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风卷残云 血洗东林(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夜已经很深了,督师府的军议房里仍亮着灯,灯下,是孙承桨和他的参赞鹿善继,除此之外,再无一人。
“杨涟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是要本督师替他上书铲除魏阉,却不知明之以为我是否该如他所愿?”孙承宗直截了当的问鹿善继,明之是鹿善继的表字。
鹿善继低头想了想,抬头说道:“朝中皆知督师是东林党人,要是督师不出面,怕党内上下对督师要有不满。而且………城门失火,必会殃及池鱼,若是东林不保,督师又何以自保?”
“嗯。”
孙承宗赞许的看了一眼鹿善继,一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再好不过分析了他现在所处的环境。
“那照你说,我当如何出面才为上策?”孙承宗有意要考量考量鹿善继。
鹿善继微一沉吟,开口说道:“下官以为督师应当立即上疏皇上,将魏忠贤的真面目告诉皇上!只要督师上疏,这事必能成功!”
孙承宗没有点头,而是反问他:“你何以认为只要我上疏,就一定能够除掉魏忠贤呢?”
鹿善继毫不犹豫道:“督师是皇上的老师,皇上对您的话一向是言听计从的,只要督师上疏,皇上便会疏远魏阉,此毫无疑问。”
闻言,孙承宗苦笑一声,摇了摇头,道:“今非昔比了………我离京三年,此期间魏忠贤巧言令色,已成为皇上身边第一要紧之人,恐怕我的话也不那么灵了!再说咱们的奏疏皇上也未必能看到?所以这上疏一策不是不太妥当′要是皇上真的看不到我的奏疏,只怕就打草惊蛇了,届时魏忠贤必定对我心生警惕,再要有所动作怕就难了。”
听了孙承宗所说,鹿善继也不禁眉头皱了一下,旋即又道:“若上疏不能到达皇上手中,那督师只能采用面君一策了!”
“面君?”
孙承宗喃喃重复一声豁然开朗,欣然赞道:“此计甚好!皇上生日是五月初四,我便以祝寿的名义进京面君,向皇上陈说利害。”
鹿善继听后却是饶有深意的看向孙承宗:“督师准备就这么空手去?”
“当然不能空手去,皇上生日,我总是要备些礼物的。”孙承宗笑了笑。
鹿善继见孙承宗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忙急道:“下官不是说这个,下官是说督师是准备一个人进京′不带些人吗?”
“带些人进京?”孙承宗怔了怔,脸色大变,失声道:“你是说带兵进京?”
“是!”鹿善继重一点头斩钉截铁道:“必要之时,下官以为督师可以取清君侧而行之!”
孙承宗心中一突,盯着鹿善继久久没有说话。半响,方起身说道:“我正准备去蓟州、昌平检阅防务,那里离京城只有几十里。你明日与我同去。”
蓟州、昌平?鹿善继眼前一亮,大声应道:“是,督师!”
孙承宗没有就此事再说什么,而是又问起鹿善继另一件事:“有周淮安的下落了吗?”
鹿善继摇了摇头:“还没有收到消息。”
唉.¨
孙承宗叹口气对鹿说道:“务必要联系上他,有他在,我便能放心进京了。”稍顿又吩咐鹿善继:“你修书一封与袁崇焕,告诉他,今年后金区内又是饥荒,老奴很可能在入秋之后率兵来犯,要他务必加强宁远的城防,另外,锦州城的修建要快,最迟明年一定要筑城,否则,只怕来不及了。”
“禀大人属下持大人的腰牌调阅山海卫相关人员,据他们报称,孙承宗明日将率精骑三千检阅蓟州、昌平二地防务!”
“萄州、昌平?”
这两个地名让袁大海眉头深锁,他知道,这两处是北京的门户,距离京城只有几十里要是孙承宗真敢带兵进京清君侧的话,那精骑不过一日之间就能冲到北京城下。要是魏忠贤不作提防,那无疑就会被孙承宗给真的清掉了。
不过孙承宗真有这个胆量?
袁大海不相信孙承宗真敢率兵进京,因为后世史书虽有过孙承宗领兵五千准备清君侧,杀魏忠贤的举动,但最终还是没有落实。
“清君侧”要有着其法理上的合理性,魏忠贤直到现在对东林党的斗争都是光明正大的行使皇权(虽有矫诏,但根本不能排除天启本人也是有意要敲打东林党的。
袁大海一直相信,天启不傻,在他那年轻英俊及稍显稚嫩的脸蛋背后,隐藏着的是一颗无比睿智的心!),要是孙承宗真敢带兵进京,那便等同于造反,试问,他孙老师真的敢下这个和自己学生对着干的心?
不可能,绝无可能!
最大的可能就是孙承宗在虚晃一枪,说他在虚张声势恐怕要更切实些。
其实对孙承宗,袁大海也说不清自己对他的感观到底是好还是坏。从他来到山海关后,他便一直在悄悄的观察这座天下第一雄关。不知道为什么,在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和安插在山海卫的锦衣卫及东厂番子的详细禀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或许孙承宗的守辽之策犯了一个错误。
天启二年广宁大战后,熊廷弼提出“坚壁清野”之策,即放弃关外所有土地,率领全军退入山海关固守。这个决策虽然有失地充民之嫌,而且饱受世人非议,但从战略角度看,袁大海却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当然,这个非常正确是袁大海刚刚认为的,在他没有实地查看过山海关之前,他也一直认为熊廷弼做了个大蠢事,平空送给后金那么广阔的一片土地,堪称是大明的千古罪人。
然而,他现在不这么看了,除了实地察看过山海关,知道这座雄关不可能被正面攻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几乎所有的太阳黑子消失了长达十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宇宙射线的流量降低,而同时变冷…是过去一万年间十数起类似情形中距今最近的一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
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北方地区长年处于饥荒之中。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明朝只需要坚壁清野固守,不需费一兵一卒,就能把满清活活饿死在关外。熊廷弼的战略其实就是这个目的,只不过他不知道这是所谓的“小冰河期”…他的出发点却是因为明军在关外无战之兵,无可守之城,固而才要全面收缩。
当明军退守山海关后,如果后金兵要进攻,从沈阳到前线的补给线就有六百里之长。明军将防线布置在山海关,就如同曹操将与袁绍的决战的战场,选在离自己后方比较近的官渡一样,对明军极为有利。更何况…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御强度无懈可击,是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攻破过的一道雄关。但是由于广宁大败…熊廷弼被追究责任免职下狱,蓟辽经略一职由王在晋接任。
王在晋这个人,先前袁大海也不待见他,认为这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但现在看来,他其实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大家,又是一位被东林党污蔑的所谓“阉党”蠢才。在继承熊廷弼“坚壁清野”战略的同时,王在晋更进一步设计了一个歼敌于山海关下的绝妙-构思——这个构思便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设置一个“重关”的计划。
三年前,王在晋构建八里铺重关要耗费一百万两白银,如此庞大的数目却得到了天启毫无保留的支持。在当时的朝廷里…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或者其他人,都对此没有反对。可是,正是孙承宗自告奋勇的跑到辽东视察,然后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这个计划,并通过政治手段把王在晋搞下了台。
袁大海记得…《明史》哩有记载,关于“重城”孙承宗提出的诘问让王在晋无言以对,在后来许多解读中认为是王在晋犯了低级错误,而同意他这个计划的天启帝也昏庸。其实并不尽然,若真是用荒唐的计划欺蒙天启帝,在被孙承宗的诘问揭穿以后若回报皇帝,那王在晋绝对脱不了干系,可王在晋又为什么七天七夜都不肯妥协呢?
而且孙承宗把“修建重城”的毛病给说得很详细了,他还不妥协就显得有点离奇了!
在前线考察完毕以后,孙承宗回去把这么明显的纰漏奏报了,但最终却是“又上十余疏”才有后来的结果,这么明显的纰漏怎么会“又上十余疏”呢?难道天启不信任和器重他这位老师吗?难道东林党内阁首辅叶向高也犯糊涂了吗?
一切的疑问都显示这个“重城计划”里还面隐藏着一个玄机,其实这个玄机并不复杂,在孙承宗的诘问中就已经隐约显现了一些。
孙承宗问王在晋:“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
其实当时山海关的总兵力不会超过八万,袁崇焕官拜督师以后削弱蓟门的兵力而补充关外时,明军才达到七万多人的规模。
从对话里王在晋的敷衍可以看出王在晋根本就没有打算在新城里驻扎兵力,如此一来孙承宗的一系列质疑就迎刃而解了。孙承宗所问的:“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应以:“为敌设”作答。
孙承宗所问:“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应以“新城不守,故用旧城”作答。
孙承宗所问:“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则是点到了其中要害,也是这个玄机的要津所在,这个玄机就是“敌未至而兵先撤”,把这个“重关”送给后金!
为什么要送一个“重关”给后金呢?
原因很简单,在现在的袁大海看来很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囡为熊廷弼坚壁清野后,退守山海关这番布局,其实就是要在山海关下消耗后金军的实力。
若是后金真的犯傻来冲击山海关关门,势必精锐尽出,明朝在此地和后金决战,各方兵力聚集,且依托山海关雄关天险,够后金啃半年也说不定。要知道,山海关绝非后金都未能攻克的锦州可比!至少,在不是太懂军事的袁大海看来,要想硬攻下这座眼前的山海关,没有个十来万尸体别想铺上来!而后金蛮子有那么多兵吗?就算他们有,全死在这,这关夺下来又有什么好处?难道叫老野猪皮一个人到关内旅游不成?
且不说后金补给线延长,粮草接济必然困难,本来就是出来抢粮食的,结果变成了耗粮食,这首先就事与愿违了,时间稍微一长,对峙后两厢消耗起来后金就凄惨了。而最要命的则是隐藏在从沈阳到山海关路上的杀机。
沈阳到山海关沿途千里迢迢,有大凌河、小凌河、辽河阻断,若是封冻时节还好,但开春以后冰雪融化了,在相持阶段期间,明朝完全可以出动水师,封锁大凌河、小凌河断其粮道,同时水陆并进沿辽河北上抄袭沈阳,这跟孙承宗所谓:“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的意思是差不多试想明朝在关外坚壁清野以后,要在关门外和后金决战,拉长后金的补给线,用断绝后方粮道的方式击溃后金军,对明朝来说是个绝好的歼敌方案,既可以发挥明朝军队用火器守城池的优势,又可以发挥自身水师的优势,还避免了和后金野战争锋,甚至连拼杀都免了,因为粮道一断后金必然自溃,若后金大军被饿上一两个月还用明军去拼杀吗?
这个王在晋的“新城旧城”的看法是一家之言,只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觉得孙承宗或许不是那么伟大。在此之前,骨头一直认为孙是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和战略家。
夜已经很深了,督师府的军议房里仍亮着灯,灯下,是孙承桨和他的参赞鹿善继,除此之外,再无一人。
“杨涟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是要本督师替他上书铲除魏阉,却不知明之以为我是否该如他所愿?”孙承宗直截了当的问鹿善继,明之是鹿善继的表字。
鹿善继低头想了想,抬头说道:“朝中皆知督师是东林党人,要是督师不出面,怕党内上下对督师要有不满。而且………城门失火,必会殃及池鱼,若是东林不保,督师又何以自保?”
“嗯。”
孙承宗赞许的看了一眼鹿善继,一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再好不过分析了他现在所处的环境。
“那照你说,我当如何出面才为上策?”孙承宗有意要考量考量鹿善继。
鹿善继微一沉吟,开口说道:“下官以为督师应当立即上疏皇上,将魏忠贤的真面目告诉皇上!只要督师上疏,这事必能成功!”
孙承宗没有点头,而是反问他:“你何以认为只要我上疏,就一定能够除掉魏忠贤呢?”
鹿善继毫不犹豫道:“督师是皇上的老师,皇上对您的话一向是言听计从的,只要督师上疏,皇上便会疏远魏阉,此毫无疑问。”
闻言,孙承宗苦笑一声,摇了摇头,道:“今非昔比了………我离京三年,此期间魏忠贤巧言令色,已成为皇上身边第一要紧之人,恐怕我的话也不那么灵了!再说咱们的奏疏皇上也未必能看到?所以这上疏一策不是不太妥当′要是皇上真的看不到我的奏疏,只怕就打草惊蛇了,届时魏忠贤必定对我心生警惕,再要有所动作怕就难了。”
听了孙承宗所说,鹿善继也不禁眉头皱了一下,旋即又道:“若上疏不能到达皇上手中,那督师只能采用面君一策了!”
“面君?”
孙承宗喃喃重复一声豁然开朗,欣然赞道:“此计甚好!皇上生日是五月初四,我便以祝寿的名义进京面君,向皇上陈说利害。”
鹿善继听后却是饶有深意的看向孙承宗:“督师准备就这么空手去?”
“当然不能空手去,皇上生日,我总是要备些礼物的。”孙承宗笑了笑。
鹿善继见孙承宗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忙急道:“下官不是说这个,下官是说督师是准备一个人进京′不带些人吗?”
“带些人进京?”孙承宗怔了怔,脸色大变,失声道:“你是说带兵进京?”
“是!”鹿善继重一点头斩钉截铁道:“必要之时,下官以为督师可以取清君侧而行之!”
孙承宗心中一突,盯着鹿善继久久没有说话。半响,方起身说道:“我正准备去蓟州、昌平检阅防务,那里离京城只有几十里。你明日与我同去。”
蓟州、昌平?鹿善继眼前一亮,大声应道:“是,督师!”
孙承宗没有就此事再说什么,而是又问起鹿善继另一件事:“有周淮安的下落了吗?”
鹿善继摇了摇头:“还没有收到消息。”
唉.¨
孙承宗叹口气对鹿说道:“务必要联系上他,有他在,我便能放心进京了。”稍顿又吩咐鹿善继:“你修书一封与袁崇焕,告诉他,今年后金区内又是饥荒,老奴很可能在入秋之后率兵来犯,要他务必加强宁远的城防,另外,锦州城的修建要快,最迟明年一定要筑城,否则,只怕来不及了。”
“禀大人属下持大人的腰牌调阅山海卫相关人员,据他们报称,孙承宗明日将率精骑三千检阅蓟州、昌平二地防务!”
“萄州、昌平?”
这两个地名让袁大海眉头深锁,他知道,这两处是北京的门户,距离京城只有几十里要是孙承宗真敢带兵进京清君侧的话,那精骑不过一日之间就能冲到北京城下。要是魏忠贤不作提防,那无疑就会被孙承宗给真的清掉了。
不过孙承宗真有这个胆量?
袁大海不相信孙承宗真敢率兵进京,因为后世史书虽有过孙承宗领兵五千准备清君侧,杀魏忠贤的举动,但最终还是没有落实。
“清君侧”要有着其法理上的合理性,魏忠贤直到现在对东林党的斗争都是光明正大的行使皇权(虽有矫诏,但根本不能排除天启本人也是有意要敲打东林党的。
袁大海一直相信,天启不傻,在他那年轻英俊及稍显稚嫩的脸蛋背后,隐藏着的是一颗无比睿智的心!),要是孙承宗真敢带兵进京,那便等同于造反,试问,他孙老师真的敢下这个和自己学生对着干的心?
不可能,绝无可能!
最大的可能就是孙承宗在虚晃一枪,说他在虚张声势恐怕要更切实些。
其实对孙承宗,袁大海也说不清自己对他的感观到底是好还是坏。从他来到山海关后,他便一直在悄悄的观察这座天下第一雄关。不知道为什么,在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和安插在山海卫的锦衣卫及东厂番子的详细禀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或许孙承宗的守辽之策犯了一个错误。
天启二年广宁大战后,熊廷弼提出“坚壁清野”之策,即放弃关外所有土地,率领全军退入山海关固守。这个决策虽然有失地充民之嫌,而且饱受世人非议,但从战略角度看,袁大海却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当然,这个非常正确是袁大海刚刚认为的,在他没有实地查看过山海关之前,他也一直认为熊廷弼做了个大蠢事,平空送给后金那么广阔的一片土地,堪称是大明的千古罪人。
然而,他现在不这么看了,除了实地察看过山海关,知道这座雄关不可能被正面攻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几乎所有的太阳黑子消失了长达十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宇宙射线的流量降低,而同时变冷…是过去一万年间十数起类似情形中距今最近的一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
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北方地区长年处于饥荒之中。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明朝只需要坚壁清野固守,不需费一兵一卒,就能把满清活活饿死在关外。熊廷弼的战略其实就是这个目的,只不过他不知道这是所谓的“小冰河期”…他的出发点却是因为明军在关外无战之兵,无可守之城,固而才要全面收缩。
当明军退守山海关后,如果后金兵要进攻,从沈阳到前线的补给线就有六百里之长。明军将防线布置在山海关,就如同曹操将与袁绍的决战的战场,选在离自己后方比较近的官渡一样,对明军极为有利。更何况…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御强度无懈可击,是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攻破过的一道雄关。但是由于广宁大败…熊廷弼被追究责任免职下狱,蓟辽经略一职由王在晋接任。
王在晋这个人,先前袁大海也不待见他,认为这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但现在看来,他其实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大家,又是一位被东林党污蔑的所谓“阉党”蠢才。在继承熊廷弼“坚壁清野”战略的同时,王在晋更进一步设计了一个歼敌于山海关下的绝妙-构思——这个构思便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设置一个“重关”的计划。
三年前,王在晋构建八里铺重关要耗费一百万两白银,如此庞大的数目却得到了天启毫无保留的支持。在当时的朝廷里…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或者其他人,都对此没有反对。可是,正是孙承宗自告奋勇的跑到辽东视察,然后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这个计划,并通过政治手段把王在晋搞下了台。
袁大海记得…《明史》哩有记载,关于“重城”孙承宗提出的诘问让王在晋无言以对,在后来许多解读中认为是王在晋犯了低级错误,而同意他这个计划的天启帝也昏庸。其实并不尽然,若真是用荒唐的计划欺蒙天启帝,在被孙承宗的诘问揭穿以后若回报皇帝,那王在晋绝对脱不了干系,可王在晋又为什么七天七夜都不肯妥协呢?
而且孙承宗把“修建重城”的毛病给说得很详细了,他还不妥协就显得有点离奇了!
在前线考察完毕以后,孙承宗回去把这么明显的纰漏奏报了,但最终却是“又上十余疏”才有后来的结果,这么明显的纰漏怎么会“又上十余疏”呢?难道天启不信任和器重他这位老师吗?难道东林党内阁首辅叶向高也犯糊涂了吗?
一切的疑问都显示这个“重城计划”里还面隐藏着一个玄机,其实这个玄机并不复杂,在孙承宗的诘问中就已经隐约显现了一些。
孙承宗问王在晋:“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
其实当时山海关的总兵力不会超过八万,袁崇焕官拜督师以后削弱蓟门的兵力而补充关外时,明军才达到七万多人的规模。
从对话里王在晋的敷衍可以看出王在晋根本就没有打算在新城里驻扎兵力,如此一来孙承宗的一系列质疑就迎刃而解了。孙承宗所问的:“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应以:“为敌设”作答。
孙承宗所问:“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应以“新城不守,故用旧城”作答。
孙承宗所问:“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则是点到了其中要害,也是这个玄机的要津所在,这个玄机就是“敌未至而兵先撤”,把这个“重关”送给后金!
为什么要送一个“重关”给后金呢?
原因很简单,在现在的袁大海看来很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囡为熊廷弼坚壁清野后,退守山海关这番布局,其实就是要在山海关下消耗后金军的实力。
若是后金真的犯傻来冲击山海关关门,势必精锐尽出,明朝在此地和后金决战,各方兵力聚集,且依托山海关雄关天险,够后金啃半年也说不定。要知道,山海关绝非后金都未能攻克的锦州可比!至少,在不是太懂军事的袁大海看来,要想硬攻下这座眼前的山海关,没有个十来万尸体别想铺上来!而后金蛮子有那么多兵吗?就算他们有,全死在这,这关夺下来又有什么好处?难道叫老野猪皮一个人到关内旅游不成?
且不说后金补给线延长,粮草接济必然困难,本来就是出来抢粮食的,结果变成了耗粮食,这首先就事与愿违了,时间稍微一长,对峙后两厢消耗起来后金就凄惨了。而最要命的则是隐藏在从沈阳到山海关路上的杀机。
沈阳到山海关沿途千里迢迢,有大凌河、小凌河、辽河阻断,若是封冻时节还好,但开春以后冰雪融化了,在相持阶段期间,明朝完全可以出动水师,封锁大凌河、小凌河断其粮道,同时水陆并进沿辽河北上抄袭沈阳,这跟孙承宗所谓:“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的意思是差不多试想明朝在关外坚壁清野以后,要在关门外和后金决战,拉长后金的补给线,用断绝后方粮道的方式击溃后金军,对明朝来说是个绝好的歼敌方案,既可以发挥明朝军队用火器守城池的优势,又可以发挥自身水师的优势,还避免了和后金野战争锋,甚至连拼杀都免了,因为粮道一断后金必然自溃,若后金大军被饿上一两个月还用明军去拼杀吗?
这个王在晋的“新城旧城”的看法是一家之言,只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觉得孙承宗或许不是那么伟大。在此之前,骨头一直认为孙是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和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