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爷爷,现在缺口有多大?”
看着朱元璋这愁的不行的样子,朱雄英也很是不忍心。
在他看来,心里有事就容易生出心病,而心病,则是最容易出大问题的一种疾病。
“我大明大约是要不吃不喝十多年了啊。”
“这么严重的吗?”
“嗯,本来大明北边的土地就没有人种植,光靠着南边这块土地,每年的税收实在是有限,建造水师舰队,实在是一个烧钱的行为。”
“那为什么不将北边的土地也给种起来?”
朱雄英可是知道,后期的朱元璋那也是有迁都想法的。
而且,自夏朝开始,我国大大小小的政权就有277个,都城更是有217处。
纵观这些古城的选址,一般都建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能够随时取得粮食和各类物资。
217处都城中,最主要的都城都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这里是华夏民族起源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更是处于全国中心,战略地位重要,能够控制全国。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竟然是选择了应天(南京)作为都城。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应天是朱元璋真正走向创业之路的起点。明太祖在应天大展拳手,他先后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张士诚,收了福建、两广、云南、川贵,北上灭了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可以说应天对于朱元璋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一开始不止是朱元璋,连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一些臣子也建议都城设在应天,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地暂时将应天设为了都城。
但等到明朝政权稳定之后,朱元璋也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意识到以前的王朝都将都城设置在北方之后,朱元璋也有了将都城迁移到北方的想法。
因此朱元璋称帝之后的一次北伐,他曾亲临汴梁前线与将领商议北伐,顺便考察汴梁是否能作为都城存在,结果令他失望。原因是汴梁刚刚经历了战乱,如今破败不堪,民不聊生。
但朱元璋并未完全放弃,他做了一个历朝历代都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下令以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实行两京制。
朱元璋暂时的想法是先在南京办公,在这期间提升开封的政治地位,依靠政治地位使开封迅速恢复。
可事实上,这个举措并没有让经历战火的北方迅速地恢复过来。
明朝虽然将元朝势力赶到了北方,但元朝的残余势力始终骚扰着明朝的北部边防。
经受过战乱的百姓们,此时此刻最想要的就是稳定的生活,所以北边,只要不是真的活不下去的,基本上没有人选择在这些地方定居。
久而久之,大明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大明的大部分百姓定居在南边,而北边,只剩下了时时刻刻保卫边境的戍边大军。
为了让这些大军可以更好的在北边生活,久而久之,南边百姓们的税收就成了供养北边军队的军费,左手转右手,一点也没有给大明国库给剩下。
就这一年一百万白银的盈余,那还是因为户部的那些大人们持“家”有道了。
“那为什么不将都城迁移过去呢?”
这个问题朱雄英早就想问了,明明历史上朱元璋都有那么明显的动静了,可最后竟然直到朱棣这个永乐大帝持政期间这才将都城给迁移到了北平。
历史上,朱元璋的四个儿子之所以会被分别派往了西安、太原、北京和开封四地,无非就是因为这四处皆是朱元璋犹豫的地方。
等到四个儿子都去了自己的封地后不久,朱元璋便派出了太子主标前往这些地方考察。
朱标考察完后回来,向朱元璋递交了这些地方的详细报告,还向朱元璋建议,若非迁都不可,那建议以西安作为都城。
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太子的意见,正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太子却在这个时候病了,御医诊断说是由于太子巡查过于劳累而病倒了。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一心在儿子身上,心中十分悔恨让太子去巡查,因此迁都的事儿就这样被耽搁下来了。
不久太子去世,后又发生了蓝玉案,紧接着朱樉、朱棡去世,年老的朱元璋再也没有精力想着迁都了。
而建文帝,上位之后实在是没有迁都这个心思,一心都在如此在自己的那些叔伯手里将封地给讨回来,完全没有实现大明迁移的这个想法。
就这么拖着拖着,直接来到了永乐年间。
“北元没有被解决,终究是心头大患!”
对于北元,朱元璋一直都是忌惮的,可以说,北元不灭,朱元璋就不会放下。
“按着孙儿的想法,爷爷还不如直接破釜沉舟,直接将咱大明的都城搬到北方去。”
“……?”
“爷爷,您想,要是我们老朱家都将家给搬到北方了,那那些朝廷百官们是不是也要跟着我们一起过去?而那些世家大族们也一定要在北方建立驻地,一步一步地,北方的经济自然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作为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都城对于我国封建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王朝广大疆域的神经中枢,也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王朝史,封建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都城也随着王朝的兴衰荣辱而历经千年,都城不仅仅是王朝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
仔细研究华夏历史的话,你就会发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王朝都城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呈现出东西循环、南北往复的特点。
殷商至隋唐的2400年里,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都离不开黄河流域。
具体而言、早期统治黄河中下游绝大部分地区的夏、商、周王朝,发轫于黄河中游或下游的上端,其理想的都城当在这个地区。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这句话中的三河就是今天晋南、豫北和洛阳地区,这里农业起源很早,地位居中,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秦统一六国后,王朝疆城空前扩大,选择都城位置需要考虑的条件就复杂了。
汉朝建都关中长安则是参考了娄敬、张良两人的意见:
一是经济条件。关中土地膏腰,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万一山东有乱,关中的物资足以供应顺流而下的王师。
二是形胜条件。关中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左崤函,右陇蜀,三面可守,独一面东制诸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三是交通条件。地居上游,犹高屋建筑,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武帝时降服匈奴,控制西域地区,都与建都长安便于经营西北和制服山东、既利于制内,又便于御外有关。
隋唐时期形势与西汉相似,关中平原仍是沃野之地,隋唐政权建立之初,都有对付山东割据势力和防御西北突默入侵的任务、同时隋唐统治集团起于关陇地区,长安当然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但长安作为全国性首都,自中唐以后渐显露其不利的一面,首先是地理位置偏西,距离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稍远了些。
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黄河下游平原,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赋税不入中央,京师所需物资大多仰给数千里外的东南地区,长安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偏西了。
晚唐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兴起,同时中原王朝的外患已经不再来自西北,而是来自东北的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蒙古,河北地区军事地位日益上升,长安在制内御外方面的作用丧失,所以自五代朱全忠迁都洛阳后,长安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首都的地位。
洛阳在经济、军事两方面虽不如长安,盆地狭小,不如关中平原肥沃广袤,不及关中险要,但其长处是地居古代中国天下之中,四方交通荟萃之地。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与他极力要控制河北有关。
曹魏为了对付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孙吴,北魏为了并吞南朝,洛阳的位置显然优于长安。
五代前期定都洛阳,后期定都开封,就是因为选择其水运交通枢纽的地位。
北宋建都开封,是因为赵宋政权接受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推行强本弱枝政策,削弱地方兵权,在首都开封驻扎了数十万禁军以自卫,而当时江南南经济发达已超过黄河流域,政府各部门和禁军所儒各种给养全赖每年从江淮转运。
因此必须建都距离江淮地区较近和水运发达的开封不可,故开封替代长安、洛阳和邺成为都城的首选,是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形势发展的必然。
南宋建都杭州,除了贪图其在五代以来为东南最繁华的城市外,也反映南宋政权无意恢复中原的心理。
而金、元、清之所以将都城定在北京,那也是因为女真、蒙古、满族入主中原都有兼顾塞外根据地和新统治区任务,因此定都地点既不能离开塞外过远,又不能不进入中原地区,而北京的地理位置最为理想。
可朱元璋选择的这个金陵,虽然也有一定的好处(朱元璋以江淮集团起家,因此以南京为首都),但总结北京这个地形环境的优势话,还是不太够看。
金陵这个地方还是离北边太远,而远离了皇权中心的地区,就算是名义上还在大明的统治下,但实际上终究还是比不过一句“天高皇帝远”。
西安,太原,北京,洛阳,四地,永乐大帝之所以选择北京,除去此地本就是燕王朱棣时期的封地之外,还因为永乐以后,明一代的外患主要来自蒙古高原上的靼鞑,所以无论从防御或制外角度而言,北京都是大明王都迁都的首选。
而朱雄英的这个建议,也不过就是想让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直接解决了迁都这么一件大事。
至于迁都之后会不会有朱雄英说的那样好,那完全不需要担心的好吧。
看看后世的那个美利坚合众国就知道了,要知道一开始这个没有多久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的都城是在费城。
对m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后世的m国是由Y国在北美洲设立的13个殖民地演化而来的,即在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北美13州”。
而在那时,费城就已经是这13州里的佼佼者了,有这样的背景铺垫,在Y国和殖民地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刻,费城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中心,自然而然地,费城就成了当时m国的都城。
但是独立战争胜利后,邦联议会的议员们还继续留在费城办公但一次旨在欠饷讨薪的兵变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最后,还是听闻消息的华盛顿亲自出手,才镇压了这场讨薪行动。
不管怎么说,在这场兵变后,议员们都对宾州深恶痛疾,费城从此失去了晋升首都的机会。
兵变后,议员们搬到了位于费城东北的新泽西州小城普林斯顿办公,后续又辗转到了马里兰州的首府安纳波利斯和新泽西州的首府特伦顿,但这些城市在当时都太小,担不起首都的重任。
最后,1785年1月11日,邦联会议还是搬到了纽约,并正式定都于此。
按理来说,纽约是当时m国的第一大城市(现在也是),经济足够发达,在13州中位置不算很偏,毗邻大西洋的地理位置更是让其兼具良好的气候和极佳的交通条件,怎么看都是天选的首都,m国人应该没理由继续折腾了。
但随着m国西进运动的展开,邦联政府内部有不少人都担心,新开拓的西部土地距离原来的13州太远,松散的邦联体制很有可能会最终导致m国四分五裂。
“爷爷,现在缺口有多大?”
看着朱元璋这愁的不行的样子,朱雄英也很是不忍心。
在他看来,心里有事就容易生出心病,而心病,则是最容易出大问题的一种疾病。
“我大明大约是要不吃不喝十多年了啊。”
“这么严重的吗?”
“嗯,本来大明北边的土地就没有人种植,光靠着南边这块土地,每年的税收实在是有限,建造水师舰队,实在是一个烧钱的行为。”
“那为什么不将北边的土地也给种起来?”
朱雄英可是知道,后期的朱元璋那也是有迁都想法的。
而且,自夏朝开始,我国大大小小的政权就有277个,都城更是有217处。
纵观这些古城的选址,一般都建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能够随时取得粮食和各类物资。
217处都城中,最主要的都城都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这里是华夏民族起源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更是处于全国中心,战略地位重要,能够控制全国。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竟然是选择了应天(南京)作为都城。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应天是朱元璋真正走向创业之路的起点。明太祖在应天大展拳手,他先后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张士诚,收了福建、两广、云南、川贵,北上灭了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可以说应天对于朱元璋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一开始不止是朱元璋,连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一些臣子也建议都城设在应天,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地暂时将应天设为了都城。
但等到明朝政权稳定之后,朱元璋也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意识到以前的王朝都将都城设置在北方之后,朱元璋也有了将都城迁移到北方的想法。
因此朱元璋称帝之后的一次北伐,他曾亲临汴梁前线与将领商议北伐,顺便考察汴梁是否能作为都城存在,结果令他失望。原因是汴梁刚刚经历了战乱,如今破败不堪,民不聊生。
但朱元璋并未完全放弃,他做了一个历朝历代都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下令以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实行两京制。
朱元璋暂时的想法是先在南京办公,在这期间提升开封的政治地位,依靠政治地位使开封迅速恢复。
可事实上,这个举措并没有让经历战火的北方迅速地恢复过来。
明朝虽然将元朝势力赶到了北方,但元朝的残余势力始终骚扰着明朝的北部边防。
经受过战乱的百姓们,此时此刻最想要的就是稳定的生活,所以北边,只要不是真的活不下去的,基本上没有人选择在这些地方定居。
久而久之,大明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大明的大部分百姓定居在南边,而北边,只剩下了时时刻刻保卫边境的戍边大军。
为了让这些大军可以更好的在北边生活,久而久之,南边百姓们的税收就成了供养北边军队的军费,左手转右手,一点也没有给大明国库给剩下。
就这一年一百万白银的盈余,那还是因为户部的那些大人们持“家”有道了。
“那为什么不将都城迁移过去呢?”
这个问题朱雄英早就想问了,明明历史上朱元璋都有那么明显的动静了,可最后竟然直到朱棣这个永乐大帝持政期间这才将都城给迁移到了北平。
历史上,朱元璋的四个儿子之所以会被分别派往了西安、太原、北京和开封四地,无非就是因为这四处皆是朱元璋犹豫的地方。
等到四个儿子都去了自己的封地后不久,朱元璋便派出了太子主标前往这些地方考察。
朱标考察完后回来,向朱元璋递交了这些地方的详细报告,还向朱元璋建议,若非迁都不可,那建议以西安作为都城。
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太子的意见,正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太子却在这个时候病了,御医诊断说是由于太子巡查过于劳累而病倒了。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一心在儿子身上,心中十分悔恨让太子去巡查,因此迁都的事儿就这样被耽搁下来了。
不久太子去世,后又发生了蓝玉案,紧接着朱樉、朱棡去世,年老的朱元璋再也没有精力想着迁都了。
而建文帝,上位之后实在是没有迁都这个心思,一心都在如此在自己的那些叔伯手里将封地给讨回来,完全没有实现大明迁移的这个想法。
就这么拖着拖着,直接来到了永乐年间。
“北元没有被解决,终究是心头大患!”
对于北元,朱元璋一直都是忌惮的,可以说,北元不灭,朱元璋就不会放下。
“按着孙儿的想法,爷爷还不如直接破釜沉舟,直接将咱大明的都城搬到北方去。”
“……?”
“爷爷,您想,要是我们老朱家都将家给搬到北方了,那那些朝廷百官们是不是也要跟着我们一起过去?而那些世家大族们也一定要在北方建立驻地,一步一步地,北方的经济自然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作为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都城对于我国封建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王朝广大疆域的神经中枢,也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王朝史,封建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都城也随着王朝的兴衰荣辱而历经千年,都城不仅仅是王朝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
仔细研究华夏历史的话,你就会发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王朝都城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呈现出东西循环、南北往复的特点。
殷商至隋唐的2400年里,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都离不开黄河流域。
具体而言、早期统治黄河中下游绝大部分地区的夏、商、周王朝,发轫于黄河中游或下游的上端,其理想的都城当在这个地区。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这句话中的三河就是今天晋南、豫北和洛阳地区,这里农业起源很早,地位居中,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秦统一六国后,王朝疆城空前扩大,选择都城位置需要考虑的条件就复杂了。
汉朝建都关中长安则是参考了娄敬、张良两人的意见:
一是经济条件。关中土地膏腰,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万一山东有乱,关中的物资足以供应顺流而下的王师。
二是形胜条件。关中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左崤函,右陇蜀,三面可守,独一面东制诸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三是交通条件。地居上游,犹高屋建筑,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武帝时降服匈奴,控制西域地区,都与建都长安便于经营西北和制服山东、既利于制内,又便于御外有关。
隋唐时期形势与西汉相似,关中平原仍是沃野之地,隋唐政权建立之初,都有对付山东割据势力和防御西北突默入侵的任务、同时隋唐统治集团起于关陇地区,长安当然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但长安作为全国性首都,自中唐以后渐显露其不利的一面,首先是地理位置偏西,距离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稍远了些。
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黄河下游平原,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赋税不入中央,京师所需物资大多仰给数千里外的东南地区,长安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偏西了。
晚唐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兴起,同时中原王朝的外患已经不再来自西北,而是来自东北的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蒙古,河北地区军事地位日益上升,长安在制内御外方面的作用丧失,所以自五代朱全忠迁都洛阳后,长安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首都的地位。
洛阳在经济、军事两方面虽不如长安,盆地狭小,不如关中平原肥沃广袤,不及关中险要,但其长处是地居古代中国天下之中,四方交通荟萃之地。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与他极力要控制河北有关。
曹魏为了对付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孙吴,北魏为了并吞南朝,洛阳的位置显然优于长安。
五代前期定都洛阳,后期定都开封,就是因为选择其水运交通枢纽的地位。
北宋建都开封,是因为赵宋政权接受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推行强本弱枝政策,削弱地方兵权,在首都开封驻扎了数十万禁军以自卫,而当时江南南经济发达已超过黄河流域,政府各部门和禁军所儒各种给养全赖每年从江淮转运。
因此必须建都距离江淮地区较近和水运发达的开封不可,故开封替代长安、洛阳和邺成为都城的首选,是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形势发展的必然。
南宋建都杭州,除了贪图其在五代以来为东南最繁华的城市外,也反映南宋政权无意恢复中原的心理。
而金、元、清之所以将都城定在北京,那也是因为女真、蒙古、满族入主中原都有兼顾塞外根据地和新统治区任务,因此定都地点既不能离开塞外过远,又不能不进入中原地区,而北京的地理位置最为理想。
可朱元璋选择的这个金陵,虽然也有一定的好处(朱元璋以江淮集团起家,因此以南京为首都),但总结北京这个地形环境的优势话,还是不太够看。
金陵这个地方还是离北边太远,而远离了皇权中心的地区,就算是名义上还在大明的统治下,但实际上终究还是比不过一句“天高皇帝远”。
西安,太原,北京,洛阳,四地,永乐大帝之所以选择北京,除去此地本就是燕王朱棣时期的封地之外,还因为永乐以后,明一代的外患主要来自蒙古高原上的靼鞑,所以无论从防御或制外角度而言,北京都是大明王都迁都的首选。
而朱雄英的这个建议,也不过就是想让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直接解决了迁都这么一件大事。
至于迁都之后会不会有朱雄英说的那样好,那完全不需要担心的好吧。
看看后世的那个美利坚合众国就知道了,要知道一开始这个没有多久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的都城是在费城。
对m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后世的m国是由Y国在北美洲设立的13个殖民地演化而来的,即在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北美13州”。
而在那时,费城就已经是这13州里的佼佼者了,有这样的背景铺垫,在Y国和殖民地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刻,费城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中心,自然而然地,费城就成了当时m国的都城。
但是独立战争胜利后,邦联议会的议员们还继续留在费城办公但一次旨在欠饷讨薪的兵变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最后,还是听闻消息的华盛顿亲自出手,才镇压了这场讨薪行动。
不管怎么说,在这场兵变后,议员们都对宾州深恶痛疾,费城从此失去了晋升首都的机会。
兵变后,议员们搬到了位于费城东北的新泽西州小城普林斯顿办公,后续又辗转到了马里兰州的首府安纳波利斯和新泽西州的首府特伦顿,但这些城市在当时都太小,担不起首都的重任。
最后,1785年1月11日,邦联会议还是搬到了纽约,并正式定都于此。
按理来说,纽约是当时m国的第一大城市(现在也是),经济足够发达,在13州中位置不算很偏,毗邻大西洋的地理位置更是让其兼具良好的气候和极佳的交通条件,怎么看都是天选的首都,m国人应该没理由继续折腾了。
但随着m国西进运动的展开,邦联政府内部有不少人都担心,新开拓的西部土地距离原来的13州太远,松散的邦联体制很有可能会最终导致m国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