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动静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谷粒小说网 www.gulixi.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日。
桃溪镇这一带的风俗,正月初五这天不出门,全家老少都要留在自己家里。这一天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缝缝补补,行事要格外小心。
等过了初五,这里攒了几天的垃圾就可以往外扔了,又叫送穷鬼。三十开始一直到初五,家里面是不允许往外扔东西的。
十里不同俗。
杜玉娘前世,也听过其他说法,不过她现在还在杏花沟,自然也得按着杏花沟的规矩来。
破五这天,要吃饺子。
穷人家过日子,讲的是省吃俭用。平常的时候,就尽量吃一些简单易得的食物。但凡有点好东西,那都得攒到过年的时候吃,一家老少呢,也能在这个时候,往肚子里攒点油水。
谁家的米面油盐都不是白来的,天天吃饺子……
那是地主过的日子吧!
杜玉娘想起前世自己无意中听到的两个尼姑的对话,不由得会心一笑。
原本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看在张氏眼里,却觉得杜玉娘这个笑,十分刺目。她是在嘲笑自己吗?这小贱人,到底有没有把自己这个长辈放在眼里啊!
是,过年这几天,她很没有面子。自家男人不给她好脸色,就连大房的人,对她也是带搭不理的。
这让张氏的心里很不好受!她既觉得委屈,又觉得没面子。最重要的是,她恨杜玉娘,恨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丫头片子,居然比家里读书的孙子还要尊贵,这老杜家的‘家风’还真是够绝的。
但是这个时候,张氏也想明白了,自己刚刚被婆婆骂完,又被丈夫打了一顿,不能再盯着杜玉娘不放了。
所以张氏很快速的低下了手,假装在忙着包饺子,实际上她是怕别人看到她狰狞的面孔。
吃完了早上这顿饺子,全家人就聚集到一起,唠嗑,扯闲篇,说点村里,镇上的事情。
杜玉娘凑到李氏跟前,问她:“祖母,咱家的铺子啥时候往外盘啊!您是想找熟人做中间人,还是想写个招租启示啊!”
张氏听了这话,把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事是大事。
李氏沉吟道:“院子里还有不少咱们的东西呢!我寻思着,等过完十五的,让你爹把车赶上,咱们先把东西拉回来。再写个招租启示贴在上头。”
张氏一边听,一边转着自己的眼珠子,心里急得不行。
这铺子要是租出去了,她可咋捞银子啊!
“也行!”杜玉娘一听李氏没有变卦的心思,就没再说别的,她主要是怕李氏立场不坚定。
李氏拍了拍她的手,“你别操心了,等十五的时候,跟祖母一起回去,咱们看完了花灯再回来。”
每年正月十五,镇子上都会开灯市,其实说白了,就是夜市,为其三天时间。卖花灯的,摆小吃摊子的,都不用交税,这也算是为老百生做了点好事,让大家有个进项。
李氏这么一说,杜玉娘也想起来了。
往事一幕幕,像流得似的在眼前划过。
“祖母,我就不去了!”灯市是挺热闹的,可是她已经不是前世那个爱看热闹的杜玉娘了。
“她不去我去!”杜小叶在一旁道:“祖母,你带我去呗!我还能帮你收拾东西呢!”说完话,还斜了杜玉娘一眼,意思是杜玉娘不能干活。
杜玉娘懒得跟她计较,也不接话。
李氏看不上杜小叶那眼皮子浅的样子,可她到底是自己的孙女,平时也怪她那个四六不分的娘,生生把孩子教坏了。
“行,到时候要是玉娘不去,就叶子去。”
杜小叶可高兴了,下巴扬得老高,恨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李氏的话。
刘氏默默的看着,一言不发。
十五她也想上镇上一趟。主要是想到庙里求个平安符,给玉娘戴着。
“娘,要不十五我跟您一起回去得了!家里东西不少呢!”刘氏想了想,开口了。
杜小叶差点炸毛,要不是前几天家里闹得不太愉快,她也跟着吃了一顿排头,有了记性,估计这会儿就要怼回去了。
李氏想了想,就道:“到时候再说,到时候再说吧!”
“唉!”刘氏倒没说什么。
可杜小叶却气坏了。
杜玉娘不是好东西,她娘也不是好东西。
田氏一看气氛有些不好,当下道:“祖母,闲着也是闲着,要不咱们打叶子牌吧!”
李氏笑道:“中,拿花生当彩头。”
气氛缓和了一下,大家玩起叶子牌来。
李氏、刘氏、张氏和田氏都会玩叶子牌,老少三辈凑到一起打会儿牌,倒也是个消遣方面。
杜玉娘给她们分花生,拿花生当彩头。
不管怎么说,这事儿算是揭过去了,要是在初五这天吵闹起来,可是很不吉利呢!
等过了初五,村里人就自然而然的走动起来。出工早的,已经把行囊收拾好了,准备到镇上,县里做工。
每年杜家的茶寮都是过了初八开张,今年初十都过了,杜家还没有往镇上去的动静。
村里人的好奇劲又上来了,就想去杜家打探打探消息。是不是家里有啥事啊,咋都这个时候了,人还没走呢?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来家里打探消息的,居然会是里正。
杏华沟的里正,大名石三锁。他上头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石大锁,一个叫石二锁。
他是家里的老小,比较爱宠,上了几年学堂,会写字。姓石的人在杏花沟一带非常多,石家人也比较团结,大伙都是一个祖宗的,特别抱团。后来这里正的位置,很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三锁叔,您老咋来了,哎呀,真是稀客,稀客。”农家人,待人讲究热情。还没出正月呢,接人说客那必须有气氛,而且人家还是里正,大小也是个官儿哩。
杜河清把石三锁让进了堂屋,又把过年招待客人的瓜子花生啥的捧出来两把,放到桌上。
“他娘,赶紧给三锁叔倒点水来。”
刘氏应了一声,倒水去了。
“甭忙活了,我来啊,就是问一声,每年这个时候你们家老二该往镇子上去了,今年怎么都这工夫了,还没动静呢?”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日。
桃溪镇这一带的风俗,正月初五这天不出门,全家老少都要留在自己家里。这一天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缝缝补补,行事要格外小心。
等过了初五,这里攒了几天的垃圾就可以往外扔了,又叫送穷鬼。三十开始一直到初五,家里面是不允许往外扔东西的。
十里不同俗。
杜玉娘前世,也听过其他说法,不过她现在还在杏花沟,自然也得按着杏花沟的规矩来。
破五这天,要吃饺子。
穷人家过日子,讲的是省吃俭用。平常的时候,就尽量吃一些简单易得的食物。但凡有点好东西,那都得攒到过年的时候吃,一家老少呢,也能在这个时候,往肚子里攒点油水。
谁家的米面油盐都不是白来的,天天吃饺子……
那是地主过的日子吧!
杜玉娘想起前世自己无意中听到的两个尼姑的对话,不由得会心一笑。
原本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看在张氏眼里,却觉得杜玉娘这个笑,十分刺目。她是在嘲笑自己吗?这小贱人,到底有没有把自己这个长辈放在眼里啊!
是,过年这几天,她很没有面子。自家男人不给她好脸色,就连大房的人,对她也是带搭不理的。
这让张氏的心里很不好受!她既觉得委屈,又觉得没面子。最重要的是,她恨杜玉娘,恨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丫头片子,居然比家里读书的孙子还要尊贵,这老杜家的‘家风’还真是够绝的。
但是这个时候,张氏也想明白了,自己刚刚被婆婆骂完,又被丈夫打了一顿,不能再盯着杜玉娘不放了。
所以张氏很快速的低下了手,假装在忙着包饺子,实际上她是怕别人看到她狰狞的面孔。
吃完了早上这顿饺子,全家人就聚集到一起,唠嗑,扯闲篇,说点村里,镇上的事情。
杜玉娘凑到李氏跟前,问她:“祖母,咱家的铺子啥时候往外盘啊!您是想找熟人做中间人,还是想写个招租启示啊!”
张氏听了这话,把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事是大事。
李氏沉吟道:“院子里还有不少咱们的东西呢!我寻思着,等过完十五的,让你爹把车赶上,咱们先把东西拉回来。再写个招租启示贴在上头。”
张氏一边听,一边转着自己的眼珠子,心里急得不行。
这铺子要是租出去了,她可咋捞银子啊!
“也行!”杜玉娘一听李氏没有变卦的心思,就没再说别的,她主要是怕李氏立场不坚定。
李氏拍了拍她的手,“你别操心了,等十五的时候,跟祖母一起回去,咱们看完了花灯再回来。”
每年正月十五,镇子上都会开灯市,其实说白了,就是夜市,为其三天时间。卖花灯的,摆小吃摊子的,都不用交税,这也算是为老百生做了点好事,让大家有个进项。
李氏这么一说,杜玉娘也想起来了。
往事一幕幕,像流得似的在眼前划过。
“祖母,我就不去了!”灯市是挺热闹的,可是她已经不是前世那个爱看热闹的杜玉娘了。
“她不去我去!”杜小叶在一旁道:“祖母,你带我去呗!我还能帮你收拾东西呢!”说完话,还斜了杜玉娘一眼,意思是杜玉娘不能干活。
杜玉娘懒得跟她计较,也不接话。
李氏看不上杜小叶那眼皮子浅的样子,可她到底是自己的孙女,平时也怪她那个四六不分的娘,生生把孩子教坏了。
“行,到时候要是玉娘不去,就叶子去。”
杜小叶可高兴了,下巴扬得老高,恨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李氏的话。
刘氏默默的看着,一言不发。
十五她也想上镇上一趟。主要是想到庙里求个平安符,给玉娘戴着。
“娘,要不十五我跟您一起回去得了!家里东西不少呢!”刘氏想了想,开口了。
杜小叶差点炸毛,要不是前几天家里闹得不太愉快,她也跟着吃了一顿排头,有了记性,估计这会儿就要怼回去了。
李氏想了想,就道:“到时候再说,到时候再说吧!”
“唉!”刘氏倒没说什么。
可杜小叶却气坏了。
杜玉娘不是好东西,她娘也不是好东西。
田氏一看气氛有些不好,当下道:“祖母,闲着也是闲着,要不咱们打叶子牌吧!”
李氏笑道:“中,拿花生当彩头。”
气氛缓和了一下,大家玩起叶子牌来。
李氏、刘氏、张氏和田氏都会玩叶子牌,老少三辈凑到一起打会儿牌,倒也是个消遣方面。
杜玉娘给她们分花生,拿花生当彩头。
不管怎么说,这事儿算是揭过去了,要是在初五这天吵闹起来,可是很不吉利呢!
等过了初五,村里人就自然而然的走动起来。出工早的,已经把行囊收拾好了,准备到镇上,县里做工。
每年杜家的茶寮都是过了初八开张,今年初十都过了,杜家还没有往镇上去的动静。
村里人的好奇劲又上来了,就想去杜家打探打探消息。是不是家里有啥事啊,咋都这个时候了,人还没走呢?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来家里打探消息的,居然会是里正。
杏华沟的里正,大名石三锁。他上头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石大锁,一个叫石二锁。
他是家里的老小,比较爱宠,上了几年学堂,会写字。姓石的人在杏花沟一带非常多,石家人也比较团结,大伙都是一个祖宗的,特别抱团。后来这里正的位置,很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三锁叔,您老咋来了,哎呀,真是稀客,稀客。”农家人,待人讲究热情。还没出正月呢,接人说客那必须有气氛,而且人家还是里正,大小也是个官儿哩。
杜河清把石三锁让进了堂屋,又把过年招待客人的瓜子花生啥的捧出来两把,放到桌上。
“他娘,赶紧给三锁叔倒点水来。”
刘氏应了一声,倒水去了。
“甭忙活了,我来啊,就是问一声,每年这个时候你们家老二该往镇子上去了,今年怎么都这工夫了,还没动静呢?”