庆贺。
蝗虫不是佛祖,不是吃斋念佛的新男信女,怎么可能抱着荆棘等死。而就是这样荒谬的话,唐僖宗竟然信了。可能会有人说一句:“没文化,真可怕!”
但是这却是事实,至于理由我上面已经说了,而且当时唐僖宗不过是十三四岁,也算是情有可原。(未完待续)
大唐乾符元年,即公元874年,冬天。私盐贩子王仙芝因为贩卖私盐折了本,再加上当地遭了灾,头脑一热干脆拉着他那盐帮里的兄弟聚集上千人,在长垣县(今河南高官垣县东北)揭竿而起。
此后有一个私盐贩子外加不第秀才黄巢散尽家财,聚集人马,在曹州冤句也起义了,至此奏响了唐末农民起义灭亡大唐的序章。
这里有两个人一个是濮州的王仙芝,一个是曹州的黄巢,这两个人可是把大唐搞了一个底朝天,甚至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和这两个人也有分不开的关系,下面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这两位牛人。
王仙芝,职业是私盐贩子,家庭成分也是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不过在介绍王仙芝之前,在这里我们要先说一下唐朝的盐业垄断制度。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曾经富饶辽阔的大唐江山此时已经是支离破碎,战后重建和机构重组都需要经费。但是战后藩镇林立,很少继续向中央输送物资税款。所以唐朝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为了敛财,政府决定实施“榷盐法”也就是盐业专卖。而在此之前实施的是公私兼营的办法,私人贩卖食盐的话,交税就可以了。
榷盐法的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原本生产食盐的民户确定为产盐专业户,此后生产食盐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收购,然后免除盐户的各种徭役和赋税。当时的模式就是“盐户生产——政府统购——官运官销”。而在当时为了保障政府的垄断利益,规定除了政府之外其他人不能贩卖食用盐,胆敢违犯那都是要掉脑袋祸及家族的。
但是唐王朝不仅仅是进行了垄断,垄断不是目的,攫取巨额的垄断利润才是唐朝统治者们关心的东西。所以垄断的目的在于高价出售,在于攫取巨额的差价。而根据记载,唐朝的食用盐在实施了专卖之后,价格上涨了十倍左右。说白了,所谓的榷盐法本质上又是一个统治者搜刮盘剥老百姓、与民争利的招数。
这个制度我们了解了。那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个制度为大唐带来的影响。
第一点就是大唐统治者预定的目标实现了,确实增加了财政税收,缓解或者说在某些时期解决了财政困难。在实施了专卖之后,盐业收入基本上占据了国库收入的半壁江山,并且越来越重要,到了最后成了大唐王朝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大唐王朝的灭亡和盐业专卖也有一些关系。
第二点就是大唐子民都改了口味了。食用盐的价格涨了十倍,一般人家那里有这么多钱买盐吃,只能换口味,改吃淡饭。这是逼着戒掉重口味啊!
第三点是为大唐百姓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并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和群体,在大唐的行政机构内部,也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比如盐价涨了十倍,那么较为廉价的私盐就有了广泛的市场需求,贩卖私盐就成了一个发家致富的方法,并且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团体组织。而政府为了管理盐户和打击私盐也成立了盐监和盐巡。
而这些贩卖私盐的组织和团伙,在和大唐盐巡和盐监的侦查与反侦查、围堵与反围堵的斗争中渐渐的成长了起来,具备较强的战斗能力和一定的筹划和谋略力量,甚至还有比较正式的武装队伍。而王仙芝干的就是这个行当,不过规模稍微有点小而已。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贩卖私盐利润高,但是风险也大,而王仙芝一次倒卖私盐的时候,就被盯上了。干脆一咬牙,把倒腾的食盐藏了一个地方,人跑了,想着以后再来,但是最终食盐还是被官府找到然后没收了。
这一下可是让王仙芝不淡定了,那些盐就是他的一切,现在没了盐,岂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再加上当地闹了灾,但是政府不思救灾抚民,却继续加派徭役等,搞的民怨四起。
王仙芝除了那点盐,其他什么都没了,又赶上荒年,活不下去了。而他的盐帮还是有点战斗力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当地扯旗准备吃大户(类似于打土豪分粮食),然后提出了在封建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平均(我们现在从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上说他第一次提出了平均的口号,但是实质上,就是很单纯的吃大户,这也是一种小民思想的外在表现。)自封为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然后就开始打砸抢,扯大旗闹事了。当然这里打砸是手段,抢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王仙芝虽然是874年聚集人马的,但是公开造反是在875年正月初三,传檄天下,做做宣传广告,向大唐子民宣布:“我王仙芝造反了,但是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中之中,天底下活不下去的,或者和我有共同理想的人快点来啊!咱们一起搞起!”
广告效果是很明显的,很短的时间内,王仙芝的军队就达到了上万人,开始从长垣县出发,一路向东。
唐朝末年的情况是军队已经十分的腐朽,根本不堪重用,军队长官大多是庸庸碌碌之辈,真正合格的士兵和长官很少,所以初和王仙芝的义军交锋,便被打的屁滚尿流,在中原一带。唯一能够和王仙芝过上几招的只有天平军节度使薛崇。
但是这个薛崇毕竟是人少力薄,875年六月,被王仙芝带着他的一干大将如:尚君长、毕师铎、刘汉宏、李重霸、尚让等人攻下了濮州、曹州,最后打败了薛崇,义军人数达到了数万人。
而王仙芝的义军到了曹州之后,和黄巢的军队合二为一,至此开始在中原驰驰骋往来。
下面再说说黄巢。
黄巢是一个盐商世家。说白了就是世代贩私盐的,但是家族势力和贩卖私盐的生意却比王仙芝要大的多。个人能力来说,也比王仙芝要强。
史书上记载他武艺高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但是还有一个评价就是“稍通书记”这很明显就是在说黄巢文才一般般考不上进士很正常,这让一向自诩有才的黄四爷看了估计要气活过来。
他家里贩卖私盐,而且规模比较大,所以有独立的武装,而且他也比较喜欢和一些武林豪杰交往,手底下聚拢了不少打手,要是在现在那就是黑白通吃的阔少爷。
此人虽然家中排行老四,但是却是最受重视的一个。他们家族世代贩私盐,而且搞一些黑社会性质的活动,这并不光彩。所以为了漂白家底,便支持黄巢进京赶考,只要黄巢中了进士,那么他们家就能实现资本和权力的结合,成为名门望族指日可待。
他一生钟爱菊花,最有名的就是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写的很霸气,但是就是考不上功名。有史书上还评价他稍通笔墨,反正就是距离进士的水平那还差的远呢。
黄巢这个人为人仗义豪爽,在乡间以及周边地区都是十分的有名望,而就在875年,他利用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博得了大量的名望。然后曹州以及周边的地区开始传诵一首民谣:“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这个我们可以断定就是黄巢让人搞的。
其实这也不能算是一个新鲜的把戏了,曾经封建王朝第一次人民起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曾经用过这个伎俩。吃鱼从鱼肚子里吃出来一块布,布上面写着“大楚兴陈胜王”,结果成功的聚拢了人心。可能我们现在看着很荒谬,但是在当时还是真的很有号召力的。
能好好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冒死造反,所以黄巢最终决定起义,还是有原因的。
当时他家族的“生意”遭到了官府的重点关照,他一不小心被抓了个现行。后来家族花了不少钱,这才把他捞了出来,但是此后家族一蹶不振。他屡试不第的愤恨和家族日益衰弱的现状让他对于大唐王朝十分不满,财路断了,官路断了。那你说说这个黄四爷到底应该往哪走!
而此时王仙芝带着义军打到了这边,黄巢找他的几个好哥们一商量干脆反了算了,于是散尽家财,扯大旗造了唐王朝的反。
再说黄巢和王仙芝合军之后,王仙芝为大统领,黄巢为二统领,尚君长是军师,余下的众人各自任大将。
按理说,现在义军有数万人,也算是规模那也算是相当大了,就算是几万的流民政府都应该知道了,但是唐僖宗一直到了现在,还根本不知道天底下有这么大规模的起义。
有人说唐僖宗昏庸,但是这件事并不能全部怪唐僖宗,奸臣当道,他也有无奈。
当时有个大宦官叫做田令孜,独掌大权。他就是隐瞒不报,就算是唐僖宗问起来了,还是不说。他不说,那唐僖宗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并不是皇帝主观的想法。
《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的康熙有一句台词说的好:“这些朝臣就是朕的手,就是朕的眼,朕的耳朵,他们说什么我只能听什么,他们给我什么,我才能看什么。”基本上当时的唐僖宗也就是这个情况。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窥探一二:公元975年七月,爆发蝗灾,蝗虫自东向西而来。遮天蔽日,直逼京师,所过的地方全部变成了一面荒芜,名副其实的一扫光。草木五谷全部一个不留。按理说这绝对算是比较大的灾难了,但是大家猜京兆尹怎么说的。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然后京城的大官都来向皇帝庆贺。
蝗虫不是佛祖,不是吃斋念佛的新男信女,怎么可能抱着荆棘等死。而就是这样荒谬的话,唐僖宗竟然信了。可能会有人说一句:“没文化,真可怕!”
但是这却是事实,至于理由我上面已经说了,而且当时唐僖宗不过是十三四岁,也算是情有可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