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制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蒋经国接见之后,沈冲当晚带着一堆从内地搜罗的,没什么价值却很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和张爱嘉一起,去了魏景蒙的住宅,当晚就住在那里了。
第二天,沈冲在魏景蒙的带领下,去了趟台北大学,把已经炒的热火朝天的“知识经济”又扯了一遍,然后宣布捐赠10UU万给台大的一个教育基金会。
搞完这一切之后,沈冲当天下午就飞回了香港。
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多如牛毛,没工夫在台湾久留。
十月底,沈冲去北京之前,授权汇丰银行帮他收购不少东西,二十多天后,他回到香港的时候,这些东西,大都成为他的产业了,而且价格都很合理。
私人银行业务,虽然收费贵的令人乍舌,但一分钱一分货,这服务质量,真的没话说。
在一堆收购中,最贵的是位于湾仔的那栋七层办公楼,位置不错,楼龄也不长,价值接近一亿港币,不过汇丰银行提供按揭,首付只需UU万,倒也承担的起。
虽说沈冲知道两三年后,香港楼市会大跌,那时候买最合适,但钱好赚,时间可不等人,早点拥有自己的办公楼,可以多于很多事。
比如等办公楼装修好了之后,把《远东经济评论》、《亚州周刊》和《信报财经新闻》的编辑部放在一起,就很方便交流整合……
《亚州周刊》是《远东经济评论》的两个编辑出走之后,自立门户的产物,沈冲准备把他们两个重新整起来,《远东经济评论》继续以英文为主,《亚州周刊》,则改版为中文,把它打造成大中华圈子里最权威的政经新闻杂志,成为中文世界里的《时代》。
沈冲准备用《远东经济评论》用来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活动,《亚州周刊》用来影响两岸三地的政策制定,为香港电影行业保驾护航。
要知道,东南亚虽然是香港电影的传统市场,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对香港电影并不友好。
印度尼西亚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配额制度,进口电影的配额,从19年的76U部,减少到l978年的100部,使得香港电影基本丧失了这块市场。
新加坡从1976年开始提高了电影进口税,一部香港电影如果在新加坡卖了30万的片花,要交纳10万的税,如果是分账,票房超过一定额度之后,利润的40%要上交。
泰国从1976年开始,进口电影每公尺胶片的税费,从之前的泰铢飙升到30泰铢,而且进口电影的票房,要抽出35%交税,而本土电影,只需要交
马来西亚则规定戏院必须交替放映外来电影和本土电影,外来电影的进口,运输,发行,以及拷贝数量,都受到严格限制。
而台湾和内地一样,有着极为严格的审查制度,有特别多的敏感内容,比如“非正统思想”,“宣扬迷信”,“描述罪恶过程过详”等等,都有可能被禁。
如此种种,让香港电影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而且作为殖民地,香港的政治定位很尴尬,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想要打破这些国家的电影保护制度,只能曲线救国,靠舆论媒体施加压力。
财经杂志看似和电影没什么关系,可是只要沈冲的财富继续堆积,当他富可敌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人物之后,这些杂志,会潜移默化的营造舆论气氛,从而千百倍的放大他的意愿,当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比如经济危机的时候,可以轻易的冲垮那些限制香港电影的条条框框。
杂志如电影,报纸如电视台,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所以沈冲还收购了《信报》,这份报纸的定位,就类似《华尔街日报》。
只不过经营媒体这种比较“软”的生意,不能急于求成,杂志的风格定位,编辑的思想意识,记者的招聘培养等等,都需要慢慢去琢磨。
所以沈冲从北京回来后,只做了一件事——给这三家媒体的所有员工加薪,其余的,一切照旧。
除了媒体和办公楼,沈冲还把当初《疯劫》做冲印的那家冲印公司收购了。
电影胶片的冲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物,如果建一家全新的冲印工厂,除了买地建楼之外,还要考虑环保等问题,非常的麻烦。
把这家公司收购了,一来可以利用原有的废物处理系统,二来那些员工都是熟练工,培训丨起来比新人要快,三来,这家公司的设备虽然老旧,但比内地制片厂那些四五十年代的器材要先进,可以借花献佛,做个人情。
冲印厂的改建,并不需要多操心,英国的P是世界上顶级的电影冲印设备供应商,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可以从无到有的建一家冲印工厂——当然价格也贵的惊人。
不过沈冲不在乎钱,越贵越好,可以提高门槛,挡住后来的竞争者,有益于垄断。
当然也不全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也有收购失败的……
电影制作,电影冲印,电影宣传,这些沈冲统统拥有了,三缺一,他还少个电影放映。
没有自己的院线,就算不上电影大亨。
以沈冲当前的财力,或租或买,很快就能在香港构建一条院线,但他不想这么做。
一来香港电影市场容量有限,人才储备更少的可怜,邵氏,嘉禾,以及即将改映华语电影的金公主,已经差不多撑爆了,要是沈冲再来一条院线,等于提前十年引爆了香港电影衰落的种子——UU年代因为院线太多,缺乏内容,独立制片公司蜂拥而上,恶性竞争,四处抢人,明星到处串场,拍了大量的垃圾电影,结果坏了口碑,让香港电影迅速崩盘。
二来多厅电影院才是未来的主流,香港现在的旧式戏院,很快会被市场淘汰。
虽然收购戏院,等以后房地产火爆的时候,改建成商场,会大赚特赚,然而沈冲对房地产兴趣不大,土里刨食而已,和封建时代的地主老财,没多少区别,建一万栋楼,也改变不了什么,穿越党玩这个,太掉价……
沈冲只打算收购一家黄金地段的戏院,然后把立体声,巨型银幕,大功率放映机等等,所有最新最先进的电影放映设备,统统塞进去,打造成香港戏院中的旗舰,作为示范点,推动香港电影工业改革——杜比立体声已经出现三四年了,香港居然还没有一家戏院能放映立体声电影,反应可真够慢的
“利擅东南万国衣冠临胜地,舞征诏护满台箫管奏钧天。”
沈冲看中的,就是挂着这幅楹联的利舞台戏院。
利舞台建于19年,位于铜锣湾黄金地段,外形以19世纪末法国和意大利式歌剧院为蓝本,内部辅以中式装饰,以大理石建成,大门顶建有一小塔,正门及侧面建有檐蓬,顶部建有圆拱形的拱顶,并绘画上以金箔装饰的九条金龙,舞台顶层有丹凤朝阳的雕刻,下层则有二龙争珠雕刻,舞台可作360度旋转,自动转换布景。
利舞台是香港顶级的娱乐表演场地,除了放映电影外,还经常用做粤剧、歌剧、演唱会等娱乐活动场地,每年的香港小姐竞选决赛都在此地举行。
这家戏院,中西结合,极具特色,有历史有底蕴,在整个东南亚都享有盛名,如果能拿到手,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除了放映电影之外,还能用做金像奖的颁奖典礼所在地,日后将会成为像好莱坞中国剧院一样的传奇建筑。
然而很可惜,利家不卖……
利家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在香港的政治经济界影响力非凡,据说铜锣湾一半以上的地产都是他们家族的,利家老大利铭泽,历任UU多个董事,90多个行政职务,其中不乏市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行政局议员等重量级职务,而利家老三利孝和是英美烟草,国泰航空,上海商业银行的董事,还是HR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
在如此财大气中的家族面前,沈冲只能算是个暴发户而已,利家不卖,他无可奈何。
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建吧……等黄金期货投资结束后,买一片好地皮,建个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电影院。
不过在建电影院之前,沈冲准备打造一部震撼世界的大制作电影。
《疯劫》之后,他忙东忙西,到处奔波,一半为了谋划电影行业的未来,一半是为了打造电影公司的基础。
虽然一切忙碌,都是为了电影,然而世人已经淡忘了《疯劫》的疯狂,把他视为一个商业奇才,而不是一个电影奇才。
这样不好,沈冲需要把世界的目光,重新聚集到电影上来,尤其是聚集到香港电影上来。
那部《活埋》,还是一堆胶片,躺在仓库里睡大觉,沈冲暂时没工夫去折腾它,而且这部电影剑走偏锋,实验性太强,太小众。
翁维铨的《行规》和余允杭的《凶榜》都在搞后期制作,这两部电影,新意是有的,但格局不大,典型的香港低成本电影。
东方魅力手上的这三部还没上映的电影,都不具备震撼世界的能力,所以沈冲在十月份去美国的时候,委托奥维茨从好莱坞招募电影制作人才——他准备打造一部具有好莱坞的格局的香港电影。
师夷长技以制夷,好莱坞的工业水平,远比香港要成熟,技不如人,就好好学,学好了,再用他们的技术,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蒋经国接见之后,沈冲当晚带着一堆从内地搜罗的,没什么价值却很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和张爱嘉一起,去了魏景蒙的住宅,当晚就住在那里了。
第二天,沈冲在魏景蒙的带领下,去了趟台北大学,把已经炒的热火朝天的“知识经济”又扯了一遍,然后宣布捐赠10UU万给台大的一个教育基金会。
搞完这一切之后,沈冲当天下午就飞回了香港。
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多如牛毛,没工夫在台湾久留。
十月底,沈冲去北京之前,授权汇丰银行帮他收购不少东西,二十多天后,他回到香港的时候,这些东西,大都成为他的产业了,而且价格都很合理。
私人银行业务,虽然收费贵的令人乍舌,但一分钱一分货,这服务质量,真的没话说。
在一堆收购中,最贵的是位于湾仔的那栋七层办公楼,位置不错,楼龄也不长,价值接近一亿港币,不过汇丰银行提供按揭,首付只需UU万,倒也承担的起。
虽说沈冲知道两三年后,香港楼市会大跌,那时候买最合适,但钱好赚,时间可不等人,早点拥有自己的办公楼,可以多于很多事。
比如等办公楼装修好了之后,把《远东经济评论》、《亚州周刊》和《信报财经新闻》的编辑部放在一起,就很方便交流整合……
《亚州周刊》是《远东经济评论》的两个编辑出走之后,自立门户的产物,沈冲准备把他们两个重新整起来,《远东经济评论》继续以英文为主,《亚州周刊》,则改版为中文,把它打造成大中华圈子里最权威的政经新闻杂志,成为中文世界里的《时代》。
沈冲准备用《远东经济评论》用来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活动,《亚州周刊》用来影响两岸三地的政策制定,为香港电影行业保驾护航。
要知道,东南亚虽然是香港电影的传统市场,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对香港电影并不友好。
印度尼西亚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配额制度,进口电影的配额,从19年的76U部,减少到l978年的100部,使得香港电影基本丧失了这块市场。
新加坡从1976年开始提高了电影进口税,一部香港电影如果在新加坡卖了30万的片花,要交纳10万的税,如果是分账,票房超过一定额度之后,利润的40%要上交。
泰国从1976年开始,进口电影每公尺胶片的税费,从之前的泰铢飙升到30泰铢,而且进口电影的票房,要抽出35%交税,而本土电影,只需要交
马来西亚则规定戏院必须交替放映外来电影和本土电影,外来电影的进口,运输,发行,以及拷贝数量,都受到严格限制。
而台湾和内地一样,有着极为严格的审查制度,有特别多的敏感内容,比如“非正统思想”,“宣扬迷信”,“描述罪恶过程过详”等等,都有可能被禁。
如此种种,让香港电影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而且作为殖民地,香港的政治定位很尴尬,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想要打破这些国家的电影保护制度,只能曲线救国,靠舆论媒体施加压力。
财经杂志看似和电影没什么关系,可是只要沈冲的财富继续堆积,当他富可敌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人物之后,这些杂志,会潜移默化的营造舆论气氛,从而千百倍的放大他的意愿,当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比如经济危机的时候,可以轻易的冲垮那些限制香港电影的条条框框。
杂志如电影,报纸如电视台,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所以沈冲还收购了《信报》,这份报纸的定位,就类似《华尔街日报》。
只不过经营媒体这种比较“软”的生意,不能急于求成,杂志的风格定位,编辑的思想意识,记者的招聘培养等等,都需要慢慢去琢磨。
所以沈冲从北京回来后,只做了一件事——给这三家媒体的所有员工加薪,其余的,一切照旧。
除了媒体和办公楼,沈冲还把当初《疯劫》做冲印的那家冲印公司收购了。
电影胶片的冲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物,如果建一家全新的冲印工厂,除了买地建楼之外,还要考虑环保等问题,非常的麻烦。
把这家公司收购了,一来可以利用原有的废物处理系统,二来那些员工都是熟练工,培训丨起来比新人要快,三来,这家公司的设备虽然老旧,但比内地制片厂那些四五十年代的器材要先进,可以借花献佛,做个人情。
冲印厂的改建,并不需要多操心,英国的P是世界上顶级的电影冲印设备供应商,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可以从无到有的建一家冲印工厂——当然价格也贵的惊人。
不过沈冲不在乎钱,越贵越好,可以提高门槛,挡住后来的竞争者,有益于垄断。
当然也不全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也有收购失败的……
电影制作,电影冲印,电影宣传,这些沈冲统统拥有了,三缺一,他还少个电影放映。
没有自己的院线,就算不上电影大亨。
以沈冲当前的财力,或租或买,很快就能在香港构建一条院线,但他不想这么做。
一来香港电影市场容量有限,人才储备更少的可怜,邵氏,嘉禾,以及即将改映华语电影的金公主,已经差不多撑爆了,要是沈冲再来一条院线,等于提前十年引爆了香港电影衰落的种子——UU年代因为院线太多,缺乏内容,独立制片公司蜂拥而上,恶性竞争,四处抢人,明星到处串场,拍了大量的垃圾电影,结果坏了口碑,让香港电影迅速崩盘。
二来多厅电影院才是未来的主流,香港现在的旧式戏院,很快会被市场淘汰。
虽然收购戏院,等以后房地产火爆的时候,改建成商场,会大赚特赚,然而沈冲对房地产兴趣不大,土里刨食而已,和封建时代的地主老财,没多少区别,建一万栋楼,也改变不了什么,穿越党玩这个,太掉价……
沈冲只打算收购一家黄金地段的戏院,然后把立体声,巨型银幕,大功率放映机等等,所有最新最先进的电影放映设备,统统塞进去,打造成香港戏院中的旗舰,作为示范点,推动香港电影工业改革——杜比立体声已经出现三四年了,香港居然还没有一家戏院能放映立体声电影,反应可真够慢的
“利擅东南万国衣冠临胜地,舞征诏护满台箫管奏钧天。”
沈冲看中的,就是挂着这幅楹联的利舞台戏院。
利舞台建于19年,位于铜锣湾黄金地段,外形以19世纪末法国和意大利式歌剧院为蓝本,内部辅以中式装饰,以大理石建成,大门顶建有一小塔,正门及侧面建有檐蓬,顶部建有圆拱形的拱顶,并绘画上以金箔装饰的九条金龙,舞台顶层有丹凤朝阳的雕刻,下层则有二龙争珠雕刻,舞台可作360度旋转,自动转换布景。
利舞台是香港顶级的娱乐表演场地,除了放映电影外,还经常用做粤剧、歌剧、演唱会等娱乐活动场地,每年的香港小姐竞选决赛都在此地举行。
这家戏院,中西结合,极具特色,有历史有底蕴,在整个东南亚都享有盛名,如果能拿到手,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除了放映电影之外,还能用做金像奖的颁奖典礼所在地,日后将会成为像好莱坞中国剧院一样的传奇建筑。
然而很可惜,利家不卖……
利家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在香港的政治经济界影响力非凡,据说铜锣湾一半以上的地产都是他们家族的,利家老大利铭泽,历任UU多个董事,90多个行政职务,其中不乏市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行政局议员等重量级职务,而利家老三利孝和是英美烟草,国泰航空,上海商业银行的董事,还是HR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
在如此财大气中的家族面前,沈冲只能算是个暴发户而已,利家不卖,他无可奈何。
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建吧……等黄金期货投资结束后,买一片好地皮,建个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电影院。
不过在建电影院之前,沈冲准备打造一部震撼世界的大制作电影。
《疯劫》之后,他忙东忙西,到处奔波,一半为了谋划电影行业的未来,一半是为了打造电影公司的基础。
虽然一切忙碌,都是为了电影,然而世人已经淡忘了《疯劫》的疯狂,把他视为一个商业奇才,而不是一个电影奇才。
这样不好,沈冲需要把世界的目光,重新聚集到电影上来,尤其是聚集到香港电影上来。
那部《活埋》,还是一堆胶片,躺在仓库里睡大觉,沈冲暂时没工夫去折腾它,而且这部电影剑走偏锋,实验性太强,太小众。
翁维铨的《行规》和余允杭的《凶榜》都在搞后期制作,这两部电影,新意是有的,但格局不大,典型的香港低成本电影。
东方魅力手上的这三部还没上映的电影,都不具备震撼世界的能力,所以沈冲在十月份去美国的时候,委托奥维茨从好莱坞招募电影制作人才——他准备打造一部具有好莱坞的格局的香港电影。
师夷长技以制夷,好莱坞的工业水平,远比香港要成熟,技不如人,就好好学,学好了,再用他们的技术,讲我们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