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逆天改命,杀光就好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367章 逆天改命,杀光就好
此时赖文俊面有得意之色,大概感觉自己忽悠到皇帝陛下了。
赵与芮不动色声在原地走了几步,然后道:“赖文俊你说的有道理,我大宋的风水是要改改。”
赖文俊大喜,脸上露出兴奋之色,毕竟他学的到东西,得到皇帝的认可。
“朕是比较相信风水的。”赵与芮直接道。
赖文俊更高兴了。
不过他肯定不知道,赵与芮这会心里正在想,只要杀光蒙鞑就好,老子还不信有什么二九四八,於万斯年。
赵与芮信风水吗,确定有点信,但信风水和杀光蒙鞑不冲突。
他信风水是因为历朝历代在建造京师和皇陵时都用到风水,而且南宋的皇陵确实是历朝历代里最差的一个。
所以他打算,一面利用赖文俊改换风水,同时把蒙鞑彻底铲除。
他要逆天改命,推翻推背图。
他原本还打算征服蒙古后,娶几个蒙古小娘,现在想想,不行,将来娶啥也不能娶蒙古小娘,得杀光。
不然,我大宋的血脉,搞不好又变回蒙古去了。
说到风水,南宋皇朝也能写一本书,南宋皇帝大概是历史上最不注重风水的。
第二天,郑清之也进来了,他与皇帝聊了会,皇帝又召建宁府学教授蔡模入京。
蔡模是蔡沈的儿子,蔡元定的孙子。
历史上他是被建宁知府王遂荐之于朝,真德秀对他评价很高。
皇帝这次召他进京,是因为当年蔡元定师从朱熹,且是当时很负盛名的风水大师。
朱熹和蔡元定都精通形势和理学风水术。
而当时的宋廷大部份风水师信守‘五音图宅术’和‘五音姓利’,朱熹则强调‘负阴抱阳’。
孝宗死后,垂暮之年的朱熹被宁宗赵扩召进宫,做为帝王讲师向皇帝讲论经史。
朱熹第一件事就建议孝宗不能葬在黄泉浊水之中,要另行吉穴,并且事关‘垂裕后昆’的国家大计,这是南宋历朝中,第一次有人提出南宋风水不行,为了国柞延继要改风水。
而且提出改风的人,是当世大家朱熹。
当时他多次上书给皇帝宁宗赵扩说:“古之葬者,必坐北而向南,盖南阳而北阴--岂有坐南向北,反背阳而向阴之理乎——”
朱熹认为在南宋在绍兴的皇陵‘土肉浅薄’,不适合做皇陵,他专门和蔡元定跑遍大江南北,最后选了新安江流域做吉穴,然后向朝廷建议,把皇陵迁到这边。
但皇帝宁宗赵扩没有同意和采纳。
南宋历代皇帝都是违背‘向阳背阴’的风水法则。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干?
因为当时他们丢了北方,他们认为只要陵墓面向北方已经被完颜氏占领的先祖赵匡胤永安陵和宋朝建国都开封就能振兴国力,收故土。
通俗点就是把屁股对着敌人,臭死敌人。
所以南宋绍兴皇陵,不但土肉浅薄,而且背阳而面阴。
要知道所有陵墓都是背靠南面,面向北方的。(咱们现代所有房子也都是负阴抱阳,面北朝南的设计,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但南宋就偏要反其道行事。)
赵与芮登基后就一直想找借口迁皇陵,因为他不想自己将来死后背阳面阴。
赵与芮这时问:“你先祖蔡元定和朱熹选的吉穴在哪?”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具体地点可知否?”
蔡模道他不记得了,不过可以回去找一下,祖父的遗作应该有记载。
但很可惜,蔡元定的书籍上没记载,朱熹家人也没有记载。
于是赵与芮打算让蔡模和赖文俊去找个吉穴,然后把皇陵迁走。
赖文俊两人出临安的前一天,赵与芮问他:“依你们看,我大宋要重选京城,哪边妥当?”
赖文俊和蔡模几乎异口同声:“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
这句话是朱熹当年的名言,这个翼都大概是指金国的燕京(后世北\京)附近。
明成祖朱棣后来在这边建自己的皇陵,估计也受了朱熹这句话的影响。
两人都建议在燕京附近选京师。
但现在燕京在蒙古控制下。
赵与芮不由嚷嚷道,冀都是正天地中间,果然好风水。
确实是京师第一选择。
赵与芮现在当然不能信推背图,还得推翻推背图,而且他想借用赖文俊推动大宋皇陵变迁和迁都的事宜。
这是个很好的借口。
——
蔡州城东门外的汝水河边,人马喧哗,船流如织。
大量的人马和船只物资正在汝水河边集合。
宋军去年借道蔡州合击拖雷时,就顺势攻下蔡州,这是金国第一个被宋军攻占的城池。
当时金军中的李亮和周勇、郑有财三人正在宋军中当民夫,后来全部投降了宋军,摇身一变,从金人变成了宋人,三人回到蔡州后,每家每户被分了十亩田,从此死心踏地为大宋朝卖命。
回到蔡州后,宋军在蔡州组织一波降军集训了半年,同时在中原各州,原金国各地征招新兵。
宋军进入中原,每到一城,先查没当地地主豪强土地,然后在征招新兵时,每户分五亩。
一时从者云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在蔡州、许州、禹州、信阳州、归德等十余州募得新兵三万。
而赵与芮付出只不过是刚刚查抄的一百多万亩田,他攻下整个金国,新占田地数千万亩,九牛一毛而已。
宋军之后把征招的三万新兵放在蔡州、陈州、光州三州集训半年。
半年之后,李亮和周勇、郑有财三人又摇身一变,成为宋军军官,李亮为副都头,周勇和郑有财为伍长,其部下,大部份都是新兵,另有少量原金国汉军老兵。
三人在金国时,周勇是李亮上司,现在掉了个头,李亮成为周勇上司,没办法,李亮据说能识几十个字,周勇大字不识一个,李亮能看懂少量军令,而且之后还愿意主动去学,这是周勇不能比的。
七月中旬,蔡州方面组建辽东都司,长春军,共三军,九千多人。
李亮为长春一军一将步营四指挥使三都副都头。
周勇和郑有财都是其都中伍长。
所部九千多人中,大部份军官都是原宋军军官,少量原金军降兵,普通军士有两成是金兵汉军降兵,大部是新兵,另有炮营是宋军占多数,新兵少数。
七月十八日一大早,一辆马车从蔡州城东城门穿出,来到汝水河边。
河边早就人满为患,到处都是人马。
好在现场有旗帜高高插在各处,并写明了不同的番号,李亮驾着马车,很快来到一侧。
这边有面大旗在岸面,上面写着1-1-4,代表了一军一将四营。
“嚅”李亮轻轻拉了下马车,等马车停稳后,从马车上跳下。
“李亮。”周勇和郑有财早就到了,两人也纷纷带人迎上。
“特娘的,伱们这么早。”李亮笑骂着,转身拉起车帘,车里钻出个女人,是他的婆娘。
接着上面连接下来两个小孩子,正是李亮十岁的儿子,和六岁的女儿。
“嫂子来啦。”周勇和郑有财笑吟吟的接下两个孩子,一脸羡慕。
这次上面说要去兴建长春城,时间最低为五年,伍长以上可以带家属,伍长以下不能带家属,但每年可以回来一次。
李亮家中还有父母,这次直接带了婆娘和儿女,一家五口齐去长春城,家中的田地交给父母,如果人手不够,还可以请邻居帮忙。
李亮现在身为副都头,每月饷银八贯钱,根据他的要求,朝廷给他父母每月五贯,他自己在长春城只拿三贯,因为他在长春城有吃有住,不用花什么钱,并且随时可以调整,这样他父母在家中就有余钱请人帮忙。
周勇和郑有财虽然不能带家属,但每年可以回家一趟,也是挺满意。
加入宋军之后,每月饷银不缺,吃的又不错,两人月饷原本是五贯,和李亮一样,每人要求在长春拿两贯,另三贯给家里人。
这种待遇是以前金国无法比。
每年可以回家一次,从蔡州到长春约说有一两千里,但一路可以乘船,将来回家由朝廷提供船只,每次回家有两个月假期。
这是他们低级军官的待遇,普通军士就没这样的待遇了。
朝廷这次往长春调派五万兵马,其中三万左右是新兵,普通军士要呆五年,五年后可以分批轮换回来,当然,如果晋升为军官,就可以有假期回家。
此时几个新兵正在帮李亮家里搬行李,运到河边的一条船上。
几个新兵看起来都很年轻,十八岁到二十岁之间。
其中有个还是李亮的族侄,叫李斌。
“叔,我们要呆五年才能回家啊,会不会太长。”
“叭”李亮一巴掌抽在他后脑门上:“你拿朝廷五亩上等田的时候,怎么不说长?”
“你娘拿二十贯安家费时,你怎么不说多?”
“嘿嘿”李斌干笑:“我娘还等着俺回去娶媳妇呢。”
“这不就结了。”李亮道:“你想想你以前,没田没钱,穷光棍一个,哪家姑娘愿意嫁给你。”
“现在你有田有钱,只要当五年兵,轮调回来时,就能娶个好媳妇,美不死你的。”
按宋军现在的政策,五年期满,可以调回籍贯地当兵。
边上又一个新兵嚷嚷道:“一个月才一贯钱,不够花吧,五年也存不了多少啊。”
“叭”李亮上去一脑巴子:“营中哪有花钱的地方,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穿,老子当了宋军大半年了,一文钱都没花掉。”
<div class="contentadv"> “再说你们难道一辈子是个小兵?老子半年前还是兵呢,万一立了功,升起来哗哗的响。”
“就和我指挥说的那样,人要有理想,要有上进心,不想当将军的兵——叫什么来着——”李亮说到一半忘了。
周勇笑道:“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个好士兵。”
“对,就这,你们都给老子记好了,将来都要当将军,咱们蔡州,也能出将军。”
几个新兵一脸崇拜的看着李亮,好像李亮成了将军似的。
当天他们匆匆把李亮家的东西搬到船上,然后纷纷登船。
李亮这个营自蔡州汝水河登船,一路坐船到凤阳,全程五百多里,他们的船用了两天一夜就到了,在凤阳短暂休息,补允了一些物资,又从凤阳经楚州到海州(连云港)又是两天两夜。
到海州后,他们又休息了一天,并且需要换乘海船,李亮带着几个老兄弟上岸看了下,海州东海岸铺天盖地都是船,有从两淮其他地方来的,有从浙江来的。
很多船只运的都是各种物资。
看着海面上数以千计的各种船只,李亮真是感觉到大宋朝国力是如此恐怖。
等他们换了海船之后,李亮就找了本都都头,虚心向他学习识字。
都头是原本宋军,参军数年了,识字比李亮多,因为和李亮谈的来,还挺愿意教他识字。
据都头说,等到了长春后,愿意学识字的,会有专门的教书先生上课,大宋的军队,从去年开始都是如此,不强制识字,愿意的可以去学,但以后晋升,除了立功外,优先选识字多的。
众人在海州呆了两天,主要是大量人马需要换船,还要接受各种物资。
七月下旬,船队开始跨海,穿过黄海,渤海直接来到高丽鸭绿江,从鸭绿江进去到宋军控制的义州。
宋军在高丽借了几个州,义州就在鸭绿江边上。
船队直接到了鸭绿江,全程一千六百多里。
宋军用的三角帆海船,速度远超以前,加上来的时候又是顺风,五天时间就到了。
从蔡州出发到义州,加上中间休息时间,宋军也就用了十二天。
后面到赵与芮指定的长春城还有一千里左右,可以先走陆路,再走海路,然后再走陆路,这样用时比较快。
也可以全部走陆路。
宋军是分两波,部份辎重和大量的物资,都是直接从海州绕过高丽半岛,全程海路到海叁威。
这段路程大概三千多里,全程在海上,宋军的船需要十五到二十天左右。
然后再走陆路到长春城,约五百里。
李亮他们没什么辎重,全是步骑。
所以李亮这营走的陆路。
全营加上部份家属六百人不到,他们有近一千匹马骡,十几辆马车,所有步兵都可以骑马或骡。
当然,因为他们营中只有哨骑算骑兵,大部份马都是运输马,不是战马。
他们从义州过鸭绿江,经后世通化,白山,敦化,每天走六七十里。
十几天后终于来到赵与芮指定的长春城。
赵与芮随手一指,长春城已经换了位置,到了后世的宁安市。
在李亮他们来之前,工部官员已经选好的城址。
就在牧丹江边,和镜泊峡谷相交错的西北角建长春城。
设计中的长春城,北面就是牧丹江,与护城河连成一体,西面是镜泊湖,两个方向就是天然防线,城墙长达二十多里,人口预计为十年争取五十万人。
这边气温也算不错,全年平均气温是零下一度到十一度。
最低温度大概在零下三度左右,最高气温在十二度左右,不是很冷,也不是会很热。
这里在后世还有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就是宁古塔。
这是后世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汉晋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属勿吉,隋初称靺鞨。
李皇当天对皇帝说是蛮荒苦寒之地也没错,以前这里真是数里,甚至数十里无人烟。
东夏立国后,周边人气才聚集起来,大量野女真似的当地野人聚集到东夏旗下。
现在东夏被宋国平定,人口也全被宋军抓起来集中到一起。
李亮他们当天就到了镜泊湖东南的大青沟筑营,结果到了现场一看,现场人山人海,好多人在干活。
李亮跟着都头和现场一个宋军军官见了面,双方说了会话,李亮兴冲冲的回来了。
“宋军--我军半个月前攻克北\京,活捉了蒲鲜万奴,东夏国用不了多久,就得完蛋。”
这家伙当了大半年宋军,还经常忘了改口,毕竟是当了二三十年的金人,一时间有点不适应。
东夏国主力已经被宋军打残了,还有一些小城镇虽然还在抵抗,用不了多久也会被宋军平定。
周勇、郑有财他们都围上来问情况。
李亮说宋军没强攻,就是围着城,围了几个月,城中弹尽粮绝,就起了内乱,然后就破城了,城破后,东夏人抵抗很激烈,被杀了好多,最后宋军收拢到六千降兵,数万百姓。
这几乎占了东夏人一半左右。
降兵们都不愿意跟着宋军,但吕文德没杀他们,以铁链拷脚,逼他们建城。
此时镜泊湖边好多东夏百姓,有男有女,他们正在为建城准备材料,到各处挖运巨石,砍伐木头。
还有人帮宋军在盖临时房屋。
李亮他们到后,先为自己盖房子,然后再参与屯田。
宋军到后主要是屯田,然后空闲时训练。
东夏的百姓这会主要准备建城材料,还有帮挖矿,建厂房,以及修路。
他们就先期是以屯田和建住房为主,等能自给自足,有住房后,再全力建城。
李亮他们先用帐篷住下,接着开始建造房屋。
开始建的比较慢,工具和工匠不足,还得屯田。
约半个月后,陆续从东面有工具和工匠从海路上岸,来到长春城。
工匠和工具越来越多,两个半个月后,李亮全营的营房就盖好了。
此时他们全力屯田,前期主要是开荒,耕地,建造水利沟渠。
长春城附近人满为患,到十二月底时,五万宋军已经到齐,加上工匠和部份家属,官员,宋军在现场就有近六万人。
吕文德的兵马陆续平定东夏各地,前后抓了六万多东夏军民,几乎是东夏全部活下来的人口,都集中在长春城附近帮忙。
其中一半人在准备建城等事宜,一半人在修路。
朝廷扩修两条路,一条是往南,到义州和鸭绿江方向,一条往东,到海边海叁威方向。
这两条都有几百里长,估计得用几年时间才能全部修好。
李亮他们来了四个月,长城春一块石头还没盖,但四周堆积着大量的石砖,木料,朝廷的官员工匠,天天在规划,标线,前期工作非常认真。
进入十二月后,当地天气降温,低温能达到零下,李亮他们营的屯田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他们全营五百人,要求每人屯耕二十亩,全营是一万亩。
他们被分派的田就在镜泊湖不远处,原本就有些是东夏人的田,难度比较小,稍微耕种平整下,一万亩用了两个月就弄好了,后面基本都是在修建水利设施。
东夏人不会用水利工具,也没有水车,宋军来后大力营造水车,挖通沟渠,这样出来的粮田质量就远超东夏人。
后世这边附近有两百多万亩田,主种玉米和署类,水稻大概只种了三十万亩。
但现在没玉米和署类,所以宋军在这边是稻麦套种,和江南相似。
整个八月到十二月,从东、南两个方向,陆陆续续有大量的马车,资源、粮草和民夫前来。
其中东面都是高丽人从海上的支援,宋廷以白糖,丝帛、铜钱等换取高丽人的粮食和民夫,包括牛和羊、鸡。
到十二月底时,高丽国内又来了三万民夫,专门为宋人建城和修路。
十二月底,宋军经过大半年的准备,终于开始建城,却在这时,李亮他们收到调令。
他们全军三千多人,将往东五百里,前往原东夏国北\京,现在改名为海叁城。
海叁城在海叁威北一百里,距离长春城五百里。
东夏国灭后,赵与芮改名海叁城,专门军屯。
李亮他们跟着本军再次启程,数天后,在一场大雪中,艰难的来到海叁城。
这边比长春城冷多了,也就距离几百里。
好在这边原本就是东夏国都,城虽然小,里面一应俱全。
此时城中有刚来没多久的一万高丽民夫,加李亮他们辽东都司长春一军加家属三千余人。
高丽民夫们还是在这里修路,加固海叁城,打通海叁城到海叁威的大路,所有工程做完后,他们愿意回去就回高丽,愿意留下的也可以留下,但留下必须要为军户。
加上宋军在海叁威还有一千多水师,两边距离极近,随时可以相互支援。
宝庆八年底,大宋在赵与芮的规划下,已经占据东夏国地盘,控制了海叁威附近的巷口,大宋兵锋已经接近后世长春市附近,距离蒙古东北部也不太远。
未来二十年,只要再往东北方向建几个城,很快就能与蒙古东北部接壤。
第367章 逆天改命,杀光就好
此时赖文俊面有得意之色,大概感觉自己忽悠到皇帝陛下了。
赵与芮不动色声在原地走了几步,然后道:“赖文俊你说的有道理,我大宋的风水是要改改。”
赖文俊大喜,脸上露出兴奋之色,毕竟他学的到东西,得到皇帝的认可。
“朕是比较相信风水的。”赵与芮直接道。
赖文俊更高兴了。
不过他肯定不知道,赵与芮这会心里正在想,只要杀光蒙鞑就好,老子还不信有什么二九四八,於万斯年。
赵与芮信风水吗,确定有点信,但信风水和杀光蒙鞑不冲突。
他信风水是因为历朝历代在建造京师和皇陵时都用到风水,而且南宋的皇陵确实是历朝历代里最差的一个。
所以他打算,一面利用赖文俊改换风水,同时把蒙鞑彻底铲除。
他要逆天改命,推翻推背图。
他原本还打算征服蒙古后,娶几个蒙古小娘,现在想想,不行,将来娶啥也不能娶蒙古小娘,得杀光。
不然,我大宋的血脉,搞不好又变回蒙古去了。
说到风水,南宋皇朝也能写一本书,南宋皇帝大概是历史上最不注重风水的。
第二天,郑清之也进来了,他与皇帝聊了会,皇帝又召建宁府学教授蔡模入京。
蔡模是蔡沈的儿子,蔡元定的孙子。
历史上他是被建宁知府王遂荐之于朝,真德秀对他评价很高。
皇帝这次召他进京,是因为当年蔡元定师从朱熹,且是当时很负盛名的风水大师。
朱熹和蔡元定都精通形势和理学风水术。
而当时的宋廷大部份风水师信守‘五音图宅术’和‘五音姓利’,朱熹则强调‘负阴抱阳’。
孝宗死后,垂暮之年的朱熹被宁宗赵扩召进宫,做为帝王讲师向皇帝讲论经史。
朱熹第一件事就建议孝宗不能葬在黄泉浊水之中,要另行吉穴,并且事关‘垂裕后昆’的国家大计,这是南宋历朝中,第一次有人提出南宋风水不行,为了国柞延继要改风水。
而且提出改风的人,是当世大家朱熹。
当时他多次上书给皇帝宁宗赵扩说:“古之葬者,必坐北而向南,盖南阳而北阴--岂有坐南向北,反背阳而向阴之理乎——”
朱熹认为在南宋在绍兴的皇陵‘土肉浅薄’,不适合做皇陵,他专门和蔡元定跑遍大江南北,最后选了新安江流域做吉穴,然后向朝廷建议,把皇陵迁到这边。
但皇帝宁宗赵扩没有同意和采纳。
南宋历代皇帝都是违背‘向阳背阴’的风水法则。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干?
因为当时他们丢了北方,他们认为只要陵墓面向北方已经被完颜氏占领的先祖赵匡胤永安陵和宋朝建国都开封就能振兴国力,收故土。
通俗点就是把屁股对着敌人,臭死敌人。
所以南宋绍兴皇陵,不但土肉浅薄,而且背阳而面阴。
要知道所有陵墓都是背靠南面,面向北方的。(咱们现代所有房子也都是负阴抱阳,面北朝南的设计,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但南宋就偏要反其道行事。)
赵与芮登基后就一直想找借口迁皇陵,因为他不想自己将来死后背阳面阴。
赵与芮这时问:“你先祖蔡元定和朱熹选的吉穴在哪?”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具体地点可知否?”
蔡模道他不记得了,不过可以回去找一下,祖父的遗作应该有记载。
但很可惜,蔡元定的书籍上没记载,朱熹家人也没有记载。
于是赵与芮打算让蔡模和赖文俊去找个吉穴,然后把皇陵迁走。
赖文俊两人出临安的前一天,赵与芮问他:“依你们看,我大宋要重选京城,哪边妥当?”
赖文俊和蔡模几乎异口同声:“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
这句话是朱熹当年的名言,这个翼都大概是指金国的燕京(后世北\京)附近。
明成祖朱棣后来在这边建自己的皇陵,估计也受了朱熹这句话的影响。
两人都建议在燕京附近选京师。
但现在燕京在蒙古控制下。
赵与芮不由嚷嚷道,冀都是正天地中间,果然好风水。
确实是京师第一选择。
赵与芮现在当然不能信推背图,还得推翻推背图,而且他想借用赖文俊推动大宋皇陵变迁和迁都的事宜。
这是个很好的借口。
——
蔡州城东门外的汝水河边,人马喧哗,船流如织。
大量的人马和船只物资正在汝水河边集合。
宋军去年借道蔡州合击拖雷时,就顺势攻下蔡州,这是金国第一个被宋军攻占的城池。
当时金军中的李亮和周勇、郑有财三人正在宋军中当民夫,后来全部投降了宋军,摇身一变,从金人变成了宋人,三人回到蔡州后,每家每户被分了十亩田,从此死心踏地为大宋朝卖命。
回到蔡州后,宋军在蔡州组织一波降军集训了半年,同时在中原各州,原金国各地征招新兵。
宋军进入中原,每到一城,先查没当地地主豪强土地,然后在征招新兵时,每户分五亩。
一时从者云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在蔡州、许州、禹州、信阳州、归德等十余州募得新兵三万。
而赵与芮付出只不过是刚刚查抄的一百多万亩田,他攻下整个金国,新占田地数千万亩,九牛一毛而已。
宋军之后把征招的三万新兵放在蔡州、陈州、光州三州集训半年。
半年之后,李亮和周勇、郑有财三人又摇身一变,成为宋军军官,李亮为副都头,周勇和郑有财为伍长,其部下,大部份都是新兵,另有少量原金国汉军老兵。
三人在金国时,周勇是李亮上司,现在掉了个头,李亮成为周勇上司,没办法,李亮据说能识几十个字,周勇大字不识一个,李亮能看懂少量军令,而且之后还愿意主动去学,这是周勇不能比的。
七月中旬,蔡州方面组建辽东都司,长春军,共三军,九千多人。
李亮为长春一军一将步营四指挥使三都副都头。
周勇和郑有财都是其都中伍长。
所部九千多人中,大部份军官都是原宋军军官,少量原金军降兵,普通军士有两成是金兵汉军降兵,大部是新兵,另有炮营是宋军占多数,新兵少数。
七月十八日一大早,一辆马车从蔡州城东城门穿出,来到汝水河边。
河边早就人满为患,到处都是人马。
好在现场有旗帜高高插在各处,并写明了不同的番号,李亮驾着马车,很快来到一侧。
这边有面大旗在岸面,上面写着1-1-4,代表了一军一将四营。
“嚅”李亮轻轻拉了下马车,等马车停稳后,从马车上跳下。
“李亮。”周勇和郑有财早就到了,两人也纷纷带人迎上。
“特娘的,伱们这么早。”李亮笑骂着,转身拉起车帘,车里钻出个女人,是他的婆娘。
接着上面连接下来两个小孩子,正是李亮十岁的儿子,和六岁的女儿。
“嫂子来啦。”周勇和郑有财笑吟吟的接下两个孩子,一脸羡慕。
这次上面说要去兴建长春城,时间最低为五年,伍长以上可以带家属,伍长以下不能带家属,但每年可以回来一次。
李亮家中还有父母,这次直接带了婆娘和儿女,一家五口齐去长春城,家中的田地交给父母,如果人手不够,还可以请邻居帮忙。
李亮现在身为副都头,每月饷银八贯钱,根据他的要求,朝廷给他父母每月五贯,他自己在长春城只拿三贯,因为他在长春城有吃有住,不用花什么钱,并且随时可以调整,这样他父母在家中就有余钱请人帮忙。
周勇和郑有财虽然不能带家属,但每年可以回家一趟,也是挺满意。
加入宋军之后,每月饷银不缺,吃的又不错,两人月饷原本是五贯,和李亮一样,每人要求在长春拿两贯,另三贯给家里人。
这种待遇是以前金国无法比。
每年可以回家一次,从蔡州到长春约说有一两千里,但一路可以乘船,将来回家由朝廷提供船只,每次回家有两个月假期。
这是他们低级军官的待遇,普通军士就没这样的待遇了。
朝廷这次往长春调派五万兵马,其中三万左右是新兵,普通军士要呆五年,五年后可以分批轮换回来,当然,如果晋升为军官,就可以有假期回家。
此时几个新兵正在帮李亮家里搬行李,运到河边的一条船上。
几个新兵看起来都很年轻,十八岁到二十岁之间。
其中有个还是李亮的族侄,叫李斌。
“叔,我们要呆五年才能回家啊,会不会太长。”
“叭”李亮一巴掌抽在他后脑门上:“你拿朝廷五亩上等田的时候,怎么不说长?”
“你娘拿二十贯安家费时,你怎么不说多?”
“嘿嘿”李斌干笑:“我娘还等着俺回去娶媳妇呢。”
“这不就结了。”李亮道:“你想想你以前,没田没钱,穷光棍一个,哪家姑娘愿意嫁给你。”
“现在你有田有钱,只要当五年兵,轮调回来时,就能娶个好媳妇,美不死你的。”
按宋军现在的政策,五年期满,可以调回籍贯地当兵。
边上又一个新兵嚷嚷道:“一个月才一贯钱,不够花吧,五年也存不了多少啊。”
“叭”李亮上去一脑巴子:“营中哪有花钱的地方,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穿,老子当了宋军大半年了,一文钱都没花掉。”
<div class="contentadv"> “再说你们难道一辈子是个小兵?老子半年前还是兵呢,万一立了功,升起来哗哗的响。”
“就和我指挥说的那样,人要有理想,要有上进心,不想当将军的兵——叫什么来着——”李亮说到一半忘了。
周勇笑道:“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个好士兵。”
“对,就这,你们都给老子记好了,将来都要当将军,咱们蔡州,也能出将军。”
几个新兵一脸崇拜的看着李亮,好像李亮成了将军似的。
当天他们匆匆把李亮家的东西搬到船上,然后纷纷登船。
李亮这个营自蔡州汝水河登船,一路坐船到凤阳,全程五百多里,他们的船用了两天一夜就到了,在凤阳短暂休息,补允了一些物资,又从凤阳经楚州到海州(连云港)又是两天两夜。
到海州后,他们又休息了一天,并且需要换乘海船,李亮带着几个老兄弟上岸看了下,海州东海岸铺天盖地都是船,有从两淮其他地方来的,有从浙江来的。
很多船只运的都是各种物资。
看着海面上数以千计的各种船只,李亮真是感觉到大宋朝国力是如此恐怖。
等他们换了海船之后,李亮就找了本都都头,虚心向他学习识字。
都头是原本宋军,参军数年了,识字比李亮多,因为和李亮谈的来,还挺愿意教他识字。
据都头说,等到了长春后,愿意学识字的,会有专门的教书先生上课,大宋的军队,从去年开始都是如此,不强制识字,愿意的可以去学,但以后晋升,除了立功外,优先选识字多的。
众人在海州呆了两天,主要是大量人马需要换船,还要接受各种物资。
七月下旬,船队开始跨海,穿过黄海,渤海直接来到高丽鸭绿江,从鸭绿江进去到宋军控制的义州。
宋军在高丽借了几个州,义州就在鸭绿江边上。
船队直接到了鸭绿江,全程一千六百多里。
宋军用的三角帆海船,速度远超以前,加上来的时候又是顺风,五天时间就到了。
从蔡州出发到义州,加上中间休息时间,宋军也就用了十二天。
后面到赵与芮指定的长春城还有一千里左右,可以先走陆路,再走海路,然后再走陆路,这样用时比较快。
也可以全部走陆路。
宋军是分两波,部份辎重和大量的物资,都是直接从海州绕过高丽半岛,全程海路到海叁威。
这段路程大概三千多里,全程在海上,宋军的船需要十五到二十天左右。
然后再走陆路到长春城,约五百里。
李亮他们没什么辎重,全是步骑。
所以李亮这营走的陆路。
全营加上部份家属六百人不到,他们有近一千匹马骡,十几辆马车,所有步兵都可以骑马或骡。
当然,因为他们营中只有哨骑算骑兵,大部份马都是运输马,不是战马。
他们从义州过鸭绿江,经后世通化,白山,敦化,每天走六七十里。
十几天后终于来到赵与芮指定的长春城。
赵与芮随手一指,长春城已经换了位置,到了后世的宁安市。
在李亮他们来之前,工部官员已经选好的城址。
就在牧丹江边,和镜泊峡谷相交错的西北角建长春城。
设计中的长春城,北面就是牧丹江,与护城河连成一体,西面是镜泊湖,两个方向就是天然防线,城墙长达二十多里,人口预计为十年争取五十万人。
这边气温也算不错,全年平均气温是零下一度到十一度。
最低温度大概在零下三度左右,最高气温在十二度左右,不是很冷,也不是会很热。
这里在后世还有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就是宁古塔。
这是后世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汉晋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属勿吉,隋初称靺鞨。
李皇当天对皇帝说是蛮荒苦寒之地也没错,以前这里真是数里,甚至数十里无人烟。
东夏立国后,周边人气才聚集起来,大量野女真似的当地野人聚集到东夏旗下。
现在东夏被宋国平定,人口也全被宋军抓起来集中到一起。
李亮他们当天就到了镜泊湖东南的大青沟筑营,结果到了现场一看,现场人山人海,好多人在干活。
李亮跟着都头和现场一个宋军军官见了面,双方说了会话,李亮兴冲冲的回来了。
“宋军--我军半个月前攻克北\京,活捉了蒲鲜万奴,东夏国用不了多久,就得完蛋。”
这家伙当了大半年宋军,还经常忘了改口,毕竟是当了二三十年的金人,一时间有点不适应。
东夏国主力已经被宋军打残了,还有一些小城镇虽然还在抵抗,用不了多久也会被宋军平定。
周勇、郑有财他们都围上来问情况。
李亮说宋军没强攻,就是围着城,围了几个月,城中弹尽粮绝,就起了内乱,然后就破城了,城破后,东夏人抵抗很激烈,被杀了好多,最后宋军收拢到六千降兵,数万百姓。
这几乎占了东夏人一半左右。
降兵们都不愿意跟着宋军,但吕文德没杀他们,以铁链拷脚,逼他们建城。
此时镜泊湖边好多东夏百姓,有男有女,他们正在为建城准备材料,到各处挖运巨石,砍伐木头。
还有人帮宋军在盖临时房屋。
李亮他们到后,先为自己盖房子,然后再参与屯田。
宋军到后主要是屯田,然后空闲时训练。
东夏的百姓这会主要准备建城材料,还有帮挖矿,建厂房,以及修路。
他们就先期是以屯田和建住房为主,等能自给自足,有住房后,再全力建城。
李亮他们先用帐篷住下,接着开始建造房屋。
开始建的比较慢,工具和工匠不足,还得屯田。
约半个月后,陆续从东面有工具和工匠从海路上岸,来到长春城。
工匠和工具越来越多,两个半个月后,李亮全营的营房就盖好了。
此时他们全力屯田,前期主要是开荒,耕地,建造水利沟渠。
长春城附近人满为患,到十二月底时,五万宋军已经到齐,加上工匠和部份家属,官员,宋军在现场就有近六万人。
吕文德的兵马陆续平定东夏各地,前后抓了六万多东夏军民,几乎是东夏全部活下来的人口,都集中在长春城附近帮忙。
其中一半人在准备建城等事宜,一半人在修路。
朝廷扩修两条路,一条是往南,到义州和鸭绿江方向,一条往东,到海边海叁威方向。
这两条都有几百里长,估计得用几年时间才能全部修好。
李亮他们来了四个月,长城春一块石头还没盖,但四周堆积着大量的石砖,木料,朝廷的官员工匠,天天在规划,标线,前期工作非常认真。
进入十二月后,当地天气降温,低温能达到零下,李亮他们营的屯田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他们全营五百人,要求每人屯耕二十亩,全营是一万亩。
他们被分派的田就在镜泊湖不远处,原本就有些是东夏人的田,难度比较小,稍微耕种平整下,一万亩用了两个月就弄好了,后面基本都是在修建水利设施。
东夏人不会用水利工具,也没有水车,宋军来后大力营造水车,挖通沟渠,这样出来的粮田质量就远超东夏人。
后世这边附近有两百多万亩田,主种玉米和署类,水稻大概只种了三十万亩。
但现在没玉米和署类,所以宋军在这边是稻麦套种,和江南相似。
整个八月到十二月,从东、南两个方向,陆陆续续有大量的马车,资源、粮草和民夫前来。
其中东面都是高丽人从海上的支援,宋廷以白糖,丝帛、铜钱等换取高丽人的粮食和民夫,包括牛和羊、鸡。
到十二月底时,高丽国内又来了三万民夫,专门为宋人建城和修路。
十二月底,宋军经过大半年的准备,终于开始建城,却在这时,李亮他们收到调令。
他们全军三千多人,将往东五百里,前往原东夏国北\京,现在改名为海叁城。
海叁城在海叁威北一百里,距离长春城五百里。
东夏国灭后,赵与芮改名海叁城,专门军屯。
李亮他们跟着本军再次启程,数天后,在一场大雪中,艰难的来到海叁城。
这边比长春城冷多了,也就距离几百里。
好在这边原本就是东夏国都,城虽然小,里面一应俱全。
此时城中有刚来没多久的一万高丽民夫,加李亮他们辽东都司长春一军加家属三千余人。
高丽民夫们还是在这里修路,加固海叁城,打通海叁城到海叁威的大路,所有工程做完后,他们愿意回去就回高丽,愿意留下的也可以留下,但留下必须要为军户。
加上宋军在海叁威还有一千多水师,两边距离极近,随时可以相互支援。
宝庆八年底,大宋在赵与芮的规划下,已经占据东夏国地盘,控制了海叁威附近的巷口,大宋兵锋已经接近后世长春市附近,距离蒙古东北部也不太远。
未来二十年,只要再往东北方向建几个城,很快就能与蒙古东北部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