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骑兵时代的见证者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资料贴,方便大家理解骑兵和马镫的发展历史,和影视作品中不同,秦代时的骑兵是没有马镫的,那时的中原骑兵大多以轻骑为主,多是弓骑和斥候为主。八翼天使的文章非常好,转载给大家,就不在占用正文内容了。作者:八翼天使马镫:骑士时代的开端历史上公认的最早的骑兵出现在3000年前的亚述王国。公元前216年,西方的伟大军事天才汉尼拔带着他的4万名雇佣军,其中骑兵1。4万人,与罗马的8万名士兵在坎尼一场激战,结果汉尼拔以6000人的代价换取了7。5万罗马人的生命。从此,骑兵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开始慢慢崛起。早期,欧洲没有马镫。骑兵为了不从高速奔跑的马背上掉下来,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腿牢牢地夹紧马腹,并且抓住粗硬的缰绳维持平衡。毫无疑问,这样的姿势是不可能冲刺杀敌的。到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横扫中亚大地时,他的将士们的双腿还是在马腹的两边空荡荡地悬垂着,没有任何支撑。后来,马镫由中国传入了欧洲。这个看似不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欧洲的命运。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说:“只有极少数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对历史却产生如此催化剂的作用。”英国博士李约瑟把马镫对欧洲历史的神奇作用用一句话揭示出来:“就像火药在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阶段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马镫的使用为骑手们在马上找到了一个支点,使得骑兵更具备冲击力和近身肉搏能力。欧洲人踩着中国的马镫进入了骑士时代。那么,骑兵在中国又是怎样登上历史舞台的呢?马在我国被驯养,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早期马多被用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车混合为主,动辄都是几十万,而骑兵最多不过五六千骑。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作中国骑兵的起源,但我认为,首先使用骑兵的国人(西周意义上的“国人”,不包括戎夷蛮越等胡族),是秦人。周室东迁后,世代为周天子放马的半游牧的秦人以骑对骑,与西北胡族展开血战,恢复国人在渭水流域的统治,秦军骑兵也是中国骑兵的起源。然而,当时的秦军骑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骑兵,他们只是依附于步兵和车兵的辅助兵种——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仍是一个没有马镫的年代……胡服骑射为赵国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改变了军队装备和作战方式,让骑兵成为了与步兵车兵相提并论的独立兵种。这是军事史上一项伟大的变革。此后,各诸侯国都开始发展骑兵。然而,在当时,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没有马镫,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了许多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马具齐备,但就是没有发现马镫。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马镫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准确的时间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所以在战国,虽然大规模野战、歼灭战和攻城战屡见不鲜,但骑兵的运用仍停留于侦察、骚扰、掠阵、掩护上,著名的秦军大阵,也是以步兵和弩手为主力,骑兵也没有完全取代战车成为野战的主要机动力量。战国是铁器的萌芽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战国军队仍处于青铜时代,铁器在当时十分昂贵稀少,只有在农具上才能使用。人们高呼是铁器促成了中国的首次大一统,可在我看来,战国和秦朝,恰恰是人们将青铜的效能发挥到及至的时代。秦,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另类、最黑色的朝代,宛如它的缔造者,内蕴深厚却又锋利易折的青铜一样,好似一颗流星,光芒而又短暂的划过历史的天空……我佩服项羽,这个被后世脸谱化了的军事家,在彭城,用三万骑兵,屠杀了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骑兵独立作战、并创造辉煌战绩的第一笔!彭城之战,是骑兵机动性(从临淄奔袭彭城)、隐蔽性(从联军侧翼迂回背后一整个大圈子而未被发现)、扩张性(三万骑兵拉开扇面兜住了整整五十六万人)的完美展现——从此,骑兵一跃成为冷兵器第一军!
正因为有了彭城惨白、也正因为看到骑兵的强大战力,刘邦立即派萧何在关中在投诚的秦军骑兵基础上组建汉军骑兵,这便是后世令人闻风丧胆的汉军骑兵的先祖。青铜的秦,瞬间崩亡;铁质的汉,如风登场。大汉无疑是最令国人热血沸腾、怅然神往的年代——“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如果说秦军是用顶级的青铜装备和法令武装起来的战争机器,那么西汉的大军就是用战马的咆哮和民族的热血激发起来的膘悍之师!在马镫刚刚由上马的踏脚演化成单边蹬的年代,我们的骑士只用一条腿,便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谱写了一曲热血战歌、杀出了一个民族张扬与爆发的脊梁!你能想象,李广、卫青、霍去病、马援、吕布,他们都是右脚悬空在马背上作战的吗?我不得不佩服匈奴人,在那片广袤的大草原上,他们只用双腿夹马,就威胁了中原几百年!双边镫的现世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这是我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发掘了东晋琅琊王氏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或稍后。这件陶马的双镫是已知双马镫的较早实例。1965年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纪初迁至辽西的汉族统治者冯氏在前燕、后燕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王冯跋的弟弟。这是一座时代明确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由此可见,双边蹬是在两晋时期在中国的贵族和军队中普及的。我们可以用骑自行车来联想一下骑马的情形:单脚蹬板上车时,身体的重心偏向一侧,双手和腰腹的力量主要用来维持另一侧的平衡;可当双脚踏板行车时,身体就能自然的直立、甚至能够双放手做出一些动作。骑马也是这个原理,当骑手的双脚能够“站立”在马镫上时,就能腾出双手、解放腰腹的力量,使选择兵器和做动作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赛马场上骑手冲刺时都是起身站在蹬上、臀部离鞍、身体前倾做动作——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马鞍两边都有马镫;换言之,在没有马镫时代,骑手只能用双腿横向施力来抵消重力,这就很难让臀部离鞍;臀部不离鞍,等于整个骑手的重量都压在马背上,试问战马又如何发力冲刺?所以双边蹬的发明和普及,对骑兵的大规模运用和战术进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双边蹬再晚百年面世,五胡的骑兵能够如此肆虐么?当然,历史有其固有的规律,不是一件器物就能改变的;然而历史偏偏又有如此多的巧合,在一副小小的马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马镫发明后,很快就由中国传到朝鲜,在公元五世纪的朝鲜古墓中已有了马镫的绘画。至于流传到西方的马镫,是首先由中国传到土耳其,然后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才传播到欧洲大陆。不过在我看来,欧洲的,只能说是“骑士”,而非“骑兵”。骑士与其说是一个兵种,不如说是一个阶级、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等级,在“士”和“兵”上很明显的被区分开来。真正把骑兵的威力发挥到及至的,是蒙古人。欧洲人把蒙古骑兵称作“黄祸”,不单因为他们的黄皮肤,更因为蒙古骑兵就像黄色的沙暴般席卷而来,湮没一切……关于蒙古骑兵的战术和生存术,这儿不再赘述;我要说的是,当蒙古人咆哮着直起身躯、翘起臀部、弯弓挥刀的那一刻,骑兵,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正如游戏里设置的:骑兵克步兵,步兵克弓手,弓手克骑兵——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火器的诞生,仿佛诏告了一个时代的完结。中国人的发明的马镫帮助欧洲建立起封建制度,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又帮助欧洲摧毁黑暗的统治……当八旗锐骑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下一排排倒下,当曾经大败俄罗斯哥萨克骑兵的波兰骑兵在德国人的坦克面前血肉横飞,当祁连山脚下最后的骑兵连被撤裁,当老兵们封起铮亮的雪枫刀……结束了,骑兵的时代;那曾经辉煌与荣耀的马镫,默默的耷在老马的鞍旁,锈迹潸然……
从汉代以后,各朝都有重骑兵,只不过在军中所占比例不同。当然,如果按史书上把重骑兵定义为人马都披甲,那倒是数量有限,但仅就骑兵本身的护甲来看,超过10公斤的好像并不少,这已经可以称为重骑兵了,只是在盔甲上没有发展出整体式防护装备(除了明光铠)。秦朝时,骑兵所占比例很少(1:100)常常担任突击、迂回、断粮、追击等任务,同时为加强主力部队的的机动性,也改良了战车,减轻了其重量将车骑编组在一起,使“轻车锐骑”配合战斗。骑兵部队从属于作为全军主力的战车部队,保护战车部队的侧翼。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中,骑兵在战争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并在部队中普遍设置了专门统率骑兵的各级指挥官。刘邦就专设一只精锐骑兵部队——郎中骑兵。但战车仍占有一定地位,虽然其作用日益缩减,当时还是把战车列于百兵之首。汉初的骑兵已经自成方阵,具有独立的战斗力,但在着装方面与步兵区别不大,大多还是足踏麻鞋(没有马靴),也未有马鞍(只有厚垫)和马镫,只有一部分骑兵披甲(占8%)。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汉匈之间发生好几次重大战役,每场动员骑兵都常近二十万骑。当时的战车已经只用于保障营地安全或后勤运输,而骑兵已成为部队的主力,并装备了相应的骑兵装备,高鞍的产生能更好的发挥骑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于奴隶社会时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装备,同时由于步兵的负荷重量问题,为执行不同的任务需组建相应的步兵作战单位,装备的兵器也要求多样化。由于军队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种,同一兵种还有装备不同的作战单位,指挥人员要在战斗中根据敌军的长短处及地形的变化来部署不同兵种的部队,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长短结合,相互支持,借以发挥兵器的最大威力。汉代已经相当注意阵型的使用,当时流行“八阵”,《文选》注里讲为:方阵、圆阵、牡阵(还有个与牡相对应的不会读)、冲阵、轮阵、浮沮阵和雁行阵。(121BC)李广的四千骑兵与匈奴的四万骑兵遭遇,就使圆阵用弓弩抵抗了两天,支持到救兵到来。李陵以步对骑的战斗中,所列阵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也是种防御阵型。而进攻阵型,则常是步兵居中,骑兵两翼,便于包抄。汉代的武器生产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汉朝为保证军队有充足的武器供应,一方面设置管理武器制造业的专职官员,太仆属下的“考工令”,专门负责兵器生产。另一方面设立规模很大的“武库”。有考工令负责督造的各种武器,都送到武库来储藏,并从这里分配到有关单位。(武库每座库房长100~200米,墙厚达4~8米,兵器分类存放)武帝开始,冶铁业归政府经营,在全国各地设立四十几处铁官,不但推广了铁器的使用,也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西汉达到“百炼刚”水平。汉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装备部队的兵器,远射主要是弩和弓,格斗有戟、矛、刀、剑,防具是铠甲和盾牌。还有种叫钩攘(为金属旁的)。弓箭,骑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汉军中普遍装备的是复合弓。另外,汉代的远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还要广泛,有手张弩(擘张)和脚踏弩(蹶张)之分,骑兵只能使用手张弩。和强弩被视为汉军最精良装备的还有长戟,汉代最主要的格斗长柄兵器,骑步都离不开它。而与长戟同样重要的,还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经是钢铁制品了。短柄兵器是刀和剑,出土的钢剑中有的可长达124CM,刀是汉代开始兴起的,战国时期还未出现,汉初时铁剑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现后,就逐渐的把剑排挤出去了,成为广泛使用的兵器。汉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铠甲和盾牌。盾牌有木制、皮制和铁制,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大约相当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攘,可攻可守。汉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铁铠,它逐渐完善并排挤了传统的皮甲,由甲片镶嵌而成,而当时所使用的铠甲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长条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宽4。4CM),也称甲札,其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短;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小得多,形状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宽2。7~3。4CM,重10克),一般下缘较为平直,上缘两角成圆弧状;第三类,体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宽不到2。5CM,这种甲片的另一种样子是作成槐叶或柳叶形状。用上面三种甲片可编成两类铠甲,就是由大型长条甲札编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编成的鱼鳞甲,另外札甲中又有无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时,正是以部曲私兵为军队核心的时代,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氏族门阀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结合在一起,豪强世族拥有大量私人武装。那些部曲既是依附农民,又是豪强世族的私人武装。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从东汉末年开始恶性发展,到魏晋以后日益加剧,也就影响了当时封建军队的组成等方面,当时带兵的将领都出身豪门世族还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还往往拥有大量的铠甲和兵器,这些装备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们统率的军队的核心。这样一来,自然引起军队的组成、指挥和兵器装备的一系列变化。早期的私人部曲还不一定是骑兵,更不一定是重装骑兵,私人部曲以甲骑具装的面貌出现,与五胡乱华时的那些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关。这些民族,进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经济,拥有优良的马匹,军队又都是骑兵,同时往往还保留着氏族军事组织的形式。进入中原以后,就与豪强世族联合起来,自然门阀部曲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制度也就结合起来,自然又促使军队的核心发生变化,终于出现了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重装骑兵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可分为四类:一是完整的马具,二是马甲——具装,三是骑兵铠甲,四是战斗兵器。当时的马具中,马鞍在东汉是制作就相当精致了,西晋时又有了马镫(不过西晋时马镫似乎只是用来踩蹬上马的,骑马时并不用),这样,控制马匹就相当容易了。而具装呢,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骑兵铠甲是西汉时那种无肩札甲发展过来的“两当甲”(腋下不连接,所谓“一当胸”“一当背”,在肩上用带扣联),到南北朝时,又常常加上护肩的“披膊”,与两当甲同时的还有另种较名贵的铠甲,那就是“明光甲”(这种甲的特点就是胸背处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最后是兵器,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使用的兵器,远射的还是弓和弩,格斗的是戟,销(边旁是矛)和大刀,骑兵们使用擘张弩,不过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斗武器,戟逐渐被销所代替,再后来则是刀销并用,注重劈砍了。尽管甲骑具装是当时军队的核心,但从数量上还是远少于一般步兵明代骑兵所配火器,多为三眼铳或五眼铳,我以为其战法近似欧洲龙骑兵,即乘马机动,静止射击,因为火门枪无法在颠簸的马背上点放。当然,不排除经过长期训练后,骑兵能在跑动的马背上开火,但那样的话,训练成本就很高了。
再看一下中国的骑兵发展史你就会更加明白了。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长处在于强大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那时的战争比的是阵法,比如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虽然商军十倍于周军,但商军中的奴隶们临阵倒戈导致商军阵型大乱遂一败涂地。那时的战争沉闷的很,军队每行十数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队,节奏非常缓慢。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漫话就从战国时代说起。骑兵的幼年时代——战国时代:(含秦代)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列背水阵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使得战场情形立即逆转。影片《西楚霸王》中项羽刘邦征战天下的战场镜头中万马奔腾的骑兵冲锋还是站了绝大篇幅的。光荣公司的老游戏《项刘记》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战争面貌。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不过中国影视作品对于历史一向是随意惯了,撇开重大历史真相的“戏说”演绎不论,但是不管任何历史时期的骑兵都是千篇一律的马鞍马鞯马镫齐备就足够让人笑掉大牙了(有那样的废物编剧才有那样的垃圾剧)。没有马镫的骑兵根本无法控制马匹做精细的动作,那些手持利剑长矛的骑兵如果真出现在秦末战场上的话,我们只能推测他们定是在进行时间旅行了。骑兵的青春岁月——两汉时代: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时期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千古佳话。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齐天大圣当过的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了)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当汉代的骑兵技术和马匹数量达到匈奴水平之时,匈奴的末日便来到了。当汉军普遍装备铁甲和钢刀的时候,匈奴由于不产铁,他们的箭头都是牛马骨或者是鱼骨削制而成的,国力的悬殊对比造成了匈奴势力退出亚洲的局面(到南北朝时匈奴在亚洲才彻底消亡)。
骑兵的成人典礼——三国,晋,南北朝时代: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三国历史自不必谈,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间流传的五胡乱中华),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我国的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马镫在西晋出现,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减少疲劳)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重装铠甲。重骑兵防护力强大无比,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的骑兵远程武器还是弓箭(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这一时代从三国为开端,持续了数百年的战乱,而出了三国题材大热以外,国内外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游戏、影视甚至是文学作品都极少,我印象中好像只有田中方树的《奔流》描写了南朝大将陈庆之的传奇事迹。也许是这种这真正的乱世令人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笔吧?骑兵的黄金岁月——隋、唐、五代和宋、金、蒙古时代:在隋唐和五代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在这一时代骑步并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较大的重视。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特别是唐初)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唐代的骑兵最为强大,盛唐时期的大唐骑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骑兵作正面对抗,而且胜率极高。这和唐代盛行的击剑游侠风气密不可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多么的灿烂辉煌!真想梦回唐朝啊……总体来说,隋唐和五代时期的骑兵装备战术发展并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时代那样注重于重甲骑兵,军中虽仍有甲骑,但是基本上以轻装骑兵为主。主要发挥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优势,正面攻防更多依懒于步兵。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之后的宋、金时期,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雄起,成为汉族王朝的威胁,这些少数民族军队的精锐主要为骑兵,骑兵的发展也再度转入高潮。首先说宋,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武功极为不盛的一个朝代,因为在后唐,五代时期崛起的少数民族占据了西北的产马地区(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无论是通过在边地买马、换马(用物资)或设置监牧等方法,始终都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从来都没一支强大的骑兵。到了南宋时更糟,连殿前司(即皇帝禁军)的骑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没马可用。宋代作战讲究阵法,基本上都是把骑兵布置在大规模的步兵阵周围做策应或掩护侧翼。如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就是把主力步兵结合战车,在中间布成密集阵势,骑兵布置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承担防御敌军骑兵的任务。宋的战法与欧洲早期的骑兵运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阵为主力,用骑兵来巩固两翼。事实上这种阵式,骑兵成了步兵的辅助力量,用于克敌致胜的是核心的步兵阵。说到底这也是缺乏马匹的无奈之举。在北方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较强大的武力。军队中以骑兵为主力作战。辽金的军队都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数匹战马,(辽军一名正军有马三匹)机动力很强,如辽宋的幽州之战中,辽军就凭借当地平坦的地形和骑兵的机动力,先后将宋将曹彬,潘美各个击败。金兵也长于骑兵善于野战,史称“金之初起天下之强莫过于此”,金国有著名的拐子马,在作战时步军为正兵,以拐子马作两翼突击,在平原上对宋军作战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一时代的骑兵,以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为主,他们作战的主要武器为弓箭、马刀、也装备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国人似乎喜欢这种武器,当时有民谣:它有金兀术,我有岳元帅;它有拐子马,我有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当时的骑兵,开始偏向轻装,着少量甲,获得更大机动力,但是各国均还有重甲部队,如西夏的骑兵“平夏铁鹞子”(它的步兵叫“横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马披重甲”战斗力强著称。
斡难河边兴起的蒙古民族将骑兵技战术发展到冷兵器时代的巅峰阶段。在这一时代,蒙古骑兵在敌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人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广大领地。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刺子模(阿富汗),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如果不是蒙古大汗这时死了,整个欧洲都会臣服在蒙古的铁蹄之下(当时世界人口是4亿,而成吉思汗的远征居然屠杀了1亿人,这个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蒙古军队前期基本是骑兵,后期其野战力量也是骑兵。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百公里。在征服波兰的战役中蒙古人甚至进行了超过200公里的战略迂回,对于欧洲人而言是梦幻般的机动能力。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甚至一边后退一边回头射击)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战前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套马用的,在战场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象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力。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马,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好、体型高大,但蒙古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哺育期可产奶三至四百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另一个食物来源是掠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长在苦寒之地,对于恶劣气候的忍耐力极强,物质条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农耕民族人民无法比拟的战斗力。从隋唐到蒙古时代,中国的骑兵发展到了最高点。尤其是蒙古人不仅进行了骑兵战术的革命,连蒙古马也取代了中国土产的马。但是诸行无常,胜者必衰,从宋开始正式将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这就为骑兵的衰败揭开了序幕。光荣的《苍狼与白鹿》系列所描述的席卷欧亚的蒙古铁骑和帝国时代中的蒙古骑射手都不算是描绘出了蒙古铁骑的真谛。真正追风驰电的骑士们以大地为家,金戈铁马、纵横四海,令人无限的神往……曲终人散——明、清及以后的时代: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很少有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存在,就不再多说了。明代的骑兵主要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信长的野望》中的骑铁?)名将戚继光设立了车营就是一种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方式。明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也对这种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还发展出了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枪)轰击(火力准备)继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欧洲直到拿破仑时代才发展出相类似的战法。到了清朝,清朝自以为以弓马开国,其开国时的女真,蒙古骑兵就是传统上的骑兵,没有什么发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国最终落到了被列强任意欺负的下场。当时已是火器的时代,骑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基本上丧失了在军中的地位,逐步退出军事舞台。只到其后继者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一种历史,只在某些庆典礼仪场合使用。纵观中国骑兵的发展史,从骑兵的诞生之日起就领先于全球。骑兵战术及其武器装备的发展直至没落正印证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脚步。明能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击败骑兵为主的元朝,正说明了中国火器研究和应用的伟大成就。有明一代,其军队中火器的配置不仅超过日本,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欧洲国家。北京的御林军中神机营(火枪手部队)人数是骑兵的数倍,连被称为“流寇”的李自成大军也装备着大量的火炮和火枪。可惜的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压迫使得资本主义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晚清直至民国时代中国沦落为愚昧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上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就本文而论,我在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居然只能以日本的游戏和美国的游戏为例,不免令我掩卷叹息……玩家们在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于电子的战场上时,有谁会在酣畅淋漓之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呢?作者:八翼天使
资料贴,方便大家理解骑兵和马镫的发展历史,和影视作品中不同,秦代时的骑兵是没有马镫的,那时的中原骑兵大多以轻骑为主,多是弓骑和斥候为主。八翼天使的文章非常好,转载给大家,就不在占用正文内容了。作者:八翼天使马镫:骑士时代的开端历史上公认的最早的骑兵出现在3000年前的亚述王国。公元前216年,西方的伟大军事天才汉尼拔带着他的4万名雇佣军,其中骑兵1。4万人,与罗马的8万名士兵在坎尼一场激战,结果汉尼拔以6000人的代价换取了7。5万罗马人的生命。从此,骑兵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开始慢慢崛起。早期,欧洲没有马镫。骑兵为了不从高速奔跑的马背上掉下来,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腿牢牢地夹紧马腹,并且抓住粗硬的缰绳维持平衡。毫无疑问,这样的姿势是不可能冲刺杀敌的。到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横扫中亚大地时,他的将士们的双腿还是在马腹的两边空荡荡地悬垂着,没有任何支撑。后来,马镫由中国传入了欧洲。这个看似不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欧洲的命运。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说:“只有极少数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对历史却产生如此催化剂的作用。”英国博士李约瑟把马镫对欧洲历史的神奇作用用一句话揭示出来:“就像火药在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阶段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马镫的使用为骑手们在马上找到了一个支点,使得骑兵更具备冲击力和近身肉搏能力。欧洲人踩着中国的马镫进入了骑士时代。那么,骑兵在中国又是怎样登上历史舞台的呢?马在我国被驯养,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早期马多被用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车混合为主,动辄都是几十万,而骑兵最多不过五六千骑。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作中国骑兵的起源,但我认为,首先使用骑兵的国人(西周意义上的“国人”,不包括戎夷蛮越等胡族),是秦人。周室东迁后,世代为周天子放马的半游牧的秦人以骑对骑,与西北胡族展开血战,恢复国人在渭水流域的统治,秦军骑兵也是中国骑兵的起源。然而,当时的秦军骑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骑兵,他们只是依附于步兵和车兵的辅助兵种——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仍是一个没有马镫的年代……胡服骑射为赵国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改变了军队装备和作战方式,让骑兵成为了与步兵车兵相提并论的独立兵种。这是军事史上一项伟大的变革。此后,各诸侯国都开始发展骑兵。然而,在当时,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没有马镫,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了许多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马具齐备,但就是没有发现马镫。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马镫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准确的时间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所以在战国,虽然大规模野战、歼灭战和攻城战屡见不鲜,但骑兵的运用仍停留于侦察、骚扰、掠阵、掩护上,著名的秦军大阵,也是以步兵和弩手为主力,骑兵也没有完全取代战车成为野战的主要机动力量。战国是铁器的萌芽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战国军队仍处于青铜时代,铁器在当时十分昂贵稀少,只有在农具上才能使用。人们高呼是铁器促成了中国的首次大一统,可在我看来,战国和秦朝,恰恰是人们将青铜的效能发挥到及至的时代。秦,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另类、最黑色的朝代,宛如它的缔造者,内蕴深厚却又锋利易折的青铜一样,好似一颗流星,光芒而又短暂的划过历史的天空……我佩服项羽,这个被后世脸谱化了的军事家,在彭城,用三万骑兵,屠杀了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骑兵独立作战、并创造辉煌战绩的第一笔!彭城之战,是骑兵机动性(从临淄奔袭彭城)、隐蔽性(从联军侧翼迂回背后一整个大圈子而未被发现)、扩张性(三万骑兵拉开扇面兜住了整整五十六万人)的完美展现——从此,骑兵一跃成为冷兵器第一军!
正因为有了彭城惨白、也正因为看到骑兵的强大战力,刘邦立即派萧何在关中在投诚的秦军骑兵基础上组建汉军骑兵,这便是后世令人闻风丧胆的汉军骑兵的先祖。青铜的秦,瞬间崩亡;铁质的汉,如风登场。大汉无疑是最令国人热血沸腾、怅然神往的年代——“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如果说秦军是用顶级的青铜装备和法令武装起来的战争机器,那么西汉的大军就是用战马的咆哮和民族的热血激发起来的膘悍之师!在马镫刚刚由上马的踏脚演化成单边蹬的年代,我们的骑士只用一条腿,便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谱写了一曲热血战歌、杀出了一个民族张扬与爆发的脊梁!你能想象,李广、卫青、霍去病、马援、吕布,他们都是右脚悬空在马背上作战的吗?我不得不佩服匈奴人,在那片广袤的大草原上,他们只用双腿夹马,就威胁了中原几百年!双边镫的现世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这是我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发掘了东晋琅琊王氏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或稍后。这件陶马的双镫是已知双马镫的较早实例。1965年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纪初迁至辽西的汉族统治者冯氏在前燕、后燕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王冯跋的弟弟。这是一座时代明确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由此可见,双边蹬是在两晋时期在中国的贵族和军队中普及的。我们可以用骑自行车来联想一下骑马的情形:单脚蹬板上车时,身体的重心偏向一侧,双手和腰腹的力量主要用来维持另一侧的平衡;可当双脚踏板行车时,身体就能自然的直立、甚至能够双放手做出一些动作。骑马也是这个原理,当骑手的双脚能够“站立”在马镫上时,就能腾出双手、解放腰腹的力量,使选择兵器和做动作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赛马场上骑手冲刺时都是起身站在蹬上、臀部离鞍、身体前倾做动作——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马鞍两边都有马镫;换言之,在没有马镫时代,骑手只能用双腿横向施力来抵消重力,这就很难让臀部离鞍;臀部不离鞍,等于整个骑手的重量都压在马背上,试问战马又如何发力冲刺?所以双边蹬的发明和普及,对骑兵的大规模运用和战术进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双边蹬再晚百年面世,五胡的骑兵能够如此肆虐么?当然,历史有其固有的规律,不是一件器物就能改变的;然而历史偏偏又有如此多的巧合,在一副小小的马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马镫发明后,很快就由中国传到朝鲜,在公元五世纪的朝鲜古墓中已有了马镫的绘画。至于流传到西方的马镫,是首先由中国传到土耳其,然后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才传播到欧洲大陆。不过在我看来,欧洲的,只能说是“骑士”,而非“骑兵”。骑士与其说是一个兵种,不如说是一个阶级、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等级,在“士”和“兵”上很明显的被区分开来。真正把骑兵的威力发挥到及至的,是蒙古人。欧洲人把蒙古骑兵称作“黄祸”,不单因为他们的黄皮肤,更因为蒙古骑兵就像黄色的沙暴般席卷而来,湮没一切……关于蒙古骑兵的战术和生存术,这儿不再赘述;我要说的是,当蒙古人咆哮着直起身躯、翘起臀部、弯弓挥刀的那一刻,骑兵,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正如游戏里设置的:骑兵克步兵,步兵克弓手,弓手克骑兵——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火器的诞生,仿佛诏告了一个时代的完结。中国人的发明的马镫帮助欧洲建立起封建制度,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又帮助欧洲摧毁黑暗的统治……当八旗锐骑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下一排排倒下,当曾经大败俄罗斯哥萨克骑兵的波兰骑兵在德国人的坦克面前血肉横飞,当祁连山脚下最后的骑兵连被撤裁,当老兵们封起铮亮的雪枫刀……结束了,骑兵的时代;那曾经辉煌与荣耀的马镫,默默的耷在老马的鞍旁,锈迹潸然……
从汉代以后,各朝都有重骑兵,只不过在军中所占比例不同。当然,如果按史书上把重骑兵定义为人马都披甲,那倒是数量有限,但仅就骑兵本身的护甲来看,超过10公斤的好像并不少,这已经可以称为重骑兵了,只是在盔甲上没有发展出整体式防护装备(除了明光铠)。秦朝时,骑兵所占比例很少(1:100)常常担任突击、迂回、断粮、追击等任务,同时为加强主力部队的的机动性,也改良了战车,减轻了其重量将车骑编组在一起,使“轻车锐骑”配合战斗。骑兵部队从属于作为全军主力的战车部队,保护战车部队的侧翼。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中,骑兵在战争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并在部队中普遍设置了专门统率骑兵的各级指挥官。刘邦就专设一只精锐骑兵部队——郎中骑兵。但战车仍占有一定地位,虽然其作用日益缩减,当时还是把战车列于百兵之首。汉初的骑兵已经自成方阵,具有独立的战斗力,但在着装方面与步兵区别不大,大多还是足踏麻鞋(没有马靴),也未有马鞍(只有厚垫)和马镫,只有一部分骑兵披甲(占8%)。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汉匈之间发生好几次重大战役,每场动员骑兵都常近二十万骑。当时的战车已经只用于保障营地安全或后勤运输,而骑兵已成为部队的主力,并装备了相应的骑兵装备,高鞍的产生能更好的发挥骑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于奴隶社会时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装备,同时由于步兵的负荷重量问题,为执行不同的任务需组建相应的步兵作战单位,装备的兵器也要求多样化。由于军队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种,同一兵种还有装备不同的作战单位,指挥人员要在战斗中根据敌军的长短处及地形的变化来部署不同兵种的部队,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长短结合,相互支持,借以发挥兵器的最大威力。汉代已经相当注意阵型的使用,当时流行“八阵”,《文选》注里讲为:方阵、圆阵、牡阵(还有个与牡相对应的不会读)、冲阵、轮阵、浮沮阵和雁行阵。(121BC)李广的四千骑兵与匈奴的四万骑兵遭遇,就使圆阵用弓弩抵抗了两天,支持到救兵到来。李陵以步对骑的战斗中,所列阵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也是种防御阵型。而进攻阵型,则常是步兵居中,骑兵两翼,便于包抄。汉代的武器生产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汉朝为保证军队有充足的武器供应,一方面设置管理武器制造业的专职官员,太仆属下的“考工令”,专门负责兵器生产。另一方面设立规模很大的“武库”。有考工令负责督造的各种武器,都送到武库来储藏,并从这里分配到有关单位。(武库每座库房长100~200米,墙厚达4~8米,兵器分类存放)武帝开始,冶铁业归政府经营,在全国各地设立四十几处铁官,不但推广了铁器的使用,也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西汉达到“百炼刚”水平。汉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装备部队的兵器,远射主要是弩和弓,格斗有戟、矛、刀、剑,防具是铠甲和盾牌。还有种叫钩攘(为金属旁的)。弓箭,骑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汉军中普遍装备的是复合弓。另外,汉代的远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还要广泛,有手张弩(擘张)和脚踏弩(蹶张)之分,骑兵只能使用手张弩。和强弩被视为汉军最精良装备的还有长戟,汉代最主要的格斗长柄兵器,骑步都离不开它。而与长戟同样重要的,还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经是钢铁制品了。短柄兵器是刀和剑,出土的钢剑中有的可长达124CM,刀是汉代开始兴起的,战国时期还未出现,汉初时铁剑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现后,就逐渐的把剑排挤出去了,成为广泛使用的兵器。汉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铠甲和盾牌。盾牌有木制、皮制和铁制,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大约相当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攘,可攻可守。汉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铁铠,它逐渐完善并排挤了传统的皮甲,由甲片镶嵌而成,而当时所使用的铠甲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长条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宽4。4CM),也称甲札,其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短;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小得多,形状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宽2。7~3。4CM,重10克),一般下缘较为平直,上缘两角成圆弧状;第三类,体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宽不到2。5CM,这种甲片的另一种样子是作成槐叶或柳叶形状。用上面三种甲片可编成两类铠甲,就是由大型长条甲札编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编成的鱼鳞甲,另外札甲中又有无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时,正是以部曲私兵为军队核心的时代,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氏族门阀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结合在一起,豪强世族拥有大量私人武装。那些部曲既是依附农民,又是豪强世族的私人武装。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从东汉末年开始恶性发展,到魏晋以后日益加剧,也就影响了当时封建军队的组成等方面,当时带兵的将领都出身豪门世族还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还往往拥有大量的铠甲和兵器,这些装备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们统率的军队的核心。这样一来,自然引起军队的组成、指挥和兵器装备的一系列变化。早期的私人部曲还不一定是骑兵,更不一定是重装骑兵,私人部曲以甲骑具装的面貌出现,与五胡乱华时的那些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关。这些民族,进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经济,拥有优良的马匹,军队又都是骑兵,同时往往还保留着氏族军事组织的形式。进入中原以后,就与豪强世族联合起来,自然门阀部曲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制度也就结合起来,自然又促使军队的核心发生变化,终于出现了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重装骑兵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可分为四类:一是完整的马具,二是马甲——具装,三是骑兵铠甲,四是战斗兵器。当时的马具中,马鞍在东汉是制作就相当精致了,西晋时又有了马镫(不过西晋时马镫似乎只是用来踩蹬上马的,骑马时并不用),这样,控制马匹就相当容易了。而具装呢,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骑兵铠甲是西汉时那种无肩札甲发展过来的“两当甲”(腋下不连接,所谓“一当胸”“一当背”,在肩上用带扣联),到南北朝时,又常常加上护肩的“披膊”,与两当甲同时的还有另种较名贵的铠甲,那就是“明光甲”(这种甲的特点就是胸背处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最后是兵器,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使用的兵器,远射的还是弓和弩,格斗的是戟,销(边旁是矛)和大刀,骑兵们使用擘张弩,不过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斗武器,戟逐渐被销所代替,再后来则是刀销并用,注重劈砍了。尽管甲骑具装是当时军队的核心,但从数量上还是远少于一般步兵明代骑兵所配火器,多为三眼铳或五眼铳,我以为其战法近似欧洲龙骑兵,即乘马机动,静止射击,因为火门枪无法在颠簸的马背上点放。当然,不排除经过长期训练后,骑兵能在跑动的马背上开火,但那样的话,训练成本就很高了。
再看一下中国的骑兵发展史你就会更加明白了。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长处在于强大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那时的战争比的是阵法,比如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虽然商军十倍于周军,但商军中的奴隶们临阵倒戈导致商军阵型大乱遂一败涂地。那时的战争沉闷的很,军队每行十数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队,节奏非常缓慢。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漫话就从战国时代说起。骑兵的幼年时代——战国时代:(含秦代)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列背水阵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使得战场情形立即逆转。影片《西楚霸王》中项羽刘邦征战天下的战场镜头中万马奔腾的骑兵冲锋还是站了绝大篇幅的。光荣公司的老游戏《项刘记》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战争面貌。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不过中国影视作品对于历史一向是随意惯了,撇开重大历史真相的“戏说”演绎不论,但是不管任何历史时期的骑兵都是千篇一律的马鞍马鞯马镫齐备就足够让人笑掉大牙了(有那样的废物编剧才有那样的垃圾剧)。没有马镫的骑兵根本无法控制马匹做精细的动作,那些手持利剑长矛的骑兵如果真出现在秦末战场上的话,我们只能推测他们定是在进行时间旅行了。骑兵的青春岁月——两汉时代: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时期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千古佳话。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齐天大圣当过的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了)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当汉代的骑兵技术和马匹数量达到匈奴水平之时,匈奴的末日便来到了。当汉军普遍装备铁甲和钢刀的时候,匈奴由于不产铁,他们的箭头都是牛马骨或者是鱼骨削制而成的,国力的悬殊对比造成了匈奴势力退出亚洲的局面(到南北朝时匈奴在亚洲才彻底消亡)。
骑兵的成人典礼——三国,晋,南北朝时代: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三国历史自不必谈,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间流传的五胡乱中华),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我国的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马镫在西晋出现,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减少疲劳)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重装铠甲。重骑兵防护力强大无比,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的骑兵远程武器还是弓箭(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这一时代从三国为开端,持续了数百年的战乱,而出了三国题材大热以外,国内外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游戏、影视甚至是文学作品都极少,我印象中好像只有田中方树的《奔流》描写了南朝大将陈庆之的传奇事迹。也许是这种这真正的乱世令人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笔吧?骑兵的黄金岁月——隋、唐、五代和宋、金、蒙古时代:在隋唐和五代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在这一时代骑步并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较大的重视。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特别是唐初)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唐代的骑兵最为强大,盛唐时期的大唐骑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骑兵作正面对抗,而且胜率极高。这和唐代盛行的击剑游侠风气密不可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多么的灿烂辉煌!真想梦回唐朝啊……总体来说,隋唐和五代时期的骑兵装备战术发展并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时代那样注重于重甲骑兵,军中虽仍有甲骑,但是基本上以轻装骑兵为主。主要发挥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优势,正面攻防更多依懒于步兵。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之后的宋、金时期,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雄起,成为汉族王朝的威胁,这些少数民族军队的精锐主要为骑兵,骑兵的发展也再度转入高潮。首先说宋,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武功极为不盛的一个朝代,因为在后唐,五代时期崛起的少数民族占据了西北的产马地区(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无论是通过在边地买马、换马(用物资)或设置监牧等方法,始终都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从来都没一支强大的骑兵。到了南宋时更糟,连殿前司(即皇帝禁军)的骑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没马可用。宋代作战讲究阵法,基本上都是把骑兵布置在大规模的步兵阵周围做策应或掩护侧翼。如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就是把主力步兵结合战车,在中间布成密集阵势,骑兵布置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承担防御敌军骑兵的任务。宋的战法与欧洲早期的骑兵运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阵为主力,用骑兵来巩固两翼。事实上这种阵式,骑兵成了步兵的辅助力量,用于克敌致胜的是核心的步兵阵。说到底这也是缺乏马匹的无奈之举。在北方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较强大的武力。军队中以骑兵为主力作战。辽金的军队都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数匹战马,(辽军一名正军有马三匹)机动力很强,如辽宋的幽州之战中,辽军就凭借当地平坦的地形和骑兵的机动力,先后将宋将曹彬,潘美各个击败。金兵也长于骑兵善于野战,史称“金之初起天下之强莫过于此”,金国有著名的拐子马,在作战时步军为正兵,以拐子马作两翼突击,在平原上对宋军作战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一时代的骑兵,以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为主,他们作战的主要武器为弓箭、马刀、也装备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国人似乎喜欢这种武器,当时有民谣:它有金兀术,我有岳元帅;它有拐子马,我有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当时的骑兵,开始偏向轻装,着少量甲,获得更大机动力,但是各国均还有重甲部队,如西夏的骑兵“平夏铁鹞子”(它的步兵叫“横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马披重甲”战斗力强著称。
斡难河边兴起的蒙古民族将骑兵技战术发展到冷兵器时代的巅峰阶段。在这一时代,蒙古骑兵在敌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人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广大领地。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刺子模(阿富汗),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如果不是蒙古大汗这时死了,整个欧洲都会臣服在蒙古的铁蹄之下(当时世界人口是4亿,而成吉思汗的远征居然屠杀了1亿人,这个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蒙古军队前期基本是骑兵,后期其野战力量也是骑兵。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百公里。在征服波兰的战役中蒙古人甚至进行了超过200公里的战略迂回,对于欧洲人而言是梦幻般的机动能力。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甚至一边后退一边回头射击)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战前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套马用的,在战场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象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力。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马,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好、体型高大,但蒙古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哺育期可产奶三至四百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另一个食物来源是掠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长在苦寒之地,对于恶劣气候的忍耐力极强,物质条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农耕民族人民无法比拟的战斗力。从隋唐到蒙古时代,中国的骑兵发展到了最高点。尤其是蒙古人不仅进行了骑兵战术的革命,连蒙古马也取代了中国土产的马。但是诸行无常,胜者必衰,从宋开始正式将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这就为骑兵的衰败揭开了序幕。光荣的《苍狼与白鹿》系列所描述的席卷欧亚的蒙古铁骑和帝国时代中的蒙古骑射手都不算是描绘出了蒙古铁骑的真谛。真正追风驰电的骑士们以大地为家,金戈铁马、纵横四海,令人无限的神往……曲终人散——明、清及以后的时代: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很少有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存在,就不再多说了。明代的骑兵主要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信长的野望》中的骑铁?)名将戚继光设立了车营就是一种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方式。明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也对这种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还发展出了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枪)轰击(火力准备)继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欧洲直到拿破仑时代才发展出相类似的战法。到了清朝,清朝自以为以弓马开国,其开国时的女真,蒙古骑兵就是传统上的骑兵,没有什么发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国最终落到了被列强任意欺负的下场。当时已是火器的时代,骑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基本上丧失了在军中的地位,逐步退出军事舞台。只到其后继者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一种历史,只在某些庆典礼仪场合使用。纵观中国骑兵的发展史,从骑兵的诞生之日起就领先于全球。骑兵战术及其武器装备的发展直至没落正印证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脚步。明能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击败骑兵为主的元朝,正说明了中国火器研究和应用的伟大成就。有明一代,其军队中火器的配置不仅超过日本,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欧洲国家。北京的御林军中神机营(火枪手部队)人数是骑兵的数倍,连被称为“流寇”的李自成大军也装备着大量的火炮和火枪。可惜的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压迫使得资本主义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晚清直至民国时代中国沦落为愚昧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上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就本文而论,我在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居然只能以日本的游戏和美国的游戏为例,不免令我掩卷叹息……玩家们在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于电子的战场上时,有谁会在酣畅淋漓之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呢?作者:八翼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