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子腾没女儿,他兄弟的女儿……看看王熙凤的言行做派,也知道她不适合入宫。王熙凤的手段见识足以在荣府立足,但进宫却未必能落个善终。
林海心说他要是王子腾也只会选元春当他的~后~宫“代言人”。
不得不说,宁荣两府至少两代教子无方,出挑的孩子纯靠自悟,比如早亡的贾珠,再比如元春和探春姐妹。
林海也真是猜得够准:留心黛玉的婚事,还真是王夫人的主意,但阻止王夫人乱点鸳鸯谱的正是元春。
目前为止,元春对林家也的确没有半点坏心。原因很简单,她需要姑父林海的援手。
话说元春封妃后,贾母王夫人等一干身带诰命的女眷都得以入宫拜见。元春地位足够,王夫人自能定期入宫见女儿,跟女儿好好说说话。
王子腾跟三皇子走得很近,元春在宫中也与她舅舅保持一致:与三四两位皇子的生母德妃交情不浅。
在她封妃之前,宫务由德妃淑妃与贤妃三位共管。
而元春封妃之后圣上也没有让三妃交出大权的意思,元春立时就明白自己在圣上心中是何等地位。
体面可以有,但权利至少现在不用想。
她能有今时今日,舅舅王子腾无疑推了一把,但元春不想把自己以及自家的前程全都放在舅舅身上。
因为她能看得出舅舅是个什么样的人。
元春原本见识和手段就颇为不凡,在宫中历练这些年更是大有长进:十几年都没能升迁的亲生父亲仕途已经到头了。父亲将来能传递一下宫内宫外的消息,要事大事都是不能指望的。
离了荣府,元春能彻底知道自己家的名声如何:无论是父辈还是平辈,别说帮把手,只要没拖后腿就烧高香了!
宁荣两府的希望其实就落在两个人身上:尚未定型的宝玉以及哥哥贾珠留下的儿子兰哥儿。既然娘家暂时没法指望,她又不能只仰仗舅舅,那么说什么都得跟姑父交好。
偏偏姑父把表妹黛玉接回家去,就对荣府有了看法——元春自有得到消息的门路。
元春很清楚自己亲娘是个什么人,也知道母亲跟去了的姑妈有心结,更知道她母亲一点也不想讨好姑父一家。
但是元春不会允许母亲在大事上任性,尤其是涉及自家前程的大事,“姑父的婚事,咱们家的礼可备齐了?姑父已是三品侍郎,又要迎娶贤妃之妹,母亲须得上心。”
王夫人万没想到女儿会忽然发作,只得应是:她给林海再婚准备的礼物只能说是寻常。本来还想辩解说作为原配娘家也不好太上赶着,她一瞄女儿的脸色,立即改口,“娘娘放心,回去就打发人再重新收拾一套贺礼。”
元春点点头,又问,“听说母亲还想为表妹做媒?”口中表妹自然指的是黛玉,此时黛玉和宝钗同为表妹,但分量差得太多,“还是舅妈那边的子侄?”
舅舅王子腾年少时,王家正青黄不接,因此舅母的出身比较一般,舅母的父亲也是大半辈子都是府丞。舅母的子侄家世也就可想而知了。
姑父林海若是进京后未升迁,这婚事还有得谈,现在嘛……元春能猜出她母亲的心思:趁着黛玉继母尚未嫁过来,最好能操控黛玉婚事为自家谋点福利。
其实母亲自来胆子就不大,府里传了点风言风语,当时她没阻拦。
等这话传到姑父耳朵里姑父也就没了好脸色,虽然母亲知道之后立时就收敛了,但现在依旧谋划黛玉婚事,完全是觉得有了贵妃女儿,自然有足够底气说话——姑父的婚事还不是因为贤妃才定了下来?!
元春也希望自己想多了,但她试着套了点话之后发觉她亲娘还真就这么想!真觉得有她这个贵妃,姑父就得给面子。
元春气极反笑,“母亲比我面子更大,表妹的婚事也能做主。”果然是火大,连措辞都一点不斟酌。
王夫人语塞,呆愣地望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心里翻江倒海的……都是委屈。
母女俩说话,凤藻宫的这东次间里除了母女两个,也就剩个抱琴守着。
自家出来的丫头,自然信得过,再看女儿气得双颊绯红,王夫人说什么也得为自己辩上几句,“那都是你舅母的主意!到这份儿上,由得我说声不好?你姑父如今跟那位娘娘走得近,娶了继室之后更是难说,若是靠着你表妹的亲事继续跟你姑父往来,也算得上亲上加亲。”
说完,又把她相中的那个孩子的条件跟元春一说:除了家世略差,但个人条件跟黛玉还是勉强搭得上的。不过十五岁,已经考中秀才。
王夫人和她娘家嫂子也不敢胡乱给黛玉做媒:不说林海,贾母那关就过不了。
在老太太看来,儿媳妇的娘家哥哥,自己的女婿,哪个更可靠还用问吗?
这也是人之常情,王夫人不至于看不透。
元春一听,那神色也不见得缓和几分:母亲和舅母都没分寸。
王夫人一瞧这脸色就知道不好,赶紧解释道,“那时可不知道他的前程,您……”本想顺嘴说你舅舅,还好反应过来,“他们夫妻两个只是没料到。”
当时林海回京之后都没什么动静,别说王夫人和她娘家嫂子没预料到,关键是王子腾都看走了眼,以为在林海的座师帮衬下,大理寺卿鸿胪寺卿就是极限,哪里想得到圣上押后许久一道旨意出来,王子腾得到消息远在西北都悔得不行。
都说雪中送炭难,锦上添花易,王子腾这是既没送炭也没添花,当然得事后急着找补。
听了母亲的解释,元春终于长叹一声:跟我想的一样,舅舅在京中消息并不灵通。正经一品大员,在京里没点像样的消息门路……由不得元春不多想。
因为元春身在宫中,尚未封妃那会儿就从德妃那儿听说圣上有意让姑父出任六部堂官。
可见舅舅这还不如我呢……
元春这一走神,脸上就露了几分嫌弃之色,王夫人瞥见也略有不快,总归不敢跟封妃的女儿发作,只能低声问,“娘娘?”
元春自知一时失态,面对母亲她懒得再掩饰,便干脆把自己不掌宫务之事告诉了她。
王夫人大惊失色,甚至都忘了遮掩自己张大的嘴巴。王夫人固然贪财又眼界不宽,但绝对不算愚蠢。
圣上绝不会不喜自家娘娘——圣上可没有个不得不听的太后高高在上,若真是不喜欢,也不至于直接封妃。
再把自家娘娘跟德妃、淑妃贤妃三位娘娘比较一下,王夫人也就明白了:没儿子这一条不提,自家差的是家世!
那三位娘娘娘家父辈至少也是三品,兄弟们又多是四五品官……这些人可不是只有爵位的空架子。
其实王夫人也是一肚子苦水:自打从金陵到京城,她与各家夫人太太交际应酬就很不容易。她娘家嫂子亦是如此,在哥哥王子腾升至一品之后嫂子那边稍微好些,最起码能接到些像样人家的帖子,她自己这边几乎没什么变化,十多年都是一个样子,往来的太太们也就是那些人。
好不容易亲女儿封妃,还是四妃之首,她该扬眉吐气,却想不到妹夫就没给面子,来荣府道贺的还是那些老面孔。
很快,王夫人就察觉出不对劲儿……今日进宫终于知道缘由了!
她想明白了,也胸闷坏了。
元春轻声一笑,“日子且长着。母亲须得处处与人为善。”
想起三妃的家世,王夫人真挺丧气。她听得出元春的未尽之意:咱家底子差,娘娘的舅舅和姑父一个哪个都不能“放过”,不求事事帮衬,最起码得维持住交情。
在王夫人眼里,娘家哥哥那边好说,但妹夫这边并不好糊弄,而且她的陪房还弄得妹夫不大高兴……
周瑞家的这些日子不能在府里待着,正好她手里还有陪嫁庄子,就让周瑞家的到庄子上做个管事婆子吧。
王夫人打定主意,回府之后把元春的处境只告诉了婆婆贾母与丈夫贾政。
贾母早有预料,看王夫人也一脸悔意,便没多说,只劝她多疼黛玉些。贾政只觉得颜面受损,但……无可奈何。
林海倒是不知道王夫人进宫一趟,就改变了对他们父女两个的态度……其实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怎样。
他一个新上任的户部侍郎——差不多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哪有闲心在意下面司长媳妇的想法?
别说黛玉已然回家跟亲爹一起生活,纵然住在荣府只要林海还在,王夫人再不情愿都只能供着黛玉。
却说林海上任不过三天,衙门里的下属还没认全,就收到座师来信:他那个远在西北做巡抚的座师。
他这位座师要回京述职了,看情况还能赶上林海的婚礼。这位大人语气轻松地在信上问起,他这个媒人做得怎么样?
林海瞬间悟了:他说贤妃一家子怎么就看重他了?九皇子的态度从一开始就相对亲近,原来都源于他这座师的推荐!
王子腾没女儿,他兄弟的女儿……看看王熙凤的言行做派,也知道她不适合入宫。王熙凤的手段见识足以在荣府立足,但进宫却未必能落个善终。
林海心说他要是王子腾也只会选元春当他的~后~宫“代言人”。
不得不说,宁荣两府至少两代教子无方,出挑的孩子纯靠自悟,比如早亡的贾珠,再比如元春和探春姐妹。
林海也真是猜得够准:留心黛玉的婚事,还真是王夫人的主意,但阻止王夫人乱点鸳鸯谱的正是元春。
目前为止,元春对林家也的确没有半点坏心。原因很简单,她需要姑父林海的援手。
话说元春封妃后,贾母王夫人等一干身带诰命的女眷都得以入宫拜见。元春地位足够,王夫人自能定期入宫见女儿,跟女儿好好说说话。
王子腾跟三皇子走得很近,元春在宫中也与她舅舅保持一致:与三四两位皇子的生母德妃交情不浅。
在她封妃之前,宫务由德妃淑妃与贤妃三位共管。
而元春封妃之后圣上也没有让三妃交出大权的意思,元春立时就明白自己在圣上心中是何等地位。
体面可以有,但权利至少现在不用想。
她能有今时今日,舅舅王子腾无疑推了一把,但元春不想把自己以及自家的前程全都放在舅舅身上。
因为她能看得出舅舅是个什么样的人。
元春原本见识和手段就颇为不凡,在宫中历练这些年更是大有长进:十几年都没能升迁的亲生父亲仕途已经到头了。父亲将来能传递一下宫内宫外的消息,要事大事都是不能指望的。
离了荣府,元春能彻底知道自己家的名声如何:无论是父辈还是平辈,别说帮把手,只要没拖后腿就烧高香了!
宁荣两府的希望其实就落在两个人身上:尚未定型的宝玉以及哥哥贾珠留下的儿子兰哥儿。既然娘家暂时没法指望,她又不能只仰仗舅舅,那么说什么都得跟姑父交好。
偏偏姑父把表妹黛玉接回家去,就对荣府有了看法——元春自有得到消息的门路。
元春很清楚自己亲娘是个什么人,也知道母亲跟去了的姑妈有心结,更知道她母亲一点也不想讨好姑父一家。
但是元春不会允许母亲在大事上任性,尤其是涉及自家前程的大事,“姑父的婚事,咱们家的礼可备齐了?姑父已是三品侍郎,又要迎娶贤妃之妹,母亲须得上心。”
王夫人万没想到女儿会忽然发作,只得应是:她给林海再婚准备的礼物只能说是寻常。本来还想辩解说作为原配娘家也不好太上赶着,她一瞄女儿的脸色,立即改口,“娘娘放心,回去就打发人再重新收拾一套贺礼。”
元春点点头,又问,“听说母亲还想为表妹做媒?”口中表妹自然指的是黛玉,此时黛玉和宝钗同为表妹,但分量差得太多,“还是舅妈那边的子侄?”
舅舅王子腾年少时,王家正青黄不接,因此舅母的出身比较一般,舅母的父亲也是大半辈子都是府丞。舅母的子侄家世也就可想而知了。
姑父林海若是进京后未升迁,这婚事还有得谈,现在嘛……元春能猜出她母亲的心思:趁着黛玉继母尚未嫁过来,最好能操控黛玉婚事为自家谋点福利。
其实母亲自来胆子就不大,府里传了点风言风语,当时她没阻拦。
等这话传到姑父耳朵里姑父也就没了好脸色,虽然母亲知道之后立时就收敛了,但现在依旧谋划黛玉婚事,完全是觉得有了贵妃女儿,自然有足够底气说话——姑父的婚事还不是因为贤妃才定了下来?!
元春也希望自己想多了,但她试着套了点话之后发觉她亲娘还真就这么想!真觉得有她这个贵妃,姑父就得给面子。
元春气极反笑,“母亲比我面子更大,表妹的婚事也能做主。”果然是火大,连措辞都一点不斟酌。
王夫人语塞,呆愣地望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心里翻江倒海的……都是委屈。
母女俩说话,凤藻宫的这东次间里除了母女两个,也就剩个抱琴守着。
自家出来的丫头,自然信得过,再看女儿气得双颊绯红,王夫人说什么也得为自己辩上几句,“那都是你舅母的主意!到这份儿上,由得我说声不好?你姑父如今跟那位娘娘走得近,娶了继室之后更是难说,若是靠着你表妹的亲事继续跟你姑父往来,也算得上亲上加亲。”
说完,又把她相中的那个孩子的条件跟元春一说:除了家世略差,但个人条件跟黛玉还是勉强搭得上的。不过十五岁,已经考中秀才。
王夫人和她娘家嫂子也不敢胡乱给黛玉做媒:不说林海,贾母那关就过不了。
在老太太看来,儿媳妇的娘家哥哥,自己的女婿,哪个更可靠还用问吗?
这也是人之常情,王夫人不至于看不透。
元春一听,那神色也不见得缓和几分:母亲和舅母都没分寸。
王夫人一瞧这脸色就知道不好,赶紧解释道,“那时可不知道他的前程,您……”本想顺嘴说你舅舅,还好反应过来,“他们夫妻两个只是没料到。”
当时林海回京之后都没什么动静,别说王夫人和她娘家嫂子没预料到,关键是王子腾都看走了眼,以为在林海的座师帮衬下,大理寺卿鸿胪寺卿就是极限,哪里想得到圣上押后许久一道旨意出来,王子腾得到消息远在西北都悔得不行。
都说雪中送炭难,锦上添花易,王子腾这是既没送炭也没添花,当然得事后急着找补。
听了母亲的解释,元春终于长叹一声:跟我想的一样,舅舅在京中消息并不灵通。正经一品大员,在京里没点像样的消息门路……由不得元春不多想。
因为元春身在宫中,尚未封妃那会儿就从德妃那儿听说圣上有意让姑父出任六部堂官。
可见舅舅这还不如我呢……
元春这一走神,脸上就露了几分嫌弃之色,王夫人瞥见也略有不快,总归不敢跟封妃的女儿发作,只能低声问,“娘娘?”
元春自知一时失态,面对母亲她懒得再掩饰,便干脆把自己不掌宫务之事告诉了她。
王夫人大惊失色,甚至都忘了遮掩自己张大的嘴巴。王夫人固然贪财又眼界不宽,但绝对不算愚蠢。
圣上绝不会不喜自家娘娘——圣上可没有个不得不听的太后高高在上,若真是不喜欢,也不至于直接封妃。
再把自家娘娘跟德妃、淑妃贤妃三位娘娘比较一下,王夫人也就明白了:没儿子这一条不提,自家差的是家世!
那三位娘娘娘家父辈至少也是三品,兄弟们又多是四五品官……这些人可不是只有爵位的空架子。
其实王夫人也是一肚子苦水:自打从金陵到京城,她与各家夫人太太交际应酬就很不容易。她娘家嫂子亦是如此,在哥哥王子腾升至一品之后嫂子那边稍微好些,最起码能接到些像样人家的帖子,她自己这边几乎没什么变化,十多年都是一个样子,往来的太太们也就是那些人。
好不容易亲女儿封妃,还是四妃之首,她该扬眉吐气,却想不到妹夫就没给面子,来荣府道贺的还是那些老面孔。
很快,王夫人就察觉出不对劲儿……今日进宫终于知道缘由了!
她想明白了,也胸闷坏了。
元春轻声一笑,“日子且长着。母亲须得处处与人为善。”
想起三妃的家世,王夫人真挺丧气。她听得出元春的未尽之意:咱家底子差,娘娘的舅舅和姑父一个哪个都不能“放过”,不求事事帮衬,最起码得维持住交情。
在王夫人眼里,娘家哥哥那边好说,但妹夫这边并不好糊弄,而且她的陪房还弄得妹夫不大高兴……
周瑞家的这些日子不能在府里待着,正好她手里还有陪嫁庄子,就让周瑞家的到庄子上做个管事婆子吧。
王夫人打定主意,回府之后把元春的处境只告诉了婆婆贾母与丈夫贾政。
贾母早有预料,看王夫人也一脸悔意,便没多说,只劝她多疼黛玉些。贾政只觉得颜面受损,但……无可奈何。
林海倒是不知道王夫人进宫一趟,就改变了对他们父女两个的态度……其实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怎样。
他一个新上任的户部侍郎——差不多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哪有闲心在意下面司长媳妇的想法?
别说黛玉已然回家跟亲爹一起生活,纵然住在荣府只要林海还在,王夫人再不情愿都只能供着黛玉。
却说林海上任不过三天,衙门里的下属还没认全,就收到座师来信:他那个远在西北做巡抚的座师。
他这位座师要回京述职了,看情况还能赶上林海的婚礼。这位大人语气轻松地在信上问起,他这个媒人做得怎么样?
林海瞬间悟了:他说贤妃一家子怎么就看重他了?九皇子的态度从一开始就相对亲近,原来都源于他这座师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