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论网络剧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尽管学界还没有对网络剧进行相对权威的命名,其形态特征和艺术特性尚待厘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网络受众对它的追捧,业界对它发展前景也持续看好。
正是在受众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网络剧已经逐步从自娱化走向商业化,从粗俗化走向专业化的良性产业发展道路,甚至有媒体称2010年为“中国网剧元年”。根据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2010年9月中国视频网站市场份额统计报告》显示,国内视频网站十强中半数出品过多部网络剧。而据公开媒体报道表明,仅2012年就有包括乐视网的长篇网络剧《我怀了你的孩子》、天娱传媒和旗帜数字联手出品的《成人记》以及腾讯视频首次原创出品的《未昏男女》等多部网络剧相继投拍,加之之前各大视频网站已有的、仍在制播周期的网络剧以及众多网友自制的网络系列短剧一起,共同构成了如今数量庞大,来势汹汹的网络剧热潮。难怪一直位列我国视频网站前十位的56网副总裁李浩也不得不感叹:视频网站已经进入自制剧时代。
一、网络剧兴起的媒介背景
如果说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尚显“惊世骇俗”,那么在数字媒介浪潮席卷全球并以令人咋舌之势改变生活的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说“媒介即世界”。数字媒介的来临,彻底改变了媒介“载体”地位,它不再是一个只能被赋予内容的容器,一个需要被赋予意义的物质符号,媒介就是我们存在的世界本身。世界不是借由媒介来表现,世界就存在于媒介里。数字媒介导致了“传媒的偏向”,即文明的走向因媒介方式的变异而生发出新的发展路径。就目前的媒介生态而言,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时代,已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由“比特”构建的虚拟世界。毫无疑问,人们正经历着文明向新的发展路径的转向,经历着尼葛洛庞帝笔下所描绘的“数字化生存”。新的生存环境自然会孕育出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同时也会对原有的社会传统进行改写。与以往媒介革命不同,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写几乎是颠覆性的,这一点从它迫使人们迅速摒弃旧媒介所创造的环境,抛弃旧媒介时代的习惯,便可看出。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近日发布报告称,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正在放弃传统电视服务。
美国大约有500万家庭不再通过天线、有线或卫星收看电视节目。2012年前三个月,全美消费者观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同比减少约2%,转而投向DVR或互联网。
与此相应的,我国也已快速步入网络媒介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网络新媒体的“夹攻”下呈现出日渐式微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至3.50亿,半年内用户增量接近2500万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至65.1%。伴随着网络视频用户的快速激增,曾经被电视“老大哥”视为“丑小鸭”的网络视频开始抢夺其用户资源,两者在用户流失率上呈现出此消彼长之势。据国外某调研公司给出的数据,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视及个人电脑(PC)用户每周超过20小时观看时间的用户占比,PC用户已近四成,彻底超越电视用户(电视用户约占20%),这表明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电脑上消磨时光,而不是对着电视机。对此,业界反应明显,2012年上半年传统电视行业整体低迷,在互联网上引发万人跟帖,仅乐视网一家点击率就突破9亿的热剧《后宫·甄嬛传》,全国电视收视率也只有1.708。面对着PC、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手机的冲击,电视机似乎快沦为客厅里的一个摆设,一家人抢遥控器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家庭成员守着自己的“小屏幕”,根据自己的喜好,体验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毫无疑问,随着新一代网络用户的崛起,视频网站分流电视用户的现象将更为普遍,市场格局也会随之改写,导演高希希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坦言,随着视频网络的成熟,网络平台抢滩电视剧市场是一个大趋势。甚至有人预言,未来有一天当网络成为电视剧第一大传播平台,电视剧不再是“为电视而生”的剧,或许“电视剧”这一名称将被“网络剧”所取代。
二、网络剧的概念厘定
上文提到网络剧的生发是在“数字媒介时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媒介背景下产生的,换句话说,正是依托于网络这个特定的媒介方式才形成了所谓的“网络剧”。也就是说,从媒介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剧其核心本质在于网络。正是因为网络,这种不同以往的文化媒介呈现方式对当下社会文化产生了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致使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径演进,进而生发出一系列全新的文化样态,网络剧便是其中一例。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网络剧在反复讨论与实践中,渐成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对网络剧的界定说法不一,“所谓网络互动电视剧,又简称‘网剧’,主要指采用数字视频技术编辑制作,依托互联网这一全新的互动式的传播媒介传送,由PC终端机接收的电视节目形态”。也有将网络剧称为“一种能快速反映时代生活,编导演摄录制简易,适合网络视频传播,深受网民喜爱欢迎,有利于培养文艺新人的网络文艺形式”。而在百度百科中,对于网络剧的定义是“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除此之外,也有从分类的角度上对其进行定义,将传统电视剧的网络播出也囊括其中,该观点认为网络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产品,由制作公司等通过电视台以外的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另一种是近年来新产生的一种剧种,以网络为其唯一传播渠道,此外该剧种还具备实时、互动等特点,能快速反映时代生活”。
正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兴起,使得我们不仅被符号所包围,同时也被各种不同的媒介所围困,正如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们所说,是各种媒介形态和相应的符号方式在共同构建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因此,媒介形态变革一天没有停止,这个动态的文化演进过程一天就不会结束,它所派生的文化样态也永远处在一个无限开放的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人们似乎始终不能给予“网络剧”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要把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中的它圈定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中是不现实的。
但是为了方便本文后面的探讨,笔者还是为后文中主要涉及的网络剧进行了一个概念上界定:网络剧是以数字影像技术制作,以网络为第一传播渠道,专为网络媒介服务,为网络用户播映的新型演剧形式。既然称之为一种“剧”,参照电视剧的形态特点,其理应具备剧情上的连续性。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网络剧研究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其同独立成片的自制视频短片及网络电影,尤其是微电影区分开来。从业界实践层面来看,当前网络剧主要传播平台——视频网站也有意识地将上述几种网络视频类型进行了区分,以视频网站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酷网为例,其原创版块将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网络综艺分门独立,这样的区分无疑也是符合网络剧自身特点,并有利于其今后同微电影、自制视频短片UGC区分开来,差异化发展。
三、网络剧发展的文化悖论
从我国网络剧发展脉络来看,如今它已逐渐褪去过去的草根自制色彩,转向精品化的商业路径,因其商业价值的快速增长,加上视频网站大举介入,网络剧制作团队中带有商业色彩的精英制作团队已基本替代网友自筹自组团队占据网络剧制作主流体系。以号称“要树立自制剧行业标杆”的乐视网为例,2012年7月推出主打都市时尚情感的网络自制剧《女人帮·妞儿》,总投资达800万,由电影导演金琛执导并集结了应采儿、刘芸、陈建斌、贾乃亮等众多影视明星,单从演员阵容上就与乐视首部自制剧《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截然不同。如果说没有任何广告植入的《东北往事》,其两亿流量依靠的是原著小说的网络人气和情节、题材的争议性及话题性的话,那么《女人帮·妞儿》的超高关注度则多半得益于成熟的市场运作与商业包装,该剧在投拍之初便通过引入金牌橱柜、支付宝等品牌植入,收回一半以上成本,加之上线期与品牌联手推出的一系列推广活动,连同户外大牌、公交车身、地铁等多种广告形式,成功将该剧打造成为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以至于该片播出之时,曾因瞬间访问量过大而致服务器瘫痪。无独有偶,2012年9月宣布涉足自制网络剧的腾讯,邀请电影级主创为其由腾讯视频原创出品的首部网络剧《未昏男女》保驾护航。该片从前期筹备到剧本创作都有电影界专业人士介入,导演也是因拍摄电影《杨善洲》而广受好评的丁宁,该片的美术、录音都是业界知名的林生、孙逾,用腾讯自己的话说是“大电影卡司阵容”。
从视频网站的角度来说,投拍高水准的自制剧不仅能够使其完成由服务方向制作方的角色转换,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可助其尽快摆脱电视剧网络版权混战,以差异化发展姿态树立起自身品牌形象。此前,仅凭两部话题性极高的网络剧就成功打造出“乐视自制”这一品牌的乐视网,以及通过树立“奇艺出品”品牌,并已实现网络剧反向输出至电视平台的奇艺网,都是因其出色的差异化经营路线得以在视频网站领域异军突起。
奇艺网在进行网络剧发展之初就明确表示,要打造“奇艺出品”品牌,摈弃以往网络自制粗糙的做法,严格按照电视台、专业影视公司的制作标准精心打造,树立网络自制内容行业新标准。这几乎可以说代表了视频网站,尤其是大型视频网站发展网络剧共同心声,但问题是脱离了草根趣味的网络剧,固然能够在调性上更加契合商业品牌乃至一线大牌,但这样制作出的网络剧除了单集时长短一点,集数少一点之外,与传统电视剧相比优势性差异何在?而这样仅靠短暂营销式宣传制造话题,博得点击率的做法,能否真正获得网民的长期关注?
不可否认,由于大型视频网站纷纷投拍网络剧,致使该领域制作水准得到快速提升,网络剧业态得以进一步成熟,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所造成的网络剧发展失衡现象也愈加明显。一方面,是力图脱离山寨趣味,超越草根文化向遵循商业逻辑的“大手笔”、“大制作”以强势姿态占据网络剧主流视野,一方面是极尽恶搞之能事,解构精英权威颠覆意味浓厚的“民间智慧”、“自娱自拍”,在夹缝中苦苦支撑,虽偶有惊人之作,但因其传播效果掣肘,影响力有限。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网络剧正上演着一场“高富帅”对阵“**丝”的戏码,实力悬殊,显而易见。
事实上,现实矛盾背后的实质是存在于网络剧发展道路上的文化悖论。网络剧这个源自网民个人表达的“草根产物”不仅面临着被市场逻辑重塑的现实,还极有可能彻底沦为传播精英文化的又一话语平台。
四、结语
正如照相摄影技术的发明对颠覆了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电视与音乐的联姻创造出了MTV艺术,数字媒介的兴起孕育了数码影像绘画,每一次新媒介、新技术、新材料的革新都会给人的审美生活和艺术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手工复制到机械复制再到数字复制,摄影让手绘成为“怀旧的对象”,数字音像设备让留声机进入博物馆,从根本上说,旧媒介的落寞并不是技法的死亡,而是描摹现实这一能力的死亡。
虽然现在就断言说电视剧已经丧失了描摹现实、再现生活的能力,显然是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着电视剧难以“复制”的世界,这是由数字媒介所构建的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世界,一个已经颠覆了人与世界、艺术及其自身关系的世界:时空不再是单一和线性的,所谓“真实”也不再是与客观世界保持同一,人的主体性也一再被颠覆、改写甚至是解构。面对这样虚实难辨的现实,这样面目模糊的生活,电视剧在艺术表现力上的苍白日益凸显,人们需要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来勾画这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全新时空,展示自身在其中狂欢化解构现实,颠覆传统的“战果”。这是网络视频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网络剧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植根、立足于网民描摹现实需要才是网络剧的根基所在。网络剧顺应商业逻辑是其产业化的必然,但就目前引发热议且争议不断的几部网络剧来看,多少都有依赖剧情上“打擦边球”,攫取网友猎奇心理而博得点击率的倾向。但其政策监管层面不可能一直处在“真空”状态。目前,广电总局下发的《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要求加强网络视听节目播出机构“自审自查”力度,可以说就是一个政策收紧的信号。一旦题材受限,网络剧门槛“优势”不再的时候,网络剧还能否吸引到千万网友的注意力?
在这方面倒是网络剧的“姊妹”微电影给出了有益探索。凭借草根气质、真情演绎,微电影《老男孩》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甚至引发网络怀旧热潮。其实这部充满小市民气息,没有一个明星的微电影也是“系出名门”之作。该作品属于中影集团和优酷网联合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的一部,整个系列由11位年轻新锐导演所执导的11部系列新媒体短片构成,雪弗兰科鲁兹提供全程支持。但这部微电影却没有因为商业资本的参与而“迷失方向”,真诚地抒写出城市草根的生活迷惘、青春追忆从而获得网友一致认可。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剧若想真正“登堂入室”,达到与电视剧“分庭抗礼”的艺术水准,迫切需要寻找一条途径将民间草根智慧同商业模式有机结合,制作出真正“接地气”,带有网络文化特质的网络剧。
尽管学界还没有对网络剧进行相对权威的命名,其形态特征和艺术特性尚待厘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网络受众对它的追捧,业界对它发展前景也持续看好。
正是在受众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网络剧已经逐步从自娱化走向商业化,从粗俗化走向专业化的良性产业发展道路,甚至有媒体称2010年为“中国网剧元年”。根据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2010年9月中国视频网站市场份额统计报告》显示,国内视频网站十强中半数出品过多部网络剧。而据公开媒体报道表明,仅2012年就有包括乐视网的长篇网络剧《我怀了你的孩子》、天娱传媒和旗帜数字联手出品的《成人记》以及腾讯视频首次原创出品的《未昏男女》等多部网络剧相继投拍,加之之前各大视频网站已有的、仍在制播周期的网络剧以及众多网友自制的网络系列短剧一起,共同构成了如今数量庞大,来势汹汹的网络剧热潮。难怪一直位列我国视频网站前十位的56网副总裁李浩也不得不感叹:视频网站已经进入自制剧时代。
一、网络剧兴起的媒介背景
如果说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尚显“惊世骇俗”,那么在数字媒介浪潮席卷全球并以令人咋舌之势改变生活的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说“媒介即世界”。数字媒介的来临,彻底改变了媒介“载体”地位,它不再是一个只能被赋予内容的容器,一个需要被赋予意义的物质符号,媒介就是我们存在的世界本身。世界不是借由媒介来表现,世界就存在于媒介里。数字媒介导致了“传媒的偏向”,即文明的走向因媒介方式的变异而生发出新的发展路径。就目前的媒介生态而言,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时代,已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由“比特”构建的虚拟世界。毫无疑问,人们正经历着文明向新的发展路径的转向,经历着尼葛洛庞帝笔下所描绘的“数字化生存”。新的生存环境自然会孕育出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同时也会对原有的社会传统进行改写。与以往媒介革命不同,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写几乎是颠覆性的,这一点从它迫使人们迅速摒弃旧媒介所创造的环境,抛弃旧媒介时代的习惯,便可看出。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近日发布报告称,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正在放弃传统电视服务。
美国大约有500万家庭不再通过天线、有线或卫星收看电视节目。2012年前三个月,全美消费者观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同比减少约2%,转而投向DVR或互联网。
与此相应的,我国也已快速步入网络媒介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网络新媒体的“夹攻”下呈现出日渐式微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至3.50亿,半年内用户增量接近2500万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至65.1%。伴随着网络视频用户的快速激增,曾经被电视“老大哥”视为“丑小鸭”的网络视频开始抢夺其用户资源,两者在用户流失率上呈现出此消彼长之势。据国外某调研公司给出的数据,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视及个人电脑(PC)用户每周超过20小时观看时间的用户占比,PC用户已近四成,彻底超越电视用户(电视用户约占20%),这表明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电脑上消磨时光,而不是对着电视机。对此,业界反应明显,2012年上半年传统电视行业整体低迷,在互联网上引发万人跟帖,仅乐视网一家点击率就突破9亿的热剧《后宫·甄嬛传》,全国电视收视率也只有1.708。面对着PC、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手机的冲击,电视机似乎快沦为客厅里的一个摆设,一家人抢遥控器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家庭成员守着自己的“小屏幕”,根据自己的喜好,体验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毫无疑问,随着新一代网络用户的崛起,视频网站分流电视用户的现象将更为普遍,市场格局也会随之改写,导演高希希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坦言,随着视频网络的成熟,网络平台抢滩电视剧市场是一个大趋势。甚至有人预言,未来有一天当网络成为电视剧第一大传播平台,电视剧不再是“为电视而生”的剧,或许“电视剧”这一名称将被“网络剧”所取代。
二、网络剧的概念厘定
上文提到网络剧的生发是在“数字媒介时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媒介背景下产生的,换句话说,正是依托于网络这个特定的媒介方式才形成了所谓的“网络剧”。也就是说,从媒介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剧其核心本质在于网络。正是因为网络,这种不同以往的文化媒介呈现方式对当下社会文化产生了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致使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径演进,进而生发出一系列全新的文化样态,网络剧便是其中一例。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网络剧在反复讨论与实践中,渐成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对网络剧的界定说法不一,“所谓网络互动电视剧,又简称‘网剧’,主要指采用数字视频技术编辑制作,依托互联网这一全新的互动式的传播媒介传送,由PC终端机接收的电视节目形态”。也有将网络剧称为“一种能快速反映时代生活,编导演摄录制简易,适合网络视频传播,深受网民喜爱欢迎,有利于培养文艺新人的网络文艺形式”。而在百度百科中,对于网络剧的定义是“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除此之外,也有从分类的角度上对其进行定义,将传统电视剧的网络播出也囊括其中,该观点认为网络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产品,由制作公司等通过电视台以外的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另一种是近年来新产生的一种剧种,以网络为其唯一传播渠道,此外该剧种还具备实时、互动等特点,能快速反映时代生活”。
正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兴起,使得我们不仅被符号所包围,同时也被各种不同的媒介所围困,正如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们所说,是各种媒介形态和相应的符号方式在共同构建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因此,媒介形态变革一天没有停止,这个动态的文化演进过程一天就不会结束,它所派生的文化样态也永远处在一个无限开放的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人们似乎始终不能给予“网络剧”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要把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中的它圈定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中是不现实的。
但是为了方便本文后面的探讨,笔者还是为后文中主要涉及的网络剧进行了一个概念上界定:网络剧是以数字影像技术制作,以网络为第一传播渠道,专为网络媒介服务,为网络用户播映的新型演剧形式。既然称之为一种“剧”,参照电视剧的形态特点,其理应具备剧情上的连续性。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网络剧研究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其同独立成片的自制视频短片及网络电影,尤其是微电影区分开来。从业界实践层面来看,当前网络剧主要传播平台——视频网站也有意识地将上述几种网络视频类型进行了区分,以视频网站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酷网为例,其原创版块将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网络综艺分门独立,这样的区分无疑也是符合网络剧自身特点,并有利于其今后同微电影、自制视频短片UGC区分开来,差异化发展。
三、网络剧发展的文化悖论
从我国网络剧发展脉络来看,如今它已逐渐褪去过去的草根自制色彩,转向精品化的商业路径,因其商业价值的快速增长,加上视频网站大举介入,网络剧制作团队中带有商业色彩的精英制作团队已基本替代网友自筹自组团队占据网络剧制作主流体系。以号称“要树立自制剧行业标杆”的乐视网为例,2012年7月推出主打都市时尚情感的网络自制剧《女人帮·妞儿》,总投资达800万,由电影导演金琛执导并集结了应采儿、刘芸、陈建斌、贾乃亮等众多影视明星,单从演员阵容上就与乐视首部自制剧《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截然不同。如果说没有任何广告植入的《东北往事》,其两亿流量依靠的是原著小说的网络人气和情节、题材的争议性及话题性的话,那么《女人帮·妞儿》的超高关注度则多半得益于成熟的市场运作与商业包装,该剧在投拍之初便通过引入金牌橱柜、支付宝等品牌植入,收回一半以上成本,加之上线期与品牌联手推出的一系列推广活动,连同户外大牌、公交车身、地铁等多种广告形式,成功将该剧打造成为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以至于该片播出之时,曾因瞬间访问量过大而致服务器瘫痪。无独有偶,2012年9月宣布涉足自制网络剧的腾讯,邀请电影级主创为其由腾讯视频原创出品的首部网络剧《未昏男女》保驾护航。该片从前期筹备到剧本创作都有电影界专业人士介入,导演也是因拍摄电影《杨善洲》而广受好评的丁宁,该片的美术、录音都是业界知名的林生、孙逾,用腾讯自己的话说是“大电影卡司阵容”。
从视频网站的角度来说,投拍高水准的自制剧不仅能够使其完成由服务方向制作方的角色转换,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可助其尽快摆脱电视剧网络版权混战,以差异化发展姿态树立起自身品牌形象。此前,仅凭两部话题性极高的网络剧就成功打造出“乐视自制”这一品牌的乐视网,以及通过树立“奇艺出品”品牌,并已实现网络剧反向输出至电视平台的奇艺网,都是因其出色的差异化经营路线得以在视频网站领域异军突起。
奇艺网在进行网络剧发展之初就明确表示,要打造“奇艺出品”品牌,摈弃以往网络自制粗糙的做法,严格按照电视台、专业影视公司的制作标准精心打造,树立网络自制内容行业新标准。这几乎可以说代表了视频网站,尤其是大型视频网站发展网络剧共同心声,但问题是脱离了草根趣味的网络剧,固然能够在调性上更加契合商业品牌乃至一线大牌,但这样制作出的网络剧除了单集时长短一点,集数少一点之外,与传统电视剧相比优势性差异何在?而这样仅靠短暂营销式宣传制造话题,博得点击率的做法,能否真正获得网民的长期关注?
不可否认,由于大型视频网站纷纷投拍网络剧,致使该领域制作水准得到快速提升,网络剧业态得以进一步成熟,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所造成的网络剧发展失衡现象也愈加明显。一方面,是力图脱离山寨趣味,超越草根文化向遵循商业逻辑的“大手笔”、“大制作”以强势姿态占据网络剧主流视野,一方面是极尽恶搞之能事,解构精英权威颠覆意味浓厚的“民间智慧”、“自娱自拍”,在夹缝中苦苦支撑,虽偶有惊人之作,但因其传播效果掣肘,影响力有限。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网络剧正上演着一场“高富帅”对阵“**丝”的戏码,实力悬殊,显而易见。
事实上,现实矛盾背后的实质是存在于网络剧发展道路上的文化悖论。网络剧这个源自网民个人表达的“草根产物”不仅面临着被市场逻辑重塑的现实,还极有可能彻底沦为传播精英文化的又一话语平台。
四、结语
正如照相摄影技术的发明对颠覆了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电视与音乐的联姻创造出了MTV艺术,数字媒介的兴起孕育了数码影像绘画,每一次新媒介、新技术、新材料的革新都会给人的审美生活和艺术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手工复制到机械复制再到数字复制,摄影让手绘成为“怀旧的对象”,数字音像设备让留声机进入博物馆,从根本上说,旧媒介的落寞并不是技法的死亡,而是描摹现实这一能力的死亡。
虽然现在就断言说电视剧已经丧失了描摹现实、再现生活的能力,显然是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着电视剧难以“复制”的世界,这是由数字媒介所构建的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世界,一个已经颠覆了人与世界、艺术及其自身关系的世界:时空不再是单一和线性的,所谓“真实”也不再是与客观世界保持同一,人的主体性也一再被颠覆、改写甚至是解构。面对这样虚实难辨的现实,这样面目模糊的生活,电视剧在艺术表现力上的苍白日益凸显,人们需要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来勾画这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全新时空,展示自身在其中狂欢化解构现实,颠覆传统的“战果”。这是网络视频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网络剧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植根、立足于网民描摹现实需要才是网络剧的根基所在。网络剧顺应商业逻辑是其产业化的必然,但就目前引发热议且争议不断的几部网络剧来看,多少都有依赖剧情上“打擦边球”,攫取网友猎奇心理而博得点击率的倾向。但其政策监管层面不可能一直处在“真空”状态。目前,广电总局下发的《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要求加强网络视听节目播出机构“自审自查”力度,可以说就是一个政策收紧的信号。一旦题材受限,网络剧门槛“优势”不再的时候,网络剧还能否吸引到千万网友的注意力?
在这方面倒是网络剧的“姊妹”微电影给出了有益探索。凭借草根气质、真情演绎,微电影《老男孩》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甚至引发网络怀旧热潮。其实这部充满小市民气息,没有一个明星的微电影也是“系出名门”之作。该作品属于中影集团和优酷网联合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的一部,整个系列由11位年轻新锐导演所执导的11部系列新媒体短片构成,雪弗兰科鲁兹提供全程支持。但这部微电影却没有因为商业资本的参与而“迷失方向”,真诚地抒写出城市草根的生活迷惘、青春追忆从而获得网友一致认可。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剧若想真正“登堂入室”,达到与电视剧“分庭抗礼”的艺术水准,迫切需要寻找一条途径将民间草根智慧同商业模式有机结合,制作出真正“接地气”,带有网络文化特质的网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