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哪怕入夏以来每天都是持续高温,这一天的气温也着实让李决怀疑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也许正在以违背他所学知识的方式极速缩短。研究所对节能减排有严格的指标要求,除了放大型设备的房间和计算中心,其余办公室空调只能开到二十六摄氏度。工作时间穿着又不能太随便,李决穿透气性最好的亚麻衬衫,也得把衣袖卷起来散散温度。
说是喝水,其实李决杯子里大半都是冰块,他用的甚至也不是正常的水杯,而是一只标记着刻度的六百毫升玻璃烧杯。
烧杯让应允承略微出神,上一次见到这样标准的烧杯,应该还是高中化学课。化学从来不是应允承的兴趣点所在,但他还记得这杯子通常盛装硫酸铜溶液之类的化学品,制造目的并不是用来喝冰水。
李决半张脸隐在透明的玻璃烧杯后,一时说不了话,眉眼间带着笑意微微点了点头。应允承看到他喉结动一下,也许是吞了一块冰。李决随手把杯子放到身后的桌上,先招呼徐晋洋,再散漫地跟应允承说了句你好欢迎。
西北干燥,日照又天天都热烈。应允承过了好久都还记得那张微微仰着一半隐在玻璃和透明冰块后的脸,无遮拦的太阳光线把一切都照成透明的,连空气里的浮尘都看得清楚,阳光一直穿透空气、玻璃烧杯上的刻度、以及没有颜色的水和冰块,最后落到李决的眼睛里。
不,当时应该是没有那么在意的,应允承反复想过,那一刻不过是和一个陌生人的匆匆一面,第一个念头是用烧杯喝水太奇怪了。当下应允承根本没有时间和理由去描摹见面的细节——是在夏天都彻底结束、他们的故事快要真正开始之后,他才开始借助回忆打磨这一个照面,连同气味、浮尘和李决脸上细微的表情。
应允承对李决几乎一无所知,徐晋洋早上跟他也只略略介绍几句,大意是研究所里当然都是聪明的头脑,但李决要算其中顶尖。徐晋洋点到即止,但题外话应允承明白,无非是要让他放心,研究所对他的到来并不敷衍。
真正见了面,等李决放下杯子露出全脸,应允承心想,头脑之外,这个人脸面只怕也是所里的顶尖。
应允承对同性的外貌其实并无过多注意,只是李决的确和他走进研究所之后打照面的诸多样板化理工男扮相的研究员不同。应允承高中就被送到英国念书,见惯了深轮廓面孔,李决一张亚洲人的脸竟然也不输。
应允承后来跟李决讲起来,李决对那一面的印象是“那天真他妈热”。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一句,五十年一遇啊。
应允承问他五十年什么?李决在窗台前继续浇他那盆小番茄,回答应允承说,第一次见你那天,新闻里说五十年一遇。
李决没料到徐晋洋说的小朋友并不是他猜想的高三毕业生,而是一个身高超过一米八五的年轻男孩儿。看起来小孩儿年纪其实跟刚毕业入职的新研究员相差不多,样貌也并不稚气,像是见过大场面很沉得住气的样子。但也许因为一直待在学校的缘故,有股明显的、不经意间外露的未经世事的劲儿。
李决看着应允承,应允承也看着李决,视线在闷热的空气中一碰又转开来。
徐晋洋给李决介绍,“这是小应,应允承,这两个月就跟着你了。”
李决伸出手来,这次是正式打招呼了,“你好啊,应允承,我叫李决。”
李决在北京待了六年,应允承三个字念起来起承转合字正腔圆,后来两个人变得再熟他也还是喜欢这么叫,应允承应允承应允承,任何时间地点场合都是这三个字。
应允承握上李决的手,掂量着称呼,诚恳叫了一声:“李老师好。”
李决一听就笑了,“不敢当。”
徐晋洋没有掺和这出师生礼仪对话示范的想法,给两人介绍完毕自个儿先回办公室写报告了。李决自觉拿出前辈姿态,主动问应允承:“我听老徐说你是来这里过暑假的?”
这概括也对也不对。应允承来西北的确只待两个月时间,但并不是抱着参加夏令营的心态来玩。四月份应允承收到offer,航空科学领域一流的学校博士连带博士毕业后四年的研究工作合约。电话第一时间从大不列颠打回国,应修严却不同意他接这个offer。
应修严对儿子要出国念书一向持支持态度,否则也不会高中就把应允承扔到英国,但应修严的计划里学生时代可以在国外,一旦要开始真正工作应允承就该返回祖国。
当年早早把儿子送出国让应修严受了两边四位老人一顿骂,应允承自出生起就是两边最疼爱的孙辈,在英国一待七年,如今如果再加上美利坚的博士和四年研究时间,未免显得太长;再者在国内应修严有信心能为儿子提供最好的资源,无论应允承想要从事什么,他都愿意为他铺路。
没料到应允承自己根本没有回来的打算,从大不列颠迁到美西,打算在国外待个七年又七年。应修严在妻子面前从不大声,哪怕这时气已经上来了,也顾忌坐在旁边的妻子,耐心跟应允承讲,你要做研究爸爸妈妈都很支持,但国内一样有对口的机构供你施展抱负。你跟学校协调一下,念完博士就回来,爸爸全力支持。
家庭环境一向温馨开明,应允承这是头一遭在人生大事上和父母反向。他觉得难以理解的是明明之前应修严和穆云都十分支持国际化教育,甚至瞒着两边长辈把十五岁的儿子送到英国的寄宿学校,他不明白为什么说到要在国外工作几年就突然亮起了红灯。应允承于是也赌气,电话里讲了一些国内研究机构根本不是研究至上、学术环境恶劣、研究项目都是服务于政治任务云云。
应修严是红色背景,从小跟着父母那一辈见的听的都是马列那一套,听到这里是真的动了气,提高了声音讲,你老子也是搞这一套的人,老子就是靠这一套才给了你底气十八岁就能选去牛津还是剑桥。
那通电话的结尾双方不欢而散,穆云夹在丈夫与儿子中间,一边她理解丈夫的想法,另一边也不希望儿子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两边来回沟通快一个月,最终的缓冲方案是应允承和学校协商是否有换项目的可能,暑假回来先找一家国内的研究所试一试水实地体验一下国内的研究机构,之后再做决定。
应修严到底还生着气,家门口有研究所,祖国西北也有研究所,反正妻子又没指明要去的是哪里。在应修严看来,既然应允承在温室里理解不了这些问题,就应该去沙漠里头亲自看一看。
应允承就这么坐上了去西北的飞机。
前因后果应允承并不打算跟李决细讲,这倒不是与李决生疏,只是他不想简单地给新同事留下“吃不得苦的崇洋少爷”的第一印象。于是高度概括,只说:“的确是家里长辈的安排,但我不是来玩儿的。”
李决其实并不关心小朋友的觉悟有多高,哪怕应允承就当这是兴趣班,他也不会多说什么。他有些敷衍地点一点头,“喝杯水,我给你找点事做。”
李决没有水壶,水壶在他这里是一只两千毫升的烧杯。还好他给应允承找来一只正常的杯子,又从办公室小冰箱里取出他的冰盒,让应允承自取。
应允承这时候才注意到李决的制冰器冻出来的冰块儿不是正方体,而是一个个透明的冰球。
整个研究所都在为十月的发射计划做准备,国家备案的最高级机密项目,应允承一个流水小兵,又因为很快要出国而没办法签正式保密协议,没办法参与到涉密项目中。好在研究所常年有零零散散的科普类课题在做,完全不涉密。李决把他带到负责的同事面前,手指曲起来叩叩同事的桌面,“新来的小朋友,应允承,我的人,给个面儿多担待着点儿”,略一给同事反应的时间,又拍拍应允承肩膀,“来,应允承,做个自我介绍。”
李决介绍应允承的态度,像小学班主任对待转学来的二年级新生,但应允承不觉得反感。可能是徐晋洋“顶尖”二字的评价给了应允承先入为主的印象,也可能是“我的人”三个字划清帮派,应允承一开始就听李决的话,大大方方介绍自己的名字、念的学校和专业再一笔模糊带过的来这里的原因。
有霍金当教授的学校当然还是很能震住人,应允承讲完,李决得意一笑,“听到了吧,我带的小朋友随我,聪明。”
哪怕入夏以来每天都是持续高温,这一天的气温也着实让李决怀疑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也许正在以违背他所学知识的方式极速缩短。研究所对节能减排有严格的指标要求,除了放大型设备的房间和计算中心,其余办公室空调只能开到二十六摄氏度。工作时间穿着又不能太随便,李决穿透气性最好的亚麻衬衫,也得把衣袖卷起来散散温度。
说是喝水,其实李决杯子里大半都是冰块,他用的甚至也不是正常的水杯,而是一只标记着刻度的六百毫升玻璃烧杯。
烧杯让应允承略微出神,上一次见到这样标准的烧杯,应该还是高中化学课。化学从来不是应允承的兴趣点所在,但他还记得这杯子通常盛装硫酸铜溶液之类的化学品,制造目的并不是用来喝冰水。
李决半张脸隐在透明的玻璃烧杯后,一时说不了话,眉眼间带着笑意微微点了点头。应允承看到他喉结动一下,也许是吞了一块冰。李决随手把杯子放到身后的桌上,先招呼徐晋洋,再散漫地跟应允承说了句你好欢迎。
西北干燥,日照又天天都热烈。应允承过了好久都还记得那张微微仰着一半隐在玻璃和透明冰块后的脸,无遮拦的太阳光线把一切都照成透明的,连空气里的浮尘都看得清楚,阳光一直穿透空气、玻璃烧杯上的刻度、以及没有颜色的水和冰块,最后落到李决的眼睛里。
不,当时应该是没有那么在意的,应允承反复想过,那一刻不过是和一个陌生人的匆匆一面,第一个念头是用烧杯喝水太奇怪了。当下应允承根本没有时间和理由去描摹见面的细节——是在夏天都彻底结束、他们的故事快要真正开始之后,他才开始借助回忆打磨这一个照面,连同气味、浮尘和李决脸上细微的表情。
应允承对李决几乎一无所知,徐晋洋早上跟他也只略略介绍几句,大意是研究所里当然都是聪明的头脑,但李决要算其中顶尖。徐晋洋点到即止,但题外话应允承明白,无非是要让他放心,研究所对他的到来并不敷衍。
真正见了面,等李决放下杯子露出全脸,应允承心想,头脑之外,这个人脸面只怕也是所里的顶尖。
应允承对同性的外貌其实并无过多注意,只是李决的确和他走进研究所之后打照面的诸多样板化理工男扮相的研究员不同。应允承高中就被送到英国念书,见惯了深轮廓面孔,李决一张亚洲人的脸竟然也不输。
应允承后来跟李决讲起来,李决对那一面的印象是“那天真他妈热”。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一句,五十年一遇啊。
应允承问他五十年什么?李决在窗台前继续浇他那盆小番茄,回答应允承说,第一次见你那天,新闻里说五十年一遇。
李决没料到徐晋洋说的小朋友并不是他猜想的高三毕业生,而是一个身高超过一米八五的年轻男孩儿。看起来小孩儿年纪其实跟刚毕业入职的新研究员相差不多,样貌也并不稚气,像是见过大场面很沉得住气的样子。但也许因为一直待在学校的缘故,有股明显的、不经意间外露的未经世事的劲儿。
李决看着应允承,应允承也看着李决,视线在闷热的空气中一碰又转开来。
徐晋洋给李决介绍,“这是小应,应允承,这两个月就跟着你了。”
李决伸出手来,这次是正式打招呼了,“你好啊,应允承,我叫李决。”
李决在北京待了六年,应允承三个字念起来起承转合字正腔圆,后来两个人变得再熟他也还是喜欢这么叫,应允承应允承应允承,任何时间地点场合都是这三个字。
应允承握上李决的手,掂量着称呼,诚恳叫了一声:“李老师好。”
李决一听就笑了,“不敢当。”
徐晋洋没有掺和这出师生礼仪对话示范的想法,给两人介绍完毕自个儿先回办公室写报告了。李决自觉拿出前辈姿态,主动问应允承:“我听老徐说你是来这里过暑假的?”
这概括也对也不对。应允承来西北的确只待两个月时间,但并不是抱着参加夏令营的心态来玩。四月份应允承收到offer,航空科学领域一流的学校博士连带博士毕业后四年的研究工作合约。电话第一时间从大不列颠打回国,应修严却不同意他接这个offer。
应修严对儿子要出国念书一向持支持态度,否则也不会高中就把应允承扔到英国,但应修严的计划里学生时代可以在国外,一旦要开始真正工作应允承就该返回祖国。
当年早早把儿子送出国让应修严受了两边四位老人一顿骂,应允承自出生起就是两边最疼爱的孙辈,在英国一待七年,如今如果再加上美利坚的博士和四年研究时间,未免显得太长;再者在国内应修严有信心能为儿子提供最好的资源,无论应允承想要从事什么,他都愿意为他铺路。
没料到应允承自己根本没有回来的打算,从大不列颠迁到美西,打算在国外待个七年又七年。应修严在妻子面前从不大声,哪怕这时气已经上来了,也顾忌坐在旁边的妻子,耐心跟应允承讲,你要做研究爸爸妈妈都很支持,但国内一样有对口的机构供你施展抱负。你跟学校协调一下,念完博士就回来,爸爸全力支持。
家庭环境一向温馨开明,应允承这是头一遭在人生大事上和父母反向。他觉得难以理解的是明明之前应修严和穆云都十分支持国际化教育,甚至瞒着两边长辈把十五岁的儿子送到英国的寄宿学校,他不明白为什么说到要在国外工作几年就突然亮起了红灯。应允承于是也赌气,电话里讲了一些国内研究机构根本不是研究至上、学术环境恶劣、研究项目都是服务于政治任务云云。
应修严是红色背景,从小跟着父母那一辈见的听的都是马列那一套,听到这里是真的动了气,提高了声音讲,你老子也是搞这一套的人,老子就是靠这一套才给了你底气十八岁就能选去牛津还是剑桥。
那通电话的结尾双方不欢而散,穆云夹在丈夫与儿子中间,一边她理解丈夫的想法,另一边也不希望儿子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两边来回沟通快一个月,最终的缓冲方案是应允承和学校协商是否有换项目的可能,暑假回来先找一家国内的研究所试一试水实地体验一下国内的研究机构,之后再做决定。
应修严到底还生着气,家门口有研究所,祖国西北也有研究所,反正妻子又没指明要去的是哪里。在应修严看来,既然应允承在温室里理解不了这些问题,就应该去沙漠里头亲自看一看。
应允承就这么坐上了去西北的飞机。
前因后果应允承并不打算跟李决细讲,这倒不是与李决生疏,只是他不想简单地给新同事留下“吃不得苦的崇洋少爷”的第一印象。于是高度概括,只说:“的确是家里长辈的安排,但我不是来玩儿的。”
李决其实并不关心小朋友的觉悟有多高,哪怕应允承就当这是兴趣班,他也不会多说什么。他有些敷衍地点一点头,“喝杯水,我给你找点事做。”
李决没有水壶,水壶在他这里是一只两千毫升的烧杯。还好他给应允承找来一只正常的杯子,又从办公室小冰箱里取出他的冰盒,让应允承自取。
应允承这时候才注意到李决的制冰器冻出来的冰块儿不是正方体,而是一个个透明的冰球。
整个研究所都在为十月的发射计划做准备,国家备案的最高级机密项目,应允承一个流水小兵,又因为很快要出国而没办法签正式保密协议,没办法参与到涉密项目中。好在研究所常年有零零散散的科普类课题在做,完全不涉密。李决把他带到负责的同事面前,手指曲起来叩叩同事的桌面,“新来的小朋友,应允承,我的人,给个面儿多担待着点儿”,略一给同事反应的时间,又拍拍应允承肩膀,“来,应允承,做个自我介绍。”
李决介绍应允承的态度,像小学班主任对待转学来的二年级新生,但应允承不觉得反感。可能是徐晋洋“顶尖”二字的评价给了应允承先入为主的印象,也可能是“我的人”三个字划清帮派,应允承一开始就听李决的话,大大方方介绍自己的名字、念的学校和专业再一笔模糊带过的来这里的原因。
有霍金当教授的学校当然还是很能震住人,应允承讲完,李决得意一笑,“听到了吧,我带的小朋友随我,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