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节 丰收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沉甸甸的穗子上,饱满圆润的粟米,粒粒都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张恒摘下一穗成熟的粟米,在手里观察着,青色的粟米,此时已经完全成熟,剥下一粒果实出来,在嘴里尝了尝,纯天然的粟米芳香,顿时溢满口腔。
“马上就要进入全面收获了……”张恒站在田埂上,对着高老七道:“这些日子,让张核桃父子多打些农具,特别是那镰刀,能打多少是多少,等过两天,发给佃户们,让他们持镰刀收割”
镰刀算的上是石器时代开始就流传至今的优秀农具吧。
只是受制于加工技术,制造颇为困难,一般张大山父子两人,忙活一天也就只能打造出两把合格的镰刀。
不过却也足够了,反正粟米有早熟晚熟之分,早熟的像眼前的这些粟米,大概明天就可以开镰收获,但一些晚熟的品种却要半个月之后了。
算起来,粟从播种到收获,差不多就是一百五十天,在这期间不能出半点差错,才能在最后获得丰收。
“农民辛苦啊……”张恒感叹了一声。
无论后世还是如今,农民都是这片土地上最辛苦,但最底层,同时也是最庞大的群体。
相比其他地方的农民,关中地区的农民,还算是幸福的了。
起码关中粮价高,不需要担心谷贱伤农。但即便如此,破产的自耕农,也越来越多了。
“尽量多帮一些人吧……”张恒想着,就走下田埂。
远处,赵柔娘跟霍青君欢快的声音传了过来,天空上的风筝越飞越高。
张恒心里的愧疚之心,不知怎么的,越发的深重了起来。
自那日回家之后,张恒就把一切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跟嫂嫂和盘托出,本以为,会遭到赵柔娘的冷战对抗,嫂嫂更会弃自己而去。
可谁知道,嫂嫂跟赵柔娘在听了张恒的话后非但没有任何的不快,反而一力支持。
嫂嫂的话,还可以理解。
但赵柔娘……
张恒不相信,赵柔娘心里会没有半丝芥蒂。
赵柔娘跟嫂嫂,表现的越正常,张恒心中的愧疚就越深。
事到如今,张恒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了解嫂嫂跟赵柔娘,亏他还自翊为情场老手。
“等霍青君走了,我再找个机会,跟柔娘,嫂嫂表白心意吧……总之,让我放弃嫂嫂跟柔娘,这是办不到的事情……”
-0-0-0-
过了两日之后,早熟的粟米,可以收获了。
佃户们都笑开了颜,一大早,就带着全家老少,都拿着张恒分发下去的镰刀等农具,收割着成熟的粟米。
一家五口,通力合作的话,一般一天就可以收割数十亩。
这主要是,一来汉亩比较小,也就一步宽,二百四十步长,从头割到尾,用不了太久。
二者,这时代,粟米的脱粒,都是靠人力。
所以,收获的粟穗,都会被用袋子装起来,运回去,再行脱粒。
对此,张恒也没什么太大的办法。
没有柴油,没有发动机,就别想什么机械化了。
到下午的时候,张家里原本一眼看过去,全是粟苗的田野中,就出现了一块块不那么协调的光秃秃的土地。
“东家”一个佃户兴冲冲的找到张恒,高兴的汇报着:“俺家今天收割的租种东家家的粟米,刚刚称了一下,有八十多石呢”
“俺跟婆娘算了一下,差不多每亩产了二石一斗多”
“呵呵,恭喜”张恒笑着道。两石一斗的亩产,这在关中地区来说,都算很不错的收成,更何况今年夏天旱了那么久,土地的产出却还能保持如此的水平,确实着为不易
“十一叔,你去找老七,让他记下来”张恒知道这个佃户的目的是什么。
不过,这些琐事,张恒既然下放给了高老七,那么只要不出问题,张恒就不会去过问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恩哪”佃户高高兴兴的去找高老七去了。
“是时候做青储窖了”看着田里面堆积成小山一般的秸秆,张恒知道,这个时候开始建造青储窖,刚刚好
第二天,张恒就让高老七去挨家挨户的通知,全村所有人的秸秆,假如要卖,可以卖给张恒。
张恒开出了刍一石二十钱,稿一石十五钱的价格,来跟官府抢生意。
佃户们一见有利可图,纷纷决定了,今年的刍稿税除了那官府命令要求的各一石的负担外,其他的全部交钱。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
倒是,还有不少的村民,认为张恒的收购价格高于官府的收购价格,这是在悄悄的给本村的同族好处呢。
于是,张恒在张家里村民们心中形象更加高大了。
这倒是让张恒始料未及。
不过,既然对他有好处,他也就乐得如此了。
翌日,张恒就带着高老七,张大山父子,还有田二,开始选址修筑青储窖。
张恒在自己家的院子中,选择一个地势比较高,而且土质较硬的地方,让高老七带着田二等下,在那里先挖出一个圆形的地窖出来。
几个人用了两天时间,才把地窖挖好。
地窖一挖好,张恒就出钱请那些没有地的佃户,帮着切碎秸秆和鲜草。
同时,指挥着高老七等人,用红砖、木板和石灰,砌好地窖。
如此这般,又忙活了一天多,青储窖才算基本上弄好。
跟上次一样,和水和糖,加入绿豆,大豆粉之后,张恒就把所有的秸秆碎块,都倒进地窖中,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木板,最上面用土石封死,再盖上石块,直到地窖高出地面三十厘米左右,才停止一切工作。
“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罢”张恒说。
这一次的青储规模,可是足足比上一次大了十倍不止,虽然还没有达到像后世的青储窖那样动辄数吨的规模,里面却也窖藏着少说一吨的饲料。
假如不新增牲畜的话,大概只需要两三个这样的青储窖,就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牲畜越冬的需求了。
保准明年开春,那头耕牛能有足够的气力耕田犁地。
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张家里的粟米一亩亩的相继成熟,收获。
到八月初头,基本上张家里的全部粟米都收获入库。
最后张恒的佃农们统计成绩。
收获成绩最好的那一户,居然亩产粟米达到了近三石
张恒都被这个数字震惊了
要知道,张家里的田地,在关中地区算不得什么太好的土地。
若是土地肥沃,早几十年就被长安的贵族们,强取豪夺,占为己有了。
就像那十五顷即将到张恒手中的良田一般。
贵族们,为了占有良田,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事情。
“十一叔,跟我说说,这亩产差不多三石,您是怎么做到的”张恒在知道了具体数字,并且再三确认这人没有作假之后,立即赶过来问着。
“东家,俺其实也没干什么……”年纪有些大的佃户憨厚的笑着道:“就是给田里的粟苗,分开播种,稍微的让其高出地面……”
张恒闭着眼睛,想了起来,好像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在旱地上种植作物,特别是小米的时候,都是这么干的。
“另外,就是照料的比较精心,加上东家教给俺生火驱虫之法,所以……”老农开心的笑着道:“俺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高的亩产”
“这是代田法的原始版本?”张恒记了起来,初中历史有教过代田法。
张恒隐约记得,当初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两汉之间开始普及的代田法,使土地亩产普遍增加了一大半,少的都有增加一石,多的达到了两石多。
张恒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佃户采取的耕种方法,值得推广和改进。
于是对心里有些不安的佃户道:“十一叔,您请放心,我答应您的奖励,完全不变,除此之外,我还决定,奖励您五千钱”
“多谢东家……多谢东家……”老汉忙不迭的拜谢。
“别急着谢……”张恒道:“拿了奖金,十一叔,您就得帮我办事……把您今年采用的耕种方法,教给大家”
“一定……一定……”老汉笑得都何不拢嘴了。
“十一叔,你得到的远远会不止这些……”张恒道:“明年,若是亩产普遍提高,我便会向朝廷禀报,举荐您为力田,到时候,您说不定还能混个官身呢”
力田,乃是汉室专门给那些善于耕作,并且愿意传授耕作经验的农夫、学者、地主们设立的一个荣誉。
跟学者的贤良方正差不多。
拥有力田身份的人,享受许多优待,每年有钱拿,更重要的是,可以当官
这也算是,汉室朝廷给那些非儒门、法家等主流学派的士子留下的一个小窗口。
不懂《春秋》没看过《易》《书》《韩非子》……没有关系,只要你种田够在行,照样可以出仕当官。
农,社稷之根本也
“还能当官?”佃户目瞪口呆,怎么也不相信,什么时候,大字不识的泥腿子也能当官了?
“这是当然的”张恒肯定的道:“十一叔还不信我吗?”
“信信信当然信”V
沉甸甸的穗子上,饱满圆润的粟米,粒粒都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张恒摘下一穗成熟的粟米,在手里观察着,青色的粟米,此时已经完全成熟,剥下一粒果实出来,在嘴里尝了尝,纯天然的粟米芳香,顿时溢满口腔。
“马上就要进入全面收获了……”张恒站在田埂上,对着高老七道:“这些日子,让张核桃父子多打些农具,特别是那镰刀,能打多少是多少,等过两天,发给佃户们,让他们持镰刀收割”
镰刀算的上是石器时代开始就流传至今的优秀农具吧。
只是受制于加工技术,制造颇为困难,一般张大山父子两人,忙活一天也就只能打造出两把合格的镰刀。
不过却也足够了,反正粟米有早熟晚熟之分,早熟的像眼前的这些粟米,大概明天就可以开镰收获,但一些晚熟的品种却要半个月之后了。
算起来,粟从播种到收获,差不多就是一百五十天,在这期间不能出半点差错,才能在最后获得丰收。
“农民辛苦啊……”张恒感叹了一声。
无论后世还是如今,农民都是这片土地上最辛苦,但最底层,同时也是最庞大的群体。
相比其他地方的农民,关中地区的农民,还算是幸福的了。
起码关中粮价高,不需要担心谷贱伤农。但即便如此,破产的自耕农,也越来越多了。
“尽量多帮一些人吧……”张恒想着,就走下田埂。
远处,赵柔娘跟霍青君欢快的声音传了过来,天空上的风筝越飞越高。
张恒心里的愧疚之心,不知怎么的,越发的深重了起来。
自那日回家之后,张恒就把一切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跟嫂嫂和盘托出,本以为,会遭到赵柔娘的冷战对抗,嫂嫂更会弃自己而去。
可谁知道,嫂嫂跟赵柔娘在听了张恒的话后非但没有任何的不快,反而一力支持。
嫂嫂的话,还可以理解。
但赵柔娘……
张恒不相信,赵柔娘心里会没有半丝芥蒂。
赵柔娘跟嫂嫂,表现的越正常,张恒心中的愧疚就越深。
事到如今,张恒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了解嫂嫂跟赵柔娘,亏他还自翊为情场老手。
“等霍青君走了,我再找个机会,跟柔娘,嫂嫂表白心意吧……总之,让我放弃嫂嫂跟柔娘,这是办不到的事情……”
-0-0-0-
过了两日之后,早熟的粟米,可以收获了。
佃户们都笑开了颜,一大早,就带着全家老少,都拿着张恒分发下去的镰刀等农具,收割着成熟的粟米。
一家五口,通力合作的话,一般一天就可以收割数十亩。
这主要是,一来汉亩比较小,也就一步宽,二百四十步长,从头割到尾,用不了太久。
二者,这时代,粟米的脱粒,都是靠人力。
所以,收获的粟穗,都会被用袋子装起来,运回去,再行脱粒。
对此,张恒也没什么太大的办法。
没有柴油,没有发动机,就别想什么机械化了。
到下午的时候,张家里原本一眼看过去,全是粟苗的田野中,就出现了一块块不那么协调的光秃秃的土地。
“东家”一个佃户兴冲冲的找到张恒,高兴的汇报着:“俺家今天收割的租种东家家的粟米,刚刚称了一下,有八十多石呢”
“俺跟婆娘算了一下,差不多每亩产了二石一斗多”
“呵呵,恭喜”张恒笑着道。两石一斗的亩产,这在关中地区来说,都算很不错的收成,更何况今年夏天旱了那么久,土地的产出却还能保持如此的水平,确实着为不易
“十一叔,你去找老七,让他记下来”张恒知道这个佃户的目的是什么。
不过,这些琐事,张恒既然下放给了高老七,那么只要不出问题,张恒就不会去过问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恩哪”佃户高高兴兴的去找高老七去了。
“是时候做青储窖了”看着田里面堆积成小山一般的秸秆,张恒知道,这个时候开始建造青储窖,刚刚好
第二天,张恒就让高老七去挨家挨户的通知,全村所有人的秸秆,假如要卖,可以卖给张恒。
张恒开出了刍一石二十钱,稿一石十五钱的价格,来跟官府抢生意。
佃户们一见有利可图,纷纷决定了,今年的刍稿税除了那官府命令要求的各一石的负担外,其他的全部交钱。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
倒是,还有不少的村民,认为张恒的收购价格高于官府的收购价格,这是在悄悄的给本村的同族好处呢。
于是,张恒在张家里村民们心中形象更加高大了。
这倒是让张恒始料未及。
不过,既然对他有好处,他也就乐得如此了。
翌日,张恒就带着高老七,张大山父子,还有田二,开始选址修筑青储窖。
张恒在自己家的院子中,选择一个地势比较高,而且土质较硬的地方,让高老七带着田二等下,在那里先挖出一个圆形的地窖出来。
几个人用了两天时间,才把地窖挖好。
地窖一挖好,张恒就出钱请那些没有地的佃户,帮着切碎秸秆和鲜草。
同时,指挥着高老七等人,用红砖、木板和石灰,砌好地窖。
如此这般,又忙活了一天多,青储窖才算基本上弄好。
跟上次一样,和水和糖,加入绿豆,大豆粉之后,张恒就把所有的秸秆碎块,都倒进地窖中,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木板,最上面用土石封死,再盖上石块,直到地窖高出地面三十厘米左右,才停止一切工作。
“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罢”张恒说。
这一次的青储规模,可是足足比上一次大了十倍不止,虽然还没有达到像后世的青储窖那样动辄数吨的规模,里面却也窖藏着少说一吨的饲料。
假如不新增牲畜的话,大概只需要两三个这样的青储窖,就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牲畜越冬的需求了。
保准明年开春,那头耕牛能有足够的气力耕田犁地。
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张家里的粟米一亩亩的相继成熟,收获。
到八月初头,基本上张家里的全部粟米都收获入库。
最后张恒的佃农们统计成绩。
收获成绩最好的那一户,居然亩产粟米达到了近三石
张恒都被这个数字震惊了
要知道,张家里的田地,在关中地区算不得什么太好的土地。
若是土地肥沃,早几十年就被长安的贵族们,强取豪夺,占为己有了。
就像那十五顷即将到张恒手中的良田一般。
贵族们,为了占有良田,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事情。
“十一叔,跟我说说,这亩产差不多三石,您是怎么做到的”张恒在知道了具体数字,并且再三确认这人没有作假之后,立即赶过来问着。
“东家,俺其实也没干什么……”年纪有些大的佃户憨厚的笑着道:“就是给田里的粟苗,分开播种,稍微的让其高出地面……”
张恒闭着眼睛,想了起来,好像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在旱地上种植作物,特别是小米的时候,都是这么干的。
“另外,就是照料的比较精心,加上东家教给俺生火驱虫之法,所以……”老农开心的笑着道:“俺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高的亩产”
“这是代田法的原始版本?”张恒记了起来,初中历史有教过代田法。
张恒隐约记得,当初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两汉之间开始普及的代田法,使土地亩产普遍增加了一大半,少的都有增加一石,多的达到了两石多。
张恒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佃户采取的耕种方法,值得推广和改进。
于是对心里有些不安的佃户道:“十一叔,您请放心,我答应您的奖励,完全不变,除此之外,我还决定,奖励您五千钱”
“多谢东家……多谢东家……”老汉忙不迭的拜谢。
“别急着谢……”张恒道:“拿了奖金,十一叔,您就得帮我办事……把您今年采用的耕种方法,教给大家”
“一定……一定……”老汉笑得都何不拢嘴了。
“十一叔,你得到的远远会不止这些……”张恒道:“明年,若是亩产普遍提高,我便会向朝廷禀报,举荐您为力田,到时候,您说不定还能混个官身呢”
力田,乃是汉室专门给那些善于耕作,并且愿意传授耕作经验的农夫、学者、地主们设立的一个荣誉。
跟学者的贤良方正差不多。
拥有力田身份的人,享受许多优待,每年有钱拿,更重要的是,可以当官
这也算是,汉室朝廷给那些非儒门、法家等主流学派的士子留下的一个小窗口。
不懂《春秋》没看过《易》《书》《韩非子》……没有关系,只要你种田够在行,照样可以出仕当官。
农,社稷之根本也
“还能当官?”佃户目瞪口呆,怎么也不相信,什么时候,大字不识的泥腿子也能当官了?
“这是当然的”张恒肯定的道:“十一叔还不信我吗?”
“信信信当然信”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