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萨迈拉文化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摩亨佐达罗作为都城,城市规划整齐,西部为统治者居住的卫城,东部为下城居民区。卫城有城墙和濠沟环绕,北半部中央建大浴池,并有良好的供水排水系统。浴池面积12米×7米、深约2米,可能是祭祀前沐浴的宗教礼仪建筑。池西有规模宏大的谷仓,谷仓的庞大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也说明农业的发达。池东池北为最高统治者的宅第。卫城南部有会堂和寺庙建筑群。下城内街道整齐,房屋用烧砖砌成。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
整个摩亨佐-达罗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哈拉帕城址也由西部的卫城和东部的下城组成,最重要的发现是卫城北面的6座谷仓遗迹和若干冶金炉,还有两排劳动者的宿舍,估计可容数百雇工和奴隶。
罗塔尔是一港口,无卫城、下城之分。城墙内有住房、作坊和谷仓遗址。在城区东面,有一个砖砌大水池,面积约219米×37米,深约4.5米,应为船坞。居民区街道纵横交错。住宅通常为多间建筑,间或还有二层楼。有些房屋很大,包括几套院落,有些则是简陋的单间茅舍,阶级分化十分明显。除住宅外,下城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建有店铺和制陶、染布、制珠、金属和贝壳加工等作坊。街道下设有完善的排水道,与富人住宅的排水沟相通。
所有遗址中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
综上,说明印度河文明属于市民社会,贫富悬殊不大,文明等级极高,符合亚特兰蒂斯文明一贯的冥想和宗教传统。
摩亨佐-达罗经济与社会状况因为史前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没大部地区,被迫迁都哈拉帕,水利设施缺乏修缮,房屋建筑越来越粗劣,而且有过分拥挤的现象。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哈苏纳文化(BC6000年)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典型遗址:哈苏纳遗址。
其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靠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工具多石镰和石斧。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也是最早的玉器发现地区。
萨迈拉文化(BC5800至5000年),属于西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典型遗址: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遗址。萨迈拉考古区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
其特征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但是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及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
这一文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3期,即无彩陶时期,典型的萨迈拉彩陶时期和几何形装饰的彩陶时期。而以中期文化最为繁盛。
早期萨迈拉文化的典型遗存为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遗址1、2层。
索万1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BC5506±73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内有砖坯结构的T形建筑3座,均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屋的地面和墙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墙承托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职能,在一房间的壁龛内发现一“母神像”。还发现有约130座墓,尸体为屈肢葬,多是幼童,用席包扎,上面撒有红赭粉。随葬品丰富,除了各种贝壳和石串珠外,还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别致的碗、罐、瓶、长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其中有蹲坐式女性石瓶较为特别。索万1陶器甚少,以偶有刻痕的素面粗陶为特征,其风格往往模仿雪花石器皿。
索万2出现了与典型萨迈拉陶相似的薄壳彩陶,从而提供了萨迈拉文化从素陶到彩陶发展的线索。这一时期的萨迈拉文化已有灌溉农业。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裸大麦、二棱有稃大麦以及面包小麦等。工具为镰刀、石叶片、边击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为山羊、绵羊、狗等。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中期萨迈拉文化主要以索万3~5层及巴格达东北的乔加马米遗址的早期层次为代表。这是萨迈拉文化的全盛期,年代为BC5200至5000年。这一时期经济有了发展,捕鱼业得到加强。遗址周围发现许多小型水渠,构成了原始的灌溉网。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也渐趋完成。作物除麦类外,还有亚麻、小扁豆等。已实行牛耕。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乔加马米已用亚麻纤维织布。普遍发现了陶纺轮,并发现了素面纺织品的痕迹。
索万遗址出土有非本地产的锻制红铜制品、黑曜石等,说明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已相当频繁。同时红铜制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红铜时代。
与前一阶段相比,村落规模有了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100米,估计有人口1000左右;索万遗址在原护村壕沟沿线筑起有扶壁的防御围墙。此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新的发展,索万遗址3层已出现神庙,房屋旁边出现灶、窖穴等设施。乔加马米的土坯建筑物为长方形,往往由2或3排3间小屋构成。索万、乔加马米等遗址的房屋建筑往往直接建立在早期房屋的废墟之上。村落防护设施的复杂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现并广泛使用,似说明萨迈拉文化的居民已形成了所有权的观念。
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考究,器表涂有黄色陶衣,并以赭褐、黑灰或淡色颜料绘出水波、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各种写实的图案。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些陶碗带有假圈足。其他遗物有石像、陶像等,其中彩色女陶像带有高高翘起的奇特发式,戴着项链、耳环、鼻饰,或以彩斑纹身,或穿彩色长袍。此外,还普遍发现雕像瓶,瓶饰的女性头像梳着波浪形发式,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萨迈拉文化早期的蹲坐式女性石瓶的风格并加以发展的。
摩亨佐达罗作为都城,城市规划整齐,西部为统治者居住的卫城,东部为下城居民区。卫城有城墙和濠沟环绕,北半部中央建大浴池,并有良好的供水排水系统。浴池面积12米×7米、深约2米,可能是祭祀前沐浴的宗教礼仪建筑。池西有规模宏大的谷仓,谷仓的庞大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也说明农业的发达。池东池北为最高统治者的宅第。卫城南部有会堂和寺庙建筑群。下城内街道整齐,房屋用烧砖砌成。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
整个摩亨佐-达罗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哈拉帕城址也由西部的卫城和东部的下城组成,最重要的发现是卫城北面的6座谷仓遗迹和若干冶金炉,还有两排劳动者的宿舍,估计可容数百雇工和奴隶。
罗塔尔是一港口,无卫城、下城之分。城墙内有住房、作坊和谷仓遗址。在城区东面,有一个砖砌大水池,面积约219米×37米,深约4.5米,应为船坞。居民区街道纵横交错。住宅通常为多间建筑,间或还有二层楼。有些房屋很大,包括几套院落,有些则是简陋的单间茅舍,阶级分化十分明显。除住宅外,下城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建有店铺和制陶、染布、制珠、金属和贝壳加工等作坊。街道下设有完善的排水道,与富人住宅的排水沟相通。
所有遗址中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
综上,说明印度河文明属于市民社会,贫富悬殊不大,文明等级极高,符合亚特兰蒂斯文明一贯的冥想和宗教传统。
摩亨佐-达罗经济与社会状况因为史前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没大部地区,被迫迁都哈拉帕,水利设施缺乏修缮,房屋建筑越来越粗劣,而且有过分拥挤的现象。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哈苏纳文化(BC6000年)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典型遗址:哈苏纳遗址。
其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靠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工具多石镰和石斧。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也是最早的玉器发现地区。
萨迈拉文化(BC5800至5000年),属于西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典型遗址: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遗址。萨迈拉考古区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
其特征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但是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及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
这一文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3期,即无彩陶时期,典型的萨迈拉彩陶时期和几何形装饰的彩陶时期。而以中期文化最为繁盛。
早期萨迈拉文化的典型遗存为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遗址1、2层。
索万1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BC5506±73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内有砖坯结构的T形建筑3座,均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屋的地面和墙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墙承托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职能,在一房间的壁龛内发现一“母神像”。还发现有约130座墓,尸体为屈肢葬,多是幼童,用席包扎,上面撒有红赭粉。随葬品丰富,除了各种贝壳和石串珠外,还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别致的碗、罐、瓶、长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其中有蹲坐式女性石瓶较为特别。索万1陶器甚少,以偶有刻痕的素面粗陶为特征,其风格往往模仿雪花石器皿。
索万2出现了与典型萨迈拉陶相似的薄壳彩陶,从而提供了萨迈拉文化从素陶到彩陶发展的线索。这一时期的萨迈拉文化已有灌溉农业。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裸大麦、二棱有稃大麦以及面包小麦等。工具为镰刀、石叶片、边击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为山羊、绵羊、狗等。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中期萨迈拉文化主要以索万3~5层及巴格达东北的乔加马米遗址的早期层次为代表。这是萨迈拉文化的全盛期,年代为BC5200至5000年。这一时期经济有了发展,捕鱼业得到加强。遗址周围发现许多小型水渠,构成了原始的灌溉网。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也渐趋完成。作物除麦类外,还有亚麻、小扁豆等。已实行牛耕。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乔加马米已用亚麻纤维织布。普遍发现了陶纺轮,并发现了素面纺织品的痕迹。
索万遗址出土有非本地产的锻制红铜制品、黑曜石等,说明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已相当频繁。同时红铜制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红铜时代。
与前一阶段相比,村落规模有了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100米,估计有人口1000左右;索万遗址在原护村壕沟沿线筑起有扶壁的防御围墙。此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新的发展,索万遗址3层已出现神庙,房屋旁边出现灶、窖穴等设施。乔加马米的土坯建筑物为长方形,往往由2或3排3间小屋构成。索万、乔加马米等遗址的房屋建筑往往直接建立在早期房屋的废墟之上。村落防护设施的复杂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现并广泛使用,似说明萨迈拉文化的居民已形成了所有权的观念。
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考究,器表涂有黄色陶衣,并以赭褐、黑灰或淡色颜料绘出水波、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各种写实的图案。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些陶碗带有假圈足。其他遗物有石像、陶像等,其中彩色女陶像带有高高翘起的奇特发式,戴着项链、耳环、鼻饰,或以彩斑纹身,或穿彩色长袍。此外,还普遍发现雕像瓶,瓶饰的女性头像梳着波浪形发式,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萨迈拉文化早期的蹲坐式女性石瓶的风格并加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