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带工头老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
蒋结巴原名蒋纯厚,因为自小口吃的毛病,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大名,这个由生理缺陷命名的外号反倒成了他唯一的身份标识,就像今天我们在微信、QQ上的昵称一样。也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他都快奔四的人了,还是光棍一条,没讨着老婆。/p>
在罗永福老家龙井沟、石板冲一带的乡村,蒋结巴是个很有名气的炒米花师傅。与集镇上哪些固定摊点的经营者不同,他干的是行商。每年秋冬农闲时节,蒋结巴都会挑起全部的家什:一个手摇式高压焖锅、一架手拉式风箱和一条黑的长麻袋,沿着多年不变的路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营业下去。一直到整个冬天的过去,新春佳节的来临。他才带着几百元的丰厚收获,心满意足的归来。当然这些还散着炒米花香味的零钞在他的钱袋里呆的时间,不会过来年正月。/p>
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开始,蒋结巴家就成了全村公认的赌场。一帮干亲家、多年的牌友、无所事事的闲汉们年饭一过就开始常驻他家,牌九、扑克、骰子,抽头的、下注的、围观的、甚至还有自愿烧水做饭的,真是一片热闹喜庆的过年景象。直到口袋里最后一个钢镚输完,见人就想借钱的时候,他家的赌局才慢慢散去,这个“光棍之家”也恢复了原有的冷清。/p>
有好心人劝蒋结巴:“结巴,你挣那两钱不容易,不要再赌了!要给自己攒几个,有机会去英山那边讨个老婆回来。”/p>
“你看邻村那个王老丢,5o多的半截老头了,还从英山那边买了个媳妇回来。”旁边织着线衣的邻家婆媳佐证道。/p>
“听说是个勺子。”一个婶娘接茬说。/p>
“勺子咋啦!照样给那老头生了个胖头儿子!”/p>
对于人们的好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蒋结巴总是不以为然,“钱…..是王…...八蛋,没、没了再…..去赚,我…..就图个热、热闹!”对于娶勺子老婆的建议,他更是坚决反对,“你、你恶心我,买、买个勺老、老婆来伺候,还不如出去、去嫖。呵、呵。”/p>
“你这个老不正经的,活该一辈子当寡汉!”妇女们都被他臊的哄笑着跑走了。而蒋结巴总会开心的捧起罐头瓶大茶杯,咕咚咕咚的灌上几口。他好像不是在喝茶,而是在体验女人的滋味。/p>
罗永福一直搞不懂,二十世纪8o年代的中国农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光棍汉,他的大爷和小叔就一直没讨到老婆。像他家这样富农地主、四类分子的后代,成分不好找不到媳妇还有情可原。而那些贫下中农、甚至是革命红二代的子弟,也打光棍、赤条条一身,就让人很难理解了。炒米匠光棍汉蒋结巴就是一个根红苗正的红二代。/p>
对于蒋结巴这个人,罗永福是很熟悉的。门板一样的魁梧身材,冬天在四里八乡营业时,总是穿着那件半旧的、多年不换的黄色军大衣,戴着黑色的线织老头帽,一副不苟言笑、仪表堂堂的干部模样。天气晴好的冬日午后,他会把炒米摊摆在背风向阳、干燥暖和的竹园边上,或某个农家干净的院落里。一手扯着风箱、一手摇着炒米焖锅,这时候摊子周围总会围满开心等待的妇女和馋猫一样的小孩们。炉子里燃烧的松果噼噼啪啪的炸裂,散出诱人的香味。时间一到,蒋结巴会快站起身来,抬起焖锅,把它套进那黝黑的麻袋里。伴随“砰”得一声巨响,乳白色的蒸汽从麻袋里袅袅升起,一锅糯米花或玉米花就爆好了。这时候他总会端起水杯抿上一口,一边接过两毛、五毛的零钞。对于人们的招呼、致谢,他一般除了点点头憨笑一下外,不会作任何语言上的回应,忙碌的活计成了掩盖他口吃结巴毛病的挡箭牌。这幅温暖的冬天乡村风情画一样的场景,深深的留在了罗永福的记忆里。童年故乡最美好的味觉回忆,似乎就是那弥漫在无限夕阳里炒米的清香,那是过年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p>
打小开始,罗永福就一直喊蒋结巴表大爷。每年炒米花生意做到庄上时,蒋结巴都会在罗永福家住上几天,家里闲置的牛棚也成了他临时的工作间。除了遥远的表亲外,他和父亲罗民华之间还有一段患难之交。6o年代大集体的时候,粮食不够吃。有一年冬天,听说北方霍邱、河南一带,一百斤大米细粮可以换两百斤玉米粗粮。父亲、蒋结巴还有村里的几个其他年轻人就结伴上路了。那时候是没有车的,来回两百多里的路程全靠俩脚掌,还外加肩膀上一两百斤的粮食担子。老辈人生存的艰辛,年轻一代是无法体会的。/p>
交易很顺利。但回来的路上,由于草鞋不合脚,父亲的脚磨得全是豆大的水泡,一步一血印,根本没法再走了。当时还是毛头小伙的蒋结巴表大爷,不顾自己的劳累,先把两个人的粮食担子挑到前面的人家放好,再回头来背父亲。这样一趟趟的来回奔走,原本一天半的路程,他俩走了4天。听说到家后,这位表大爷也累得趴下了。这个恩情父亲一直记着,每年冬天蒋结巴住进家里那几天,就是再困难,也要好酒好菜的招待。两个老伙计抽着蒋结巴带来的卷烟,长一句短一句的闲聊着,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也是父亲困苦一生中少有的开心时刻。/p>
听父亲讲,蒋结巴的二爷爷解放前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留洋苏联和后来的很多大人物都是同学,在上海当过教授,还是个诗人作家。解放后5o年代,中央还给蒋结巴的父亲寄来过一笔2千多元的稿费。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那可是一笔巨款。可惜此人死的早,3o年代就英年早逝了。如果能活到解放,这个作家至少会是中央委员,比本地放牛娃、雇农出身的梁中将、黄省长的级别可能还高。/p>
蒋家在本地是外来户。“白色恐怖”时期受他这个共产党二爷的连累,民国二十一年整个家族从金寨白塔畈逃难出来,投奔在本地做地方官的远房本家蒋区长。蒋家也就此在淠河西岸这片盛产绿茶的大别山冲畈地带安家落户了,到蒋结巴这辈已是三代。蒋结巴兄弟两人,好好的后生可惜都有生理上缺陷,一个结巴、一个害天花秃头,这种缺陷也把俩兄弟的人生给毁了,没有哪家的闺女愿意嫁给他们。难怪蒋结巴父亲在世时常叹息道“凤凰窝出麻雀,一代不如一代。”/p>
对于蒋结巴表大爷红二代的身份,罗永福最初是持怀疑态度的。后来在上海打工那年的清明,蒋结巴特地买了两盆塑料花,带上罗永福他们,去给埋葬在龙华烈士公墓里从未见过的二爷爷上坟祭奠。陵园的哨兵看他们几个一副破破烂烂的农民工模样,怎么也不让进,并解释说这个陵园安葬的都是大革命时期牺牲的重要人物,不是一般人能够进的。最后闹到陵园领导那儿,蒋结巴骄傲的拿出了他的传家宝,这位皖西籍革命作家的几封家书和手稿原件。陵园方面才相信他真的是革命烈士的后人,也对他肃然起敬,几位值班的哨兵更是向他行了庄严的军礼。这是蒋结巴有生以来所受到的最高礼遇,他看到二爷爷大理石墓碑那一刻,跪在地上放声痛哭。人生的际遇真是无常啊!史称“红色牧师”、革命贵族的直系后人混成这个吊样,除了无限的敬仰外,罗永福为他这位结巴表大爷的屌丝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p>
/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p>
蒋结巴原名蒋纯厚,因为自小口吃的毛病,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大名,这个由生理缺陷命名的外号反倒成了他唯一的身份标识,就像今天我们在微信、QQ上的昵称一样。也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他都快奔四的人了,还是光棍一条,没讨着老婆。/p>
在罗永福老家龙井沟、石板冲一带的乡村,蒋结巴是个很有名气的炒米花师傅。与集镇上哪些固定摊点的经营者不同,他干的是行商。每年秋冬农闲时节,蒋结巴都会挑起全部的家什:一个手摇式高压焖锅、一架手拉式风箱和一条黑的长麻袋,沿着多年不变的路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营业下去。一直到整个冬天的过去,新春佳节的来临。他才带着几百元的丰厚收获,心满意足的归来。当然这些还散着炒米花香味的零钞在他的钱袋里呆的时间,不会过来年正月。/p>
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开始,蒋结巴家就成了全村公认的赌场。一帮干亲家、多年的牌友、无所事事的闲汉们年饭一过就开始常驻他家,牌九、扑克、骰子,抽头的、下注的、围观的、甚至还有自愿烧水做饭的,真是一片热闹喜庆的过年景象。直到口袋里最后一个钢镚输完,见人就想借钱的时候,他家的赌局才慢慢散去,这个“光棍之家”也恢复了原有的冷清。/p>
有好心人劝蒋结巴:“结巴,你挣那两钱不容易,不要再赌了!要给自己攒几个,有机会去英山那边讨个老婆回来。”/p>
“你看邻村那个王老丢,5o多的半截老头了,还从英山那边买了个媳妇回来。”旁边织着线衣的邻家婆媳佐证道。/p>
“听说是个勺子。”一个婶娘接茬说。/p>
“勺子咋啦!照样给那老头生了个胖头儿子!”/p>
对于人们的好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蒋结巴总是不以为然,“钱…..是王…...八蛋,没、没了再…..去赚,我…..就图个热、热闹!”对于娶勺子老婆的建议,他更是坚决反对,“你、你恶心我,买、买个勺老、老婆来伺候,还不如出去、去嫖。呵、呵。”/p>
“你这个老不正经的,活该一辈子当寡汉!”妇女们都被他臊的哄笑着跑走了。而蒋结巴总会开心的捧起罐头瓶大茶杯,咕咚咕咚的灌上几口。他好像不是在喝茶,而是在体验女人的滋味。/p>
罗永福一直搞不懂,二十世纪8o年代的中国农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光棍汉,他的大爷和小叔就一直没讨到老婆。像他家这样富农地主、四类分子的后代,成分不好找不到媳妇还有情可原。而那些贫下中农、甚至是革命红二代的子弟,也打光棍、赤条条一身,就让人很难理解了。炒米匠光棍汉蒋结巴就是一个根红苗正的红二代。/p>
对于蒋结巴这个人,罗永福是很熟悉的。门板一样的魁梧身材,冬天在四里八乡营业时,总是穿着那件半旧的、多年不换的黄色军大衣,戴着黑色的线织老头帽,一副不苟言笑、仪表堂堂的干部模样。天气晴好的冬日午后,他会把炒米摊摆在背风向阳、干燥暖和的竹园边上,或某个农家干净的院落里。一手扯着风箱、一手摇着炒米焖锅,这时候摊子周围总会围满开心等待的妇女和馋猫一样的小孩们。炉子里燃烧的松果噼噼啪啪的炸裂,散出诱人的香味。时间一到,蒋结巴会快站起身来,抬起焖锅,把它套进那黝黑的麻袋里。伴随“砰”得一声巨响,乳白色的蒸汽从麻袋里袅袅升起,一锅糯米花或玉米花就爆好了。这时候他总会端起水杯抿上一口,一边接过两毛、五毛的零钞。对于人们的招呼、致谢,他一般除了点点头憨笑一下外,不会作任何语言上的回应,忙碌的活计成了掩盖他口吃结巴毛病的挡箭牌。这幅温暖的冬天乡村风情画一样的场景,深深的留在了罗永福的记忆里。童年故乡最美好的味觉回忆,似乎就是那弥漫在无限夕阳里炒米的清香,那是过年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p>
打小开始,罗永福就一直喊蒋结巴表大爷。每年炒米花生意做到庄上时,蒋结巴都会在罗永福家住上几天,家里闲置的牛棚也成了他临时的工作间。除了遥远的表亲外,他和父亲罗民华之间还有一段患难之交。6o年代大集体的时候,粮食不够吃。有一年冬天,听说北方霍邱、河南一带,一百斤大米细粮可以换两百斤玉米粗粮。父亲、蒋结巴还有村里的几个其他年轻人就结伴上路了。那时候是没有车的,来回两百多里的路程全靠俩脚掌,还外加肩膀上一两百斤的粮食担子。老辈人生存的艰辛,年轻一代是无法体会的。/p>
交易很顺利。但回来的路上,由于草鞋不合脚,父亲的脚磨得全是豆大的水泡,一步一血印,根本没法再走了。当时还是毛头小伙的蒋结巴表大爷,不顾自己的劳累,先把两个人的粮食担子挑到前面的人家放好,再回头来背父亲。这样一趟趟的来回奔走,原本一天半的路程,他俩走了4天。听说到家后,这位表大爷也累得趴下了。这个恩情父亲一直记着,每年冬天蒋结巴住进家里那几天,就是再困难,也要好酒好菜的招待。两个老伙计抽着蒋结巴带来的卷烟,长一句短一句的闲聊着,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也是父亲困苦一生中少有的开心时刻。/p>
听父亲讲,蒋结巴的二爷爷解放前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留洋苏联和后来的很多大人物都是同学,在上海当过教授,还是个诗人作家。解放后5o年代,中央还给蒋结巴的父亲寄来过一笔2千多元的稿费。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那可是一笔巨款。可惜此人死的早,3o年代就英年早逝了。如果能活到解放,这个作家至少会是中央委员,比本地放牛娃、雇农出身的梁中将、黄省长的级别可能还高。/p>
蒋家在本地是外来户。“白色恐怖”时期受他这个共产党二爷的连累,民国二十一年整个家族从金寨白塔畈逃难出来,投奔在本地做地方官的远房本家蒋区长。蒋家也就此在淠河西岸这片盛产绿茶的大别山冲畈地带安家落户了,到蒋结巴这辈已是三代。蒋结巴兄弟两人,好好的后生可惜都有生理上缺陷,一个结巴、一个害天花秃头,这种缺陷也把俩兄弟的人生给毁了,没有哪家的闺女愿意嫁给他们。难怪蒋结巴父亲在世时常叹息道“凤凰窝出麻雀,一代不如一代。”/p>
对于蒋结巴表大爷红二代的身份,罗永福最初是持怀疑态度的。后来在上海打工那年的清明,蒋结巴特地买了两盆塑料花,带上罗永福他们,去给埋葬在龙华烈士公墓里从未见过的二爷爷上坟祭奠。陵园的哨兵看他们几个一副破破烂烂的农民工模样,怎么也不让进,并解释说这个陵园安葬的都是大革命时期牺牲的重要人物,不是一般人能够进的。最后闹到陵园领导那儿,蒋结巴骄傲的拿出了他的传家宝,这位皖西籍革命作家的几封家书和手稿原件。陵园方面才相信他真的是革命烈士的后人,也对他肃然起敬,几位值班的哨兵更是向他行了庄严的军礼。这是蒋结巴有生以来所受到的最高礼遇,他看到二爷爷大理石墓碑那一刻,跪在地上放声痛哭。人生的际遇真是无常啊!史称“红色牧师”、革命贵族的直系后人混成这个吊样,除了无限的敬仰外,罗永福为他这位结巴表大爷的屌丝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p>
/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