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小说网 >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战争的前夜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战争的前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这是第三卷《独裁万岁》的最后一章了,谢谢大家的收看。这一卷夸我的人有,骂我的也不少,甚至还有发短信骂我变态的,浪子都记住了,咱们第四卷走着瞧!(白眼翻了一下)

    明天开始,请看第四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883年6月22日,丁云桐对战争指挥机构进行最后的改组。

    原先的军事应急小组有四名成员,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曾纪泽,刘坤一还顶替了郭嵩焘,兼任组织部长。现在丁云桐让王文韶担任组织部长,刘坤一前往东北,专职负责后勤大军,同时将张之洞和胡雪岩也调入应急小组。

    在这六名成员中,左宗棠年事已高,但政治主张一向强硬,能制造主战的气氛,有时也能提一些好的建议。

    彭玉麟对具体的军务,操作能力很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一点丁云桐也颇为佩服,本来就是想让他去东北负责后勤,但一看他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只好作罢。

    刘坤一却相反,不但工作能力强,而且身体硬朗,足以担当后勤重任。

    战争与外交密不可分,曾纪泽能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丁云桐已经将其派往欧洲,处理未来战时的外交工作。

    至于张之洞和胡雪岩,前者兼任工业化领导小组成员,这是丁云桐考虑到战争和工业化之间需要达到一种平衡,所以让张之洞同时身兼两职。后者则负责财政收支的平衡,他的意见对战争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时,有两件事开始困扰丁云桐:

    第一,丰沙里的犹太移民数量增长的太慢,到现在最多也只有七八千人,这样的速度实在让丁云桐非常失望。犹太移民来得越多,相应来中国谋生的也会越多,意味着会给中国带来很多的技术和资金。而且丁云桐计划是将丰沙里当成猪圈来养,犹太人越多,财富越多,就等于猪养得越肥,将来来一场大屠杀,金色嘉年华,普天同庆,中国人民杀猪宰羊奔小康了。

    可现在这个不愠不火的样子,猴年马月才能吃上血肠啊!丁云桐颇为郁闷,看来毕竟是荒郊野岭的,吸引力不够。此时东欧的大移民已经开始,数以百万人正在投奔新世界,他们的目的地是正在高速发展,一片火热的美国。

    怎么办?好肉被人抢了,不能袖手旁观,丁云桐决定采取行动。

    他派遣内务部干事梁诚立刻前往美国,表面上担任使馆参赞,实际上负责煽动美国的反犹太主义,同时发电驻美公使陈兰彬配合其工作。实际上,随着东欧移民的大量涌入,美国社会已经开始厌恶和警惕犹太人,中方只需要煽风点火。具体操作其实也很简单,用一笔钱收买几家报社发表反犹文章,或者找些名人出版反犹书籍,制造或散布一些著名的谣言,比如锡安长老会纪要之类。只要美国掀起反犹风潮,对那些犹太移民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了。

    第二件事是,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通过唐绍仪,正式提出,要在丰沙里组建一支武装力量。甚至还提出,希望能帮助中国一起保卫湄公河以北地区,免遭暹罗的袭击,理由冠冕堂皇:如果暹罗进攻得手,丰沙里也将不保。

    当然,丁云桐知道这是迟早的事,但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要知道此时整个丰沙里地区,犹太移民只有数千人。丁云桐原本以为至少要过个两三年,或者等到犹太移民和当地佬族土著发生冲突后,才会考虑到这一点。

    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假如将来犹太国羽翼丰满了,凭借较高的整体素质,犹太军队将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丁云桐正是设想到这一点,才选择丰沙里,因为这是块内陆地区,没有宝贵的出海口,未来的犹太国无法得到外部的援助。

    但现在,对于建立武装力量,中国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的,军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中国如果进行阻挠,犹太人马上就会怀疑中国的诚意,中国不但不能反对,反而要大力支持。

    但要说到允许犹太武装参与防守,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为在这过程中,犹太人会得到宝贵的实战经验,同时也会培养出一批指挥军官来,这对中国是危险的。

    丁云桐最后向欧洲回复:中国非常支持建立犹太武装,这对建立犹太国意义重大。但中国不会借助犹太武装的帮助,因为这会损害中国军队的自尊。

    1883年6月28日,丁云桐在钓鱼台国宾馆,亲自设宴招待来访的日本代表团,宾主把酒言欢,气氛融洽,两国间紧张关系似乎人间蒸发了。

    日方还特地向丁云桐转交了明治天皇睦仁的礼物,一只秋田犬,丁云桐则回赠了一只百灵鸟。他的随后和亲善,让日本代表团非常吃惊,彻底颠覆了之前的感观。要知道上一次代表团来访,被赠送了几个不伦不类的“小金人”,对中国皇帝的印象很糟糕,但这一次却大为不同,因此也对谈判有了更大的信心。

    7月1日,中日双方开始了正式的会谈。

    一开场,日方就提出,有几个日本公民,包括天津领事馆武官神尾光臣,以及来华旅游的川上操六等,都在中国失踪了,希望中方对此做出解释。

    李鸿章对此的回答是一问三不知,完全不知情。同时随同的许景澄追问川上操六的身份和职务时,日方只能支支吾吾,含混回答。

    当然日方也只是试探而已,并不抱什么希望。

    在正式会谈中,日方由井上馨首先提出了“三八线方案”。也就是中日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线,平分朝鲜。

    这个方案当然是中方所无法接受的,李鸿章很罕有态度坚决的一口回绝了。

    几番争辩后,在7月6日,伊藤博文又提出了“琉韩交换论”,以中方不再提琉球问题,和确认日本在朝鲜的经济利益,换取日方承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

    这个方案引起了李鸿章的极大兴趣,因为一旦这个方案最终确定,中国也就保住了朝鲜半岛,应该是可以满意的,李鸿章随后在给丁云桐的报告中,对此方案做了积极的评价。

    丁云桐在一刹那,说实话也对这个方案非常心动,因为这样毕竟不需要战争就控制了朝鲜。而战争,总是需要冒风险的。

    不过思来想去,中日之间的矛盾迟早要爆发,终究会有一战,日本是肘腋之患,不铲除是永远也睡不踏实的。帝国将来不管是向西,还是向南发展,都将时刻受到牵制。最终,他还是下定了决心,按既定方针办!

    不过,出于拖延考虑,丁云桐还是让李鸿章在这个基础上,与日方认真谈,好好谈,反正最后不管达成什么共识,只要时间一到,丁云桐就会全盘否认。当然李鸿章不明白丁云桐的心理,他是一腔真诚的想把这个方案落实成条约。

    从李鸿章的态度上,伊藤博文和井上馨马上判断出中方对此是满意的,而且还有加码的空间,他们立刻提高了要求,以试探中方的底线。

    井上馨随即提出附带的条件,要求中方的宗主权得到确认后,应立即从朝鲜退兵,并承诺今后向朝鲜派兵时,须向日方说明。

    这个要求让李鸿章很为难,派兵受到限制,中国的宗主权就不完整了。但皇帝的态度却让李鸿章难以捉摸,竟然没有提出异议。

    这让伊藤等人大受鼓励,立刻再次提出附加条件:如果朝鲜发生内乱或其他紧急事件,中方向朝鲜派兵的话,日方也有权向朝鲜派兵。

    不出所料,这个要求被迅速驳回,因为这就等于,日本也对朝鲜拥有了宗主权。

    伊藤博文觉得已经碰触到了中方的底线,马上又狡猾的缩回去,退而求其次,放弃日本派兵的权力,但声称出于保护使馆安全,要求能在汉城驻扎一支日军的使馆卫队。

    这个要求得到满足后,日方马上得寸进尺,要求在釜山领事馆也驻扎卫队。李鸿章此时眼见日方来回纠缠,经过禀报后,非常不耐烦的拒绝了。

    但伊藤等人在放弃釜山卫队后,又提出新的主张,声称汉城的使馆卫队,还肩负保护日本侨民的责任,其规模应该不少于500到800人,这让李鸿章很恼火,这样一个规模,随时可以发动军事政变了,他立刻又坚决驳回了。

    从7月初到8月初,双方在朝鲜问题的细节上,来回的折冲,李鸿章也是来回的折腾。他这时才感觉到这些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其实都是文质彬彬的流氓,丝毫没有羞耻,一点一点的玩文字游戏,表面上承认中国宗主权,实际上对朝鲜半点都不肯放松。

    而之前本方口松的太快,答应不再提琉球问题,现在再从新开始讲,就觉得有些难办了。李鸿章有了一种被玩弄的感觉。

    而伊藤博文却满心欢喜,一番谈判下来成果丰厚,琉球问题貌似已经解决,经济利益也得到了确认,而中国的宗主权却被日方各个具体条款所肢解了,只剩下有名无实的宗主国而已。井上馨对此非常佩服。

    他们在那里自鸣得意,丁云桐却看着暗暗好笑:只要条约未正式签署,一切都只是空谈。就算我答应把北京都让给你们,那又怎样?况且就算条约签好了,我想打你还管什么条约,撕毁了就是,到时这些都是一纸空文,擦屁股都不要。

    二战前,希特勒在一张纸上签名保证不发动战争,英国首相张伯伦拿着这张纸,在伦敦机场宣布自己拯救了欧洲,拯救了世界。结果都成了笑柄,有谁会去谴责希特勒言而无信?只会嘲笑张伯伦很傻很天真。

    丁云桐一边看着北京的好戏,一边严厉督促刘坤一的后勤组织工作,事先已经有超过十五万的民工在鸭绿江沿岸集结。

    赵秉钧的内务部收到指令,准备开始对日本间谍的拉网行动了。

    宣传部已经秘密做好了准备,等到一开战,就在全国城乡各地,展开铺天盖地,规模空前的宣传,煽动民族主义狂潮。

    近卫军已经坐在全封闭的火车内,秘密的向东北运输。

    海军也已经做好准备,由六艘最新式战舰组成的“葡萄牙舰队”,也已经抵达了新加坡。

    唐绍仪正在与犹太财团谈判,要求得到大笔的贷款。

    袁世凯接到了密令,随时准备,要祭出迫使日本发狂的“大杀器”了。

    而身处平壤的詹天佑,也已经接到命令。此时铁路已经修到了平城,离平壤还有几十里地,按照丁云桐事先的计划,开战时,铁路至少要已经修到了平壤。因此,丁云桐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加快施工进度!

    所有的机器都在高速的运转,就等着那最后的一刻了。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